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与某公司签约今天忽然接到对方要解

这要看你的签约上面的规定了!
什么意思 要网址??http://www.xzjyzdzx.gov.cn/
没有的...他们在签合同的时候都埋好雷了,再说你们没有签的合同说白了就是一纸空文,任何涉及司法程序的条款都没有,就是个简单的接受通知单,外面的世界很危险还是慢慢来吧,什么是社会经验这就是

本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与某公司签约今天忽然接到对方要解

2,甘肃农业大学中电子信息工程就业路径是要考研还是选择就业

对于贵校这种农业类型的院校,就业似乎不占什么优势,我建议你考研。。。比如中国农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中电子信息工程就业路径是要考研还是选择就业

3,我儿被甘肃农业大学录取好就业不求推荐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可以的,别听别人说农大不好就业,农大出来的没有一个没就业的,虽然农业方面就业确实困难,但只要好好学习,学好真本事就业肯定没问题,在说农大除了农业方面的专业,其他专业也可以,现在就一本专业好多个了,像计算机专业这些都挺好的,就业还是可以,另外如果学生好好学习,就算农业专业,以后考研究生,去农业院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现在你担心的不是学校就业怎么样,而是学生在学校学的怎么样!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可以的,别听别人说农大不好就业,农大出来的没有一个没就业的,虽然农业方面就业确实困难,但只要好好学习,学好真本事就业肯定没问题,在说农大除了农业方面的专业,其他专业也可以,现在就一本专业好多个了,像计算机专业这些都挺好的,就业还是可以,另外如果学生好好学习,就算农业专业,以后考研究生,去农业院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现在你担心的不是学校就业怎么样,而是学生在学校学的怎么样!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可以的,别听别人说农大不好就业,农大出来的没有一个没就业的,虽然农业方面就业确实困难,但只要好好学习,学好真本事就业肯定没问题,在说农大除了农业方面的专业,其他专业也可以,现在就一本专业好多个了,像计算机专业这些都挺好的,就业还是可以,另外如果学生好好学习,就算农业专业,以后考研究生,去农业院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现在你担心的不是学校就业怎么样,而是学生在学校学的怎么样!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可以的,别听别人说农大不好就业,农大出来的没有一个没就业的,虽然农业方面就业确实困难,但只要好好学习,学好真本事就业肯定没问题,在说农大除了农业方面的专业,其他专业也可以,现在就一本专业好多个了,像计算机专业这些都挺好的,就业还是可以,另外如果学生好好学习,就算农业专业,以后考研究生,去农业院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现在你担心的不是学校就业怎么样,而是学生在学校学的怎么样!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可以的,别听别人说农大不好就业,农大出来的没有一个没就业的,虽然农业方面就业确实困难,但只要好好学习,学好真本事就业肯定没问题,在说农大除了农业方面的专业,其他专业也可以,现在就一本专业好多个了,像计算机专业这些都挺好的,就业还是可以,另外如果学生好好学习,就算农业专业,以后考研究生,去农业院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现在你担心的不是学校就业怎么样,而是学生在学校学的怎么样!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可以的,别听别人说农大不好就业,农大出来的没有一个没就业的,虽然农业方面就业确实困难,但只要好好学习,学好真本事就业肯定没问题,在说农大除了农业方面的专业,其他专业也可以,现在就一本专业好多个了,像计算机专业这些都挺好的,就业还是可以,另外如果学生好好学习,就算农业专业,以后考研究生,去农业院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现在你担心的不是学校就业怎么样,而是学生在学校学的怎么样!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可以的,别听别人说农大不好就业,农大出来的没有一个没就业的,虽然农业方面就业确实困难,但只要好好学习,学好真本事就业肯定没问题,在说农大除了农业方面的专业,其他专业也可以,现在就一本专业好多个了,像计算机专业这些都挺好的,就业还是可以,另外如果学生好好学习,就算农业专业,以后考研究生,去农业院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现在你担心的不是学校就业怎么样,而是学生在学校学的怎么样!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可以的,别听别人说农大不好就业,农大出来的没有一个没就业的,虽然农业方面就业确实困难,但只要好好学习,学好真本事就业肯定没问题,在说农大除了农业方面的专业,其他专业也可以,现在就一本专业好多个了,像计算机专业这些都挺好的,就业还是可以,另外如果学生好好学习,就算农业专业,以后考研究生,去农业院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现在你担心的不是学校就业怎么样,而是学生在学校学的怎么样!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可以的,别听别人说农大不好就业,农大出来的没有一个没就业的,虽然农业方面就业确实困难,但只要好好学习,学好真本事就业肯定没问题,在说农大除了农业方面的专业,其他专业也可以,现在就一本专业好多个了,像计算机专业这些都挺好的,就业还是可以,另外如果学生好好学习,就算农业专业,以后考研究生,去农业院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现在你担心的不是学校就业怎么样,而是学生在学校学的怎么样!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可以的,别听别人说农大不好就业,农大出来的没有一个没就业的,虽然农业方面就业确实困难,但只要好好学习,学好真本事就业肯定没问题,在说农大除了农业方面的专业,其他专业也可以,现在就一本专业好多个了,像计算机专业这些都挺好的,就业还是可以,另外如果学生好好学习,就算农业专业,以后考研究生,去农业院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现在你担心的不是学校就业怎么样,而是学生在学校学的怎么样!