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高考生235分,伪造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是什么心理?

高考身份造假,考试成绩合格,算不算作弊

有其子必有其父,你儿子学习到底怎么样,做父母的心里还没有一个底吗?他考了235分,可能感觉丢脸,又不想让别人看不起!就伪造了一个假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回家!本想哄父母开心一下,谁知父母信以为真了,认为儿子给自己涨脸了,不但在村头拉起了横幅标语,还准备让儿子戴大红花游行,荣耀门媚。并准备五万元请客。儿子的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被父亲发到村微信群里,本想为儿子的荣耀在微信群里炫耀一下,谁知道这件事情被镇长看到了,镇长认为在本镇有多少人考入名牌大学他是清楚的,还没有听说谁考入了清华大学!镇长打电话给文教办,一查是假的,父亲得知儿子只考了235分真相后,被气的住院,并说:“考的还没有我的血压高”。

如何看待河南高考答题卡掉包考生之一被指论文造假获得自主招生资格?

一件让许多人第一时间义愤填膺的公共事件,眼看着就变成了一出闹剧。在这场闹剧中,苏同学的父亲是一个关键人物。作为掉包一事中学生家长的带头人,苏同学的父亲有另一个关键身份:公检法干部。也正因为这个身份,使得最初的公众情绪变得更高。原因很简单,在大多数公众的认知里,正因为是公检法干部,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才能通过各种手段去判断和公开掉包一事,也正因为是公检法干部的子女都遭遇掉包,才让大家变得恐慌,对高考更加不信任。

但理性判断,这两种认知其实都未必成立。只不过,大多数人未必有这样的理性。在我看来,苏同学的父亲更像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长,特点就是能折腾。当然,他的体制内身份所衍生的一些资源(不管这些资源多么有限),确实也让他变得更能折腾。这几年里,他的女儿换过学校,进的都是好学校,甚至包括一届毕业生上万人的“高考工厂”式超级中学。

作为一个周口干部,能把孩子送到郑州最好的中学之一,他显然为了孩子动用了自身的所有资源。但这种过高的期待,也许给孩子带来了巨大压力。而在论文造假这件事上,更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过高期待会给孩子带来何种命运。看看苏同学写了什么论文,一篇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分析》,一篇是《天文学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规律》,两篇都是抄袭之作。

其实只看题目,大概就能知道真相。据说郑州一中的论文抄袭早已成风,全是为了获取自主招生名额。这种为了高考无所不用其极的做法,一方面确实跟河南的较低录取率有关,另一方面也少不了家长的期待和参与。熟悉中国社会,熟悉代际特征的人都应该知道,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何等之高,同时,为了满足这种期待,为了孩子,大多数人都会不择手段,这也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实。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作假  高考  报名  手段  究竟用了什么手段  什么是高考报名作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