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从分权到辅佐先秦的宰相制度,在部分诸侯国,所表现出来的职能,又往往突破了“家臣”的特性,它往往是卿室势力的代表,用于掣肘公室势力,这种宰相一定是由卿室势力担任。这种状况主要体现在战国时期,比如齐国的国高二卿,鲁国的三桓。秦朝的宰相,改变了先秦对宰相制度的不明,这是一次重大变革,不光是名称上的变化。2.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宰相名称和制度变化的动因帝制结构下,宰相的名称又为何不断变化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最主要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大明初期及以前。

宰相被确立为国家领袖之后,从政治生态上讲,它必然与皇权产生冲突。中国的帝制文化,并没有对皇帝的权力做出过明确界定,名义上他对所有的结果负责,但是皇权的力量过于淡薄,又不能以一己之力,应付所有的政务,这是一对矛盾。这种矛盾的冲突,因为历史背景和皇帝个人能力的大小,其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比如,汉文帝时期以左右相削弱相权,汉武帝太强势,构建了一个内朝官,把丞相的决策权夺过来。

光武帝更牛,连内朝官都不需要,直接以尚书台作为行政助理,自己所有大权一把抓。丞相变大司徒,其实就是通过三公并列的模式,削弱相权的一次变革。而光武帝的尚书台制度,直接演化为三省制度的雏形。我们来看一下从汉武帝的内朝官到三省六部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①汉武帝内朝官的建立与消亡汉武帝建立内朝官,就是让低阶官员出任他的决策参谋,夺丞相的决策权。

但是为何内朝官制后来消失了呢?原因就是,后来的皇帝能力不足,内朝官从决策参谋,演变为决策者,取代了丞相的决策功能。后来又形成以外戚担任的大司马,掌领内朝,军政一把抓,其权力远远超过了丞相,皇帝大权旁落。所以,东汉政权建立后,内朝官必然消失。②光武帝的尚书台制度建立与消亡刘秀既没有采用内朝官制,又把三公制搞成了虚设,直接以尚书台的行政助理职能,实现了皇权独裁。

可是后续的皇帝同样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尚书台又逐渐演变为掣肘皇权的新生势力。于是,尚书台演变为尚书省,接替了丞相的职能,为了对付尚书省权力过重,又诞生出中书省,来抢夺尚书省的决策权。③三省制度的诞生与完善中书省也没有摆脱权力过重的问题,于是又不得不架构了门下省,来制约中书省。至此,在皇权一路打击相权的过程中,三省六部制诞生了。

可以明显看出,在这个过程中,相权从最早的国家唯一领袖,最后变成了集体决策,而且所谓的宰相并不固定,随时可以被踢出决策班子。而推动这个变化的,就是皇帝对独裁政治孜孜不倦的追求,与皇权个人能力的缺陷之间的矛盾。3.士族阶层的内部斗争,是宰相制度变化的裂变因素宰相制度变化的另一个因素,来自于士族阶级内部的矛盾冲突。

自唐朝中后期,中国最强大的政治力量门阀集团,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靠科举制不断迭代的寒门士族集团。从这个阶段开始,皇权逐步走向独裁,它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士族集团取得了永久的政治地位。士族集团失去了外部竞争,内部竞争就显现出来,相权就是士族阶级内部的争夺焦点。由此,各种党争之风兴起,庶族集团的不稳定性,反而决定了内部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相权作为行政权力最好领导人,失去了独相存在的土壤。

不光不可能出现独相,即便入相资格,和相位排序,都称为党争的焦点。由此可见,士族阶级内部政治斗争,也是宰相制度变革内部推动力。综述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宰相制度从诞生以来,经历了重大的政治结构变化,又经历了皇权与相权的政治斗争,以及士族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每一次名称的变化,其背后都是政治环境所决定,而不是简单的名称变化。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丞相  演变  地位  制度  变化  中国丞相制度的演变  丞相地位变化说明了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