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可以的,别听别人说农大不好就业,农大出来的没有一个没就业的,虽然农业方面就业确实困难,但只要好好学习,学好真本事就业肯定没问题,在说农大除了农业方面的专业,其他专业也可以,现在就一本专业好多个了,像计算机专业这些都挺好的,就业还是可以,另外如果学生好好学习,就算农业专业,以后考研究生,去农业院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现在你担心的不是学校就业怎么样,而是学生在学校学的怎么样!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可以的,别听别人说农大不好就业,农大出来的没有一个没就业的,虽然农业方面就业确实困难,但只要好好学习,学好真本事就业肯定没问题,在说农大除了农业方面的专业,其他专业也可以,现在就一本专业好多个了,像计算机专业这些都挺好的,就业还是可以,另外如果学生好好学习,就算农业专业,以后考研究生,去农业院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现在你担心的不是学校就业怎么样,而是学生在学校学的怎么样! 你好,你这问题问得比较笼统,问得不够具体,只限甘肃省来说,我用几个专业的维度来给你对比参照吧,根据我个人对甘肃农业大学的了解给你一点建议! 第一,甘肃农业大学在知名度上还是不错的,排名第九,第一是兰州大学。 第二,甘肃省的大学很多,那么甘肃农业大学的综合竞争力究竟如何呢?一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是排名第17位。 第三,在就业方面,甘肃农业大学其实还是不错的,成功进入了甘肃省前十,排名第九9位,和知名度一样的名次。 第四,再说甘肃农业大学在毕业后的薪酬方面,根据毕业五年的各个院校的平均薪酬统计,甘肃农业大学的薪酬排名第13位,为6627元/月。 第五,最后还给你送个小福利吧,从男女比例来对比甘肃农业大学好不好,甘肃农业大学的男女比例是65:35,女生最多的学校是甘肃中医药大学了,占了60%! 综上所述,甘肃农业大学还是很好的,只要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时刻勤奋好学,将来必会功成名就!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可以的,别听别人说农大不好就业,农大出来的没有一个没就业的,虽然农业方面就业确实困难,但只要好好学习,学好真本事就业肯定没问题,在说农大除了农业方面的专业,其他专业也可以,现在就一本专业好多个了,像计算机专业这些都挺好的,就业还是可以,另外如果学生好好学习,就算农业专业,以后考研究生,去农业院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现在你担心的不是学校就业怎么样,而是学生在学校学的怎么样!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可以的,别听别人说农大不好就业,农大出来的没有一个没就业的,虽然农业方面就业确实困难,但只要好好学习,学好真本事就业肯定没问题,在说农大除了农业方面的专业,其他专业也可以,现在就一本专业好多个了,像计算机专业这些都挺好的,就业还是可以,另外如果学生好好学习,就算农业专业,以后考研究生,去农业院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现在你担心的不是学校就业怎么样,而是学生在学校学的怎么样!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对甘肃考生来说还可以!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国立西北技艺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专科学校的成立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西 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也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诞生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 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成为现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 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院士风采 任继周,1924 年生,山东平原人。 194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中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畜牧专业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农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生态研究会和中国草业系统工程学组第一任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任继周先生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任继周致力于草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草原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他提出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一一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草原季节畜牧业,使中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数倍至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领域方面的贡献,丰富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并使草原生产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独立分支一一草业。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大会代表,甘肃省科学大会代表及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任继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草原学会曾邀请他专程赴美参加有关中国草原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授予该会名誉会员称号(1983);新西兰梅西大学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和支持中新两国农业科学的学者与学生交流;还被聘为联合国 UNDP 中国国内项目顾问,联合国 UNDP 、聘任他为中国贵州草地畜牧业项目技术总裁。 