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下:第一、学术科研评价体系的因素。现在高校,教师系列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职称评定体系,核心期刊以上的论文数量是一条重要标准。虽然以数量计饱受诟病,但综合比较各项评价体系,这是最不坏的一种体系,因为相对客观公正,人为干扰因素少,可以有效缩小各种灰色操作的空间。评价体系中的论文要求势必会把老师们的注意力和重心导向千方百计“写作论文”和“发表论文”方面。

第二、论文期刊的供应与需求关系。仅以我所在的新闻传播领域的核心期刊为例,全国不过十几家,而全国新闻、传播类院校包括研究生、博士、教师等在内,有核心期刊发表要求的人数以万计,严重求大于供,供求关系决定了论文发表的主动权在“卖方市场”而不是“买方市场”。第三、学术杂志的自身生存现状。学术期刊是“专、精、尖”专业学术期刊,非常小众化,可获取的收入资源有限,无法依靠订阅费用、广告费用生存。

杂志的日常运营,包括编辑审稿编辑、专家费用、日常运营等,都需要人力物力等不小的投入。如果没有财政专项拨款,很难生存立足。但很多杂志缺乏专款资助,这种营收态势下,作者的版面费或订阅费可能就会成为可能的财源之一。第四、高校老师的科研有各种项目经费支撑,这种项目经费属于财政拨款,专款专用于各种科学研究,因此,老师们可以用项目经费来补贴论文发表费用。

第五、不是所有的老师发论文都需要付版面费。有些混成了学术大腕的学界权威,不仅不需要付版面费,还会被许诺以高额稿费以求得其赐稿来拉升期刊档次。这种状况好比演艺界的“拉明星站台”。当然,如上所述,虽然学术期刊有苦衷,但并非所有期刊都收取。有一些学术期刊坚持不收取,可谓学术界的良心。收取版面费的期刊中,也分无底线收取和有底线收取。

为什么一些教师辛辛苦苦写的论文,在杂志上发表,不但没有稿酬反而要支付费用?

这叫没有办法的办法。生活在时下社会的人为了个人的命运和前途,拼能力、拼业绩、同时还要拼经济。作为教师,光会教书还不行,没有论文的发表,职称评定,职务进升和经济收入都会受到影响。无奈之下,老师们利用工作之余,查资料,选课题。辛辛苦苦撰写论文,还得个人寻找文章的发表途径。现在的杂志出版社,特别是专业领域的杂志出版单位,由于订数较少,效益不高,大部分单位也是残淡经营。

研究生导师让我第一篇论文投中文期刊,可是同门却投英文期刊,老师是觉得我不行吗?

并不是这样,投论文后能不能中,主要看论文与期刊是不是相符,相符合了才容易中。我在读研期间,导师让我发了一篇英文sci期刊,一篇英文ei期刊,还发了一篇中文核心期刊。当时我有点困惑,因为这三篇论文的成果,完全都可以尝试英文期刊。后来,我的导师跟我解释说:在写论文投期刊的时候,一定要研究这个期刊容易收录的论文,主要是哪几个方向,只有报刊方向和论文研究成果相符了,才容易被收入收录。

并且,有些中文期刊是这个方向上的权威期刊,虽然综合实力比英文期刊差,但在这几个方向领域上比较权威!我听从了我导师的建议,没想到这三篇论文都在我研究生毕业之前见刊发表了。因此我在毕业的时候也获得了学术奖学金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课题组的一个博士在读博士期间发表了17篇scl论文,要知道:工科博士能发表1篇scl论文就已经非常厉害,能发表2篇SCI论文就可以满足毕业要求,能发表7篇SCI论文就可以评副教授。

而我这个博士师兄在国际间居然发表了17篇,到毕业的时候已经有11篇见刊了。后来,博士师兄在给我们总结经验的时候,就重点提到了投论文的技巧:在投论文之前,一定要调查想报刊的研究方向,有些报刊的主编就倾向于某一些方向的论文研究成果,然后容易收录见刊发表。最后,因为这个博士师兄有如此优秀的成果,导师和学校领导动员他在982和211重点大学留校任教,但是他最后去了交通部科研所,希望能到到科研一线去,后来听老师说:他参与了港珠澳大桥的科学研究。

所以,标题中所说的导师让投中文期刊,我想应该是你的研究领域,更符合这个中文期刊的研究方向,更容易见刊物发表!很多英文期刊不见得比中文期刊权威。我在读研期间,就见到过很多研究生、甚至是导师,在投会议的英文期刊,这种会议的英文期刊是非常容易发表的,只要去参加会议交纳2000块钱左右的会费,就给免费发表一篇论文!很多导师是不屑于发表这种会议的英文期刊的,我们学校的研究生发表这种会议英文期刊,也仅仅是为了满足奖学金要求!并且,评价一个期刊好坏的参考指标不是英文或者中文,而是期刊的影响因子,有些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也是挺高的!。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论文  评职称  期刊  教师  发表  教师评职称为什么要发表论文  为什么写论文  期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