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要求我们做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给这个题目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为了告诉别人我们有教育孩子很多知识,这是我们的教育成果.....在中国有多少人真心为了下一代的教育.

学校要求我们做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给这个题目的目的是什么

2,历史试题

1、古代尼罗河流域文明的是A(埃及金字塔),属于欧洲的是(看不清图,应该是D);属于宗教圣地的B2、 A 的建筑当时是做陵墓,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压迫与被压迫的剥削关系。3、这类中古城市重新兴起持肯定其艺术价值的观点。这个作用是促进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4、噩梦的开始(角度:印第安人的角度,开始了对印第安人罪恶的压迫与屠杀)5选B

历史试题

3,中考历史题目隐含意义

历史试卷是测试学生历史学习状况的试卷,希望通过测试带动学生学习历史,对历史感兴趣。

中考历史题目隐含意义

4,历史上的科举考试都出过什么题

以清朝为例,举几道科举题目。1904年恩科会试是中国最后一科科举,此时的试题已经结合时代变化有所革新,不考八股试帖,改考史论五道、时务策五道、经义五道。最终刘春霖成为状元。第一场,史论五道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考藩镇)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考平戎)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考变法)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考举贤)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金论 (考制夷)第二场,时务策五道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经义三道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2、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3、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最后殿试,策题4道1、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2、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3、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4、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着,其道何之从?太平天国时期的科举考试,也举一例。太平军初占武昌时,举办过一场科举,由东王杨秀清出题。题目为“太平天国天父天兄天王为真皇帝制策”。

5,你认为历史是甚么

有人说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的!但是不管怎样样知识可以明志,读史可以坚定你的内心。所以我认为历史可以是见证也能够是1些论述亦可以是总结或经验,宇宙茫茫本无对错,历史只应当是人们记载的1些事实。你也许可以看到道理,你也许可以看到生存!
遥远的过去、中长远的过去、不太远的过去,昨天就是今天的历史。
人类的故事

6,找一些历史题目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 回答 好的? 提问 这个大题 回答 第一张可以拍的清楚一些吗,有点看不清[汗] 提问 回答 请等一会哈,做完给您发过去 提问 好的 回答 (1)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主要原因:①“一五”计划实施与完成、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等;②1958年总路线的错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③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2)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稳定,重视农业发展,政府大力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科技,随着杂交水稻的普及,粮食年年获得高产大丰收,因此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3)耕地面积数量和质量正在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实际播种面积趋于减少,“季节性抛荒”、“双季稻改种单季稻”以及“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等现象突出;单产面积增长缓慢,“懒汉田”的粗放式经营现象凸显;科技支撑能力严重不足,农业科技水平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自然风险防范能力脆弱;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劳动力缺少 更多9条 

7,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

C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既表明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有条件的;也说明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是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是具体的。由此可见,C项符合题意,旦厂测断爻登诧券超猾可以入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故B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故D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A项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
a

8,历史题目选择题

C 元谋人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不属于黄河流域,A错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 而新石器时代距今才1.8万年 所以B错 山顶洞人属晚期智人,生活于距今18000年前的周口店地区。他们的体质形态,已经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生活的时代已经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的时期,已经掌握了刮挖、磨光、钻孔等技术,并且会用骨针和骨锥缝制衣服,围着兽皮做的裙子,并且已懂得人工取火,掌握了制火技术。 所以C对 我国氏族聚落属母系氏族阶段,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 显然北京人还没那么发达。 所以D错
A吧
c
C,以上3种人均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元某人生活在云南所以A错,氏族聚落是在氏族公社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所以选C
A
A

9,我想问高考的历史大题尤其是特点类大题应该怎么答我总是从表现类概

分好点,比如1,2,3,4,5......带好时间,地点,任务,答案不要过长,没的写可以抄题目中有用的,字写好点哈,这是考试时没办法是用的,平时加把劲过一过书本上的知识点,老师应该有给你们发一些根据时间列出来的重大事件和意义影响。好好学习哈!我也是文科的!呵呵
找到关键词。主要是关键词,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大题都要知道关键词才可以去答题。知道了关键词之后用比较专业的历史性术语将关键词换一个意思串联起来就可以了
其实高考历史的答案都是按点给分的只要答道点就会飞分 做大题的前提是审题 分清层次看清题目中表现出几点然后结合问题按点回答
我记得当年我们老师教过固定的模式(相当于数学的公式),拿到题目往里面套答案,比如问农业发展的原因,不管材料里有什么,都从水利设施、农业政策、人口增长、社会稳定等方面去回答,反正多写不扣分哈~
1历史大题看材料尤其重要,通常每一个分号,每一个句号都会有一个答案点2书要背透,通常都是一题课内一题课外比较来处3特点要从表现概括,需更凝练,用高度概括性的词代替表现。但有时可能答案较偏,多与老师探讨
一般很多都是从材料中找关键词,或是关键句,然后自己再加工达到精炼就ok了

10,历史针对考试的感想500字 这次没考好很愧疚发自内心最

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目,我很喜欢历史,历史有它的内涵,它用或简短或冗长的史实承载了太多文明和那些我们不曾领会的精髓。然而历史考式所考察的却只是其中显而易见的基础和我们不需要深思只需要答题经验或书本上原话的所谓大题,然而,我仍然没有考好,对此我感到羞愧。但真正让我感到愧疚的,不在这里。因为对于考试而言,最值得我愧疚的是我的不努力,我深刻地认识到,失败是没有理由的,我没有用心去记背去记,我在自己规划的看历史的时间内睡觉;我没有认真听讲,我在老师讲一道重要习题时发呆;我没有认真写作业,我的作业从未加入自己的思考,应付了事。诸如此类,悔不当初,然而,事情发生了再去责怪自己又有什么意义,我现在能做的也必须要做的就是仔细分析试卷,深入到每道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弄清楚这些后制定一份详尽的计划表。1.2.3.4.
下次我一定及格!!!(此处省略493个字)
对于这次历史考试的成绩,我感到十分的内疚,为什么会考得那么差?我反思过自己,是不是因为平时没有落实,还是背了就忘的记忆力,对此,我希望我能够得到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证明自己的机会,我不是那么没用,我能够考好历史,所以我给出了自己的计划,明天实行,如下: 1.明天早晨要晨读历史 2.采取合适的方式去背历史 3.明天做一点题目,来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日积月累我相信自己 4.
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目,我很喜欢历史,历史有它的内涵,它用或简短或冗长的史实承载了太多文明和那些我们不曾领会的精髓。然而历史考式所考察的却只是其中显而易见的基础和我们不需要深思只需要答题经验或书本上原话的所谓大题,然而,我仍然没有考好,对此我感到羞愧。但真正让我感到愧疚的,不在这里

文章TAG:历史试题历史  试题  学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