任继周教授是中国草原界杰出的教育家。他和他的同事们创建了草原专业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他从20世纪50 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总计达40 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约占中国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12% 。由于他在草原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早在 60 年代初就被选为中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代表,1989 年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先后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南京农大聘为特约教授。 任继周教授是草原科学领域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畜牧系饲料生产教研组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创建了中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誉满草原科坛的学术集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草原系又成为中国草原科学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唯一的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他不但创办了一个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而且还创办并主编了草原学科领域内三种刊物,使中国草原科学迈上新的台阶。 科技功臣: 刘孟洲,男,1938年8月生于陕西,1960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0年至197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任技术员;1979年至现在在甘肃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任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刘孟洲研究员是甘肃省著名的农业专家,为甘肃省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培育猪种和养猪产业化方面。 刘孟洲在培育猪种的研究中,主持完成多项省列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七五”期间育成“甘肃白猪”新品种,并提出了“以地区划类进行闭锁繁育,以场组群生产优良种猪,以性能建立品系、选育提高,以外引品种为父本,以培育品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的“三级二元”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的品种问题;“八五”期间,主持育成了三个“专门化”的瘦肉型猪新品系,完成了甘肃养猪业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主持育成“华特猪配套系”新品种,在当时,品质优于国外品种,制定了《华特猪配套系地方标准》,解决了品种标准化问题。“华特猪配套系”是农业部认定“十五”期间在中国推广畜禽品种之一;“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攻关计划项目。这些优良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猪肉的品质,而且节约了大量从国外引种费用。 刘孟洲还注重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他主持研发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配套技术,其中适应工厂化养猪的“新型工厂化养猪猪舍”和“母猪分娩床”已申请国家专利(已公开申请号);他提出了“工厂繁殖、分户肥育、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销售和农户分散肥育”的“五统一分”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同时,将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西北五省区44个万头级工厂化养猪企业。近三年累计推广猪种130.42万头,新增利税1.39亿元。该项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甘肃省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的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养猪提供了经验。 他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论文14篇,“工厂化养猪工程工艺技术”两次在中国专业学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副主编之一参加编著的《中国培育猪种》一书,对中国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刘孟洲研究员,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获得“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会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有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刘孟洲虽已年届70岁,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继续为甘肃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可以的,别听别人说农大不好就业,农大出来的没有一个没就业的,虽然农业方面就业确实困难,但只要好好学习,学好真本事就业肯定没问题,在说农大除了农业方面的专业,其他专业也可以,现在就一本专业好多个了,像计算机专业这些都挺好的,就业还是可以,另外如果学生好好学习,就算农业专业,以后考研究生,去农业院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现在你担心的不是学校就业怎么样,而是学生在学校学的怎么样!

