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授受不亲”,一边是“要不要救人”,怎么办呢?  孟子对淳于髡说,如果你不拉她,真是豺狼一般,太狠心了,眼看人要淹死了,即使不认识的女子也该对她伸出援手,何况自己的亲人。绝不能不救!淳于髡就说,现在天下的人都沉在水里了,你怎么不伸手援救呢?意思是要孟子出来做官帮助百姓。孟子回答,天下的人都沉在水里,要用“道”来救,难道想用我的手去救天下人吗?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道”是可以救更多人的。

切勿“严以待人,宽以律己”  孟子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原则是勿“严以待人,宽以律己”,意思是决不能对他人要求严格,自己却为所欲为,用两套标准来衡量世事。  有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就是来自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孟子曰:“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该名句出自《梁惠王篇》,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梁惠王对孟子说:“我治理国家,够尽心的了。

河内遭灾,我便将灾民移到河东,并调河东的粮食救济河内;河东遭灾,我也这样处理。看看邻国的,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他们的民众并未减少,而我的民众也不见增多,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好打仗,那就请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吧。战鼓咚咚响,兵刃相交锋,战败的一方丢盔弃甲,倒拖着刀枪,掉转头就逃。

有的士兵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停下来。逃了五十步的讥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您看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他们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同样也是临阵脱逃啊!”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别指望您的民众会比邻国多了。”  严以待人,是对他人甚为苛刻。宽以律己,是放任自己的行为,无所顾忌。

孟子精神内核与孔子精神内核有什么具体的不同?

谢邀!孔子、孟子虽然都是代表儒家学派,即孔孟之道,但因所处历史朝代不同,其精神内核也不尽相同。具体不同点如下:孔子(前551一前479)是春秋时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精神内核:孔子在政治上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在诸候争霸、战乱迭起、外族交侵、周室不振的春秋末期,他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其核心是巩固周王朝的政权。

孔子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表现出来。《春秋》是微言大义的思想书,是定名分,制度的范本。孔子美化西周的礼仪制度,反对社会变革,他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仁"是他的思想核心。作为道德标准的“仁",体现在孝、悌、忠、信的礼教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上,是非常符合封建统制阶级维护自己统治的要求的,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对孔子顶礼膜拜,把他尊为“圣人″。

孟子(约前372一约前289),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他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大师,世称“亚圣″。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他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核是:“省刑罚,薄税敛″,又告诉梁惠王说:“王者无敌。″又告诉齐宣王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并启发他们“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孟子  论证  齐桓晋  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的论证特点  孟子论证有什么特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