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改变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

你好!我是@暖阳鸽说教,我来回答你的问题。要改变学生的解题思维习惯,除了加强基础性知识的理解巩固以外,还要注重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一、首先,要固本强基,抓好学科基础知识的实力。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扎实抓好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强化基础题型的训练,牢固掌握双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强烈的内驱动力。

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四则运算的概念方面,数学概念是组成数学的细胞,也是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学生数学四则运算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衡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低年级可以通过实物操作、具体事例和现场实景重演的分析,初步了解四则运算的含义。中年级可以通过对比教学,使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概念实现从认识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

如:小学减法知识的理解:1、写:在加法算式中标注“加数 加数=和”;2、划:在减法算式中进行对应数值的划线,引导学生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可以写出两个相应的减法算式;3、想:由此抽象归纳出“和 — 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的关系式;4、说:说出减法的意义,也就是减法是怎样的运算?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评议,总结出“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5、用:再根据减法的意义判断能否用减法解决问题。这样,通过“观察——概括——应用”的学习形式,使学生不仅进一步掌握减法的意义的内涵,还可以了解减法的外延,促进学生解释思维的灵活性。二、其次,要整理概括,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已有的基础知识上,使用归类、演绎和类比推理等多种的思维方法,逐步学会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的能力。

比如:学生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便运算)的教学,就是学生在理解掌握运算意义上,发现诸多的算式中的规律,并总结规律的过程,从而有效提高运算速度与正确率。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环节:1、列举:通过解答教材中的例题,得出两组不同算式,但得数相同的算式:(1)(5 3)X4=5X4 3X4(2)(12 8)X5=12X5 8X5;2、观察:发现比较等式的共同之处,它们相同的地方是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号右边都是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等号两边数值相等。

3、归纳:把发现的共同规律总结出来,形成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即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4、正用:就是应用乘法分配律来指导计算的思考过程。如:26X3的计算推导过程。(1)拆数:把26看作20和6相加,即是26=20 6;(2)“分身”:可以引用“孙悟空”的分身术的隐喻来引导,也就是3要分别与20和6相乘,即是20X3和6x3;(3)相加:就是把两个积相加。

即是20X3 6x3;(4)不变:也就是结果不变或得数相等。即是26X3=20X3 6x3;(5)计算: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出结果。即是26X3=(20 6)X3=20X3 6x3=60 18=18;(6)验证:也就是要再用其他算式进行简便运算的验证。如:102X28=(100 2)X28=100X28 2X28=2856,学生可以随便互写,写出式子即可,不用算出得数;5、抽象:把所总结的规律用字母代替,这样便于记忆。

即是:(a b)Xc=aXc bXc;6、“回身”(反用也叫逆用):也就是教师再引用“孙悟空”的回身术的隐喻,来引导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进行简便计算。如:8X36 8X64;(1)分拆:要分别理解8X36和8X64的意义;(2)观察:发现乘式的特点,其中一个因数相同;(3)通变:算式是求36个8和64个8的积相加,也就是求(36 64)个8的和;(4)改写: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8X36 8X64=8X(36 64)=8X100=800。

(5)推理:依据多种运算的情况,可以指导(a b)Xc和aXc bXc的结果总是相等的。三、再次,要操作应用,发展学生良好思维的品质。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过程中,往往容易被思维定势所左右,被相似度高的情形所迷惑,造成知识性的干扰,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操作应用,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1、辨析正误:学生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又容易跟乘法结合律互相干扰。如:(25X9)X4,一些学生就容易将原式写成=25X4 9X4 ;又如:75X4X25X4往往又容易把原式写作=(75 25)X4=100X4了。这就要理清定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辨析练习,提高学生辨别正误的思维能力。2、灵活巧用:当学生学习运算定律、性质、积商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性质以后,学生的计算思路拓宽了,方法多了,会对同一道题目产生多种的解法。

比如:25X14,学生会作出多种的解答方法。(1)25X14=25X2X7;(2)25X14=25X(10 4);(3)25X14=(20 5)X14;(4)25X14=25X(20-6);(5)25X14=(30-5)X14等。这样就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这些方法都是对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从诸多的解法中,比较,筛选出最简便、最合理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纵深层次发展。

3、变式活用:学生往往顺向思维解决问题不会出错,但逆向思维的问题却频频出问题。比如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1)75X4 25X4; (2)36X12—6X12 ;(3)28X49 28 ;(4)35X21-35 ;(5)26X18 52; (6)48X22-96 ;通过以上的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思路,形成自己的解题技巧:第一、辨别:判断该题适用什么简便运算定律。

第二、分析:分析题中的特点适用运算定律,需要如何“变通”。就如乘法分配律中的“和”与“差”的适用性。第三、“变形”:判定题中可以适用运算定律,但为满足条件,怎样将原有的数字进行“变形”,从而“创造”出符合运算定律的算式来。如:26X18 52中的“52”看成“26X2”,那么26X18 52=26X18 26X2,这时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用了。

这样,通过不断地将四则运算的教学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起来,有效改变学生计算方法的呆板性。四、最后,要多变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技能。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思路,往往体现为学习成绩一般,达不到优秀,其原因就在于发散性思维不够,缺乏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时,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答”、“一题多变”、“一题多编”、“一题多验”等各种变练,既达到巩固基础知识 “温故知新”的作用,又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协调发展,收到“触类旁通”的功效。

总之,要改变一个人的解题思维习惯,就必须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然后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发散思维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改变解题思维习惯的目的,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习成绩,成为“优秀”的学生。我是@暖羊哥传道,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教育#教育那些事#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和建议,欢迎留言评论!。


文章TAG: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