我儿被甘肃农业大学录取好就业不求推荐

4,甘肃农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就业情况如何

主要在农业水利、水电、水保等部门从事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试验研究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厂设备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我是甘肃农大的学生,现在在农大读研,甘肃农大的该专业就业率还算说的过去,06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1%,07届是92% ,当然不包括读研的,

5,有甘肃农业大学的学长和学姐吗请问学校环境怎么样实力如何

环境还算可以 ,实力只能算一般,毕竟它只是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草业科学在学校很牛 的专业,号称是草叶中的黄埔军校,但就业前景一般的很,报考要谨慎,动物科学黑可以,至少学科实力还是可以的,工作也相对好找一点,我是农大的,马上升大二了,说的决定是真的,呵呵,欢迎报考甘肃农业大学,呵呵呵
我不是甘农大的 但是可以给你提供点信息: http://www.gsau.edu.cn/Gaikuang/Jianjie/20060919172056.html 链接这个网页就进入了甘农大的学校简介网页了 http://www.gsau.edu.cn/Zhuany/Zhongdxk/200706/1088.html 链接这个网页就进入了甘农大重点学科网页了 学校综合实力嘛,在甘肃省还可以,反正没进全国前一百名,不知道我的回答你满意吗??

6,甘肃农业大学就业前景

食品科学不错,还有动物医学,农学,草业都挺好
草业是甘肃农业大学的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如果不想学农学就选工学院的专业像水利水电这个学科比较强势如果喜欢电脑就选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专业
草业是甘肃农业大学的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是第一选择。对于就业是个很宽泛的问题,看自己的实力,自己牛,没上学都复旦招博士了,关键是自己的能力。
甘农的草业排名还是不错的。从全国大环境来看,草业的就业不怎么的。不如学畜牧和兽医的。考研好考,考事业单位也好考,也公务员也不错。部分学生进入企业也不错。现在专业是次要的,毕业了你就知道了。
就业不怎样,大多数都哪来的回那里去了,不过很多学校都一样。在乡镇和地方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价多,是培养基层干部的摇篮。水利水电我建议还是不要学了,以后工作环境很苦逼!
那要看你的兴趣爱好了,你喜欢什么就读什么专业,所有的专业都挺好的,看你学得怎样,只要你把专业知识学好,学扎实点,都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所谓术业有专攻吗,那要看你的努力情况了,对自己有没有信心,现在的社会就业是难,但看你有没有杀手锏,能不能拿出一种于众不同的东西,能不能显现出你的优势。

7,毕业生如何获取就业信息300字

1.个人走访收集。个人走访收集是指毕业生采取上门走访的方式直接到自己感兴趣或向往的单位面对面的和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求职愿望。 2.向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询问。 3.直接去人才招聘会现场咨询。 4.通过互联网搜索、查询。 5.通过社会关系如通过老师、亲戚、朋友的介绍。 6.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即在参加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时努力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和信任从而为自己的就业创造机。 7.新闻媒介。每年大学生毕业之际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上都有大量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包括就业政策、行业现状、就业前景、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报道和分析。自己在重新组织一下语言
首先,在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注册信息,如果是省外高校毕业生,注册成功后显示信息需审核然后,去当地地级市人事局毕业生就业科办理会员账户激活业务。应届毕业生需要提交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就业推荐书原件及复印件(需加盖学校公章),往届毕业生提交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学位证原件及复印件,报到证原件及复印件,如果你有四级证,计算机二级证一并提交原件及复印件。最后,人事局确认,通过审核,激活你的账户,(该过程是人事局的哈、工作,你只需等待)你的信息通过审核后,就业信息网会往你这侧信息里填的邮箱里发送一封通知信,告知你的账户已激活,至此,所有程序完成。

8,志愿填报详细流程是什么

志愿填报流程包括:阅读招生计划;拟定志愿草表;登录指定网页;输入用户名和密码;首次登录后必须修改密码;选择批次填报志愿;检查核对;保存志愿信息。志愿填报流程:1、阅读招生计划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的是,有些高校对填报志愿的要求以及一些有特殊规定的院校和专业进行了提示,考生一定要全部阅读。2、拟定志愿草表建议考生上网填报志愿前,先将选报的志愿填写到志愿草表上,再按志愿草表上的内容上网填报,可以减少在网上反复修改的次数,减少出错的可能性。3、登录指定网页登录省招办指定网页,打开浏览器,输入网报网址,如果网络管理员已经将网报地址设置为浏览器的主页,打开浏览器就可以啦。4、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用户名是考生准考证上的14位报名号数字,第一次登录网上填报志愿系统要输入初始密码,初始密码是考生本人的身份证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再点击“登录”按钮即可进入网上填报志愿系统。5、首次登录后必须修改密码填写联系地址和电话,阅读考生须知。首次进入网上填报志愿系统时,计算机屏幕上会出现修改密码、填写联系地址和电话及阅读“网上填报志愿考生须知”的界面。考生必须按要求修改初始密码并填写联系地址、电话等信息。考生应仔细阅读“网上填报志愿考生须知”,了解操作流程和相关要求以后再执行“修改”操作。考生只有正确完成本界面操作后方可进入系统进行其它操作。6、选择批次填报志愿先在网页上点击“填报志愿”按钮,选择要填报的批次进入填报页面,例如,你要填报第一批本科志愿,就点击“第一批本科”,进入第一批本科志愿栏,按志愿草表上的院校代号和专业代号填到一本志愿栏内。填完一本志愿后,如果你还要填报二本志愿,就点击“第二批本科”,进入第二批本科志愿栏填二本志愿。不同批次不同序号的院校志愿和不同序号的专业志愿要填到对应的志愿栏,每个志愿要与志愿栏一一对应,千万不要错栏错位。7、检查核对院校代号和专业代号输入完毕后,点击“下一步”按钮,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将你填的代号转换成相对应的院校和专业,屏幕上会显示你填报的院校名称和专业名称。8、保存志愿信息检查志愿信息无误后,点击“保存”按钮,只有点击了“保存”按钮,填报的志愿信息才会储存到网报系统中;不点击的话,志愿信息就保存不了,等于没有填报志愿。填报高考志愿的技巧:1、从报考角度了解专业在了解某个专业的内涵前,首先要全面了解专业类以及各类中有哪些专业,把握专业的整体情况,才能对所选专业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了解专业类的基础上,考生家长还要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内涵,不能仅从专业的字面意思揣测专业,也不能道听途说。所谓专业的内涵,指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主干课程、就业及研究领域等。2、知晓大学的文化和育人理念每所大学都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育人理念,比如,有的大学学风自由,学校统一安排的课程比较少,更多的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汲取知识;有的大学学风严谨,学校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探索发现。

