以上是主题可以引发的思考。今天,孝的社会背景与历史上的农耕时代大不相同。以前孩子多,现在独生子女多。以前是体验社会,现在是科普时代。颜色难度不难理解。问题是为什么孔子这样回答夏紫,孝的内涵是什么?元代郭记载了二十四孝的故事。统治阶级大力提倡,民间影响也极其深远广泛。

如何理解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其中色难是什么?

如何理解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其中色难是什么

题主好,这句话出自论语 为政 篇中,子夏问孝,孔子告之色难,就是说对父母做到和颜悦色是不容易的,别以为有事情自己干,有好吃的让父母先吃,这就是孝了,要做到和颜悦色,心甘情愿才算得上孝。色难并不难理解,问题是孔子为何这样回答子夏,孝的内涵都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孔子为何如此重视孝?孝道教育在历史上有何积极意义?今天,我们如何来面对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教育?这些都是题主问题所能引发出来的思考。

一 孔子对孝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这一章句前面还有三章句,分别是孟懿子孟武伯子游问孝,对不同的人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因人而异。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就是要顺,不顺何谈孝,这也是对所有人而言,因为顺是孝最基本的要求孟懿子问孝,孔子说父母惟其疾是忧,可能孟懿子不省心,老给父母惹麻烦子游问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大概子游,能养父母,但失于敬,可能还不如现在人们养宠物在孝敬父母方面,子夏比子游应该要好一点,只是缺少温润的脸色,所以孔子的话也不那样难听了。孔子各因其才和各自存在的问题来回答他们关于孝的问题,也算是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同时,孔子不同的回答,也说明孝的内涵是丰富的。

在论语 的首篇中,与孝有关的内容就有五章句,首篇学而,主要谈为学的问题,足见孔门中是把孝当做为学的重要内容,这是为人之本。二 孝的本质孝被看作天经地义的事情,被作为所有德行的基础,百善孝为先,孝这个字从子从老,从字源看,孝就是奉养老人,孝的基本道德要求就是赡养父母,孝的最高要求就是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孝和忠在高层次练成一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敬孝顺。敬顺就是孝的核心,没有内心的敬顺必然会色难,只有物质的供养是谈不上孝的。孔子曾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孔子要建立一个有序的太平盛世,其操作是从最为基本的孝来运作,让人们都能达到真正的孝,然后推己及人,由家到国,这样就世界大同了。从理论上来看,孔子的设想是很可行的,也很科学,因为孝根植于人的自然属性,在此基础上,对孝提出更高更具体的社会要求,大家都能接受,也愿意去践行。

三 孝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孝道教育被历朝历代的帝王所重视,后世帝王的圣旨也常以圣朝以孝治天下开头,孝是忠的根基,自然帝王们极力提倡。元代郭居敬编录了二十四孝的故事,统治阶层大力提倡,民间影响也是极为深广。孝道教育对老百姓家庭和睦和亲情维系非常有价值,对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曾参是二十四孝中的一个,孔子传孝经给曾参,曾参也确实能孝其亲。

曾参侍奉父亲曾皙能做到酒肉养其志,就是不但让父亲吃好,还让父亲高兴,他想给谁吃都行,给孙子,给邻居大婶都行,只要他高兴。可曾参的儿子曾元,对曾参只能做到酒肉养其身,酒肉你可以吃,吃不完撤下来,下顿还要用,要想给别人吃,那不行。看看,真正的孝,连曾参的儿子都做不到,这和经济条件是有关系,更和对孝的力行程度有关,因为曾参和曾元的经济情况差不多。

孔高祖子游在孝道实践上有不足之处。一般很多普通人做不到儒家所说的孝顺。在历朝历代的大力倡导和民众对孝的强烈认同下,自然会导致愚孝走向另一个极端。《二十四孝》中郭巨埋葬儿子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孝会把儿子活埋。这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作为榜样得到了肯定和赞扬。太糟糕了,按照孔子的素质,孔子会往脸上吐口水的。


文章TAG:臧获服劳是什么意思  臧获  服劳  孝乎  这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