9,找工作平台哪个靠谱

找工作的网站非常多,比较靠谱的有:前程无忧、智联招聘、58同城、赶集网、boss直聘等。这些网站都是注册过了的,在其发布招聘信息的公司,也都是在相关部门注册的过,但是在找工作的时候,也要注意相关的信息发布的实不实际,现在有部分的公司,在网上发布的信息不是真实的,对给一些人造成表面的浮华,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在网上查一下。网络求职是广大求职者找工作的一种重要途径,也称为“网申”;由于科技的发展,信息的网络化日益显著;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生活、招聘、求职必不可少的帮手;所以在网上找工作也已经成为广大求职者必选途径。一般求职过程,招聘企业是不会收取任何费用的。所以遇到以任何名义收费的,基本都是骗子企业。网络上还有一些以十字绣外包,笔件组装为名的兼职工作,让求职者可以在家完成,其实也是骗钱的,在收取保证金等一些费用后,最后会以各种名义说做的不好,不予结算付费。这些都是求职者需要警惕和留心的。找工作比较靠谱的平台如下:1、前程无忧是成立于中国的一家互联网企业其APP有职位发现以及职位搜索功能,支持一键刷新简历,对于在线简历拥有谁看过我的功能,同时支持薪酬查询功能,还有校园招聘会可以在线寻找心仪的工作。2、智联招聘是一个拥有众多招聘选择的求职APP,拥有职位推荐功能,可以在线搜索附近职位,同时可以屏蔽相关企业,支持HR约聊,双方可以在线进行沟通。3、58同城这个网站也是比较靠谱的,不过上面招聘的信息比较少,但比较真实,这个上面招聘的岗位比较广,适合于广大群众,中高级别的岗位相对来说较少一些。4、赶集网APP是一款信息量覆盖面较为广泛的信息平台,拥有较多的工作岗位可以进行选择,主要有以下特色功能:老板直聘、工作地域选择、优选工作以及猜你喜欢四个工作特色功能。5、Boss直聘与其他招聘软件类似,可以除了在线搜索相关的企业之外,其主要功能是支持在线交流,可以在线交流工作相关岗位的信息。注意事项:1、不要登录非正规的网站 。在校大学生应尽量在高校就业网上寻找满意的职位。2、不要向任何网上“雇主”发送自己的某些个人重要资料。例如身份证号码、信用卡号。3、不要盲目地发送自己的简历。自己要有准确的定位,否则接下来的面试会让你应接不暇。4、不要同时应聘同一单位的数个不同岗位。这样做容易给招聘单位留下随意的不良印象。5、不要以同一份简历来应聘不同的公司。针对不同的要求 ,写几句量身定做的求职语句。6、不要申请不符合自己实力的职位。如果条件仅有一至两项符合的话,很可能第一轮就被刷了下来。7、不要以附件的形式来发送求职简历。因某些招聘单位的电脑无法打开附件,可以选择纯文本格式发送。8、不要以很高的频率发送简历。这种行为很可能引起招聘单位的反感从而过滤掉你的邮件。9、要忽视已经发送的简历。最好对发出的简历做一份跟踪档案,分类并随时关注它的进展。10、不要因为没有回音而过分焦虑。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机会。

文章TAG:甘肃农业大学就业信息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