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阳明心学诞生于明代,理学是天下思想的根源。不管思想是不是生活,每个人都离不开理学。以司马光、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邵雍等六位理学家为代表的洛阳人,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引申、升华出新的思想。他们将儒、道、佛与士大夫精神相结合,建立了一个新的学派——新儒家。理学就这样出现了,对当时的学者来说意义重大。

到底什么是“理学”?

到底什么是“理学”

进入正题之前,先来说说“唐宋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的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所谓“古文”,是相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

自南北朝以来,骈体文盛行于世、主导着文坛。骈体文中虽不乏优秀作品,但大量的则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拘泥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作为一种主导文体,骈体文已经成了文学发展的最大障碍。唐朝初期的文坛,骈文仍占主导地位。“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就曾提议改革文弊,弃用骈体文。但他自己的许多作品,仍采用骈体文(比如著名的《滕王阁序》);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都曾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建议以散体作文。

韩愈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他的主张得到了文学大家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韩愈、 柳宗元之后,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继续努力,古文运动得到了彻底胜利。但是,但是,这种文风延续到了明朝,不只没有变化,反而变本加厉,成为了机械地模仿。

代表人物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并认为秦汉以后无文,盛唐以后无诗。而他们的作品都是模拟古人的外貌,既缺乏内容,更无自己的个性。前七子与后七子虽然唱着“复古”的调子,高举着“唐宋八大家”的旗帜,却走向了“古文运动”的反面,落入了和骈体文一样的老套、窠臼里:以死板模拟、盲目复古、僵化教条为准则,借助“唐宋八大家”的声望名号把持着文坛,阻碍着文学作品的创作发展。

理学,与前、后七子将前辈灵活的东西给玩死、弄僵的情形极为相似——儒家学说的内核是“仁义”,讲究奉献爱心;孔子重“礼乐”,讲究规矩重视道德,节制人们欲望,不使泛滥、过度以成灾祸。而不是主张灭掉人身上与生俱来的欲望(欲望是可以一分为二来看待的,既需要管控也需要疏导教化。)“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无疑是非常极端的,距离孔子教诲的“中庸之道”有十万八千里之遥远。

我们经常说: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到底什么是心学,什么是理学?

我们经常说: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到底什么是心学,什么是理学

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思想都是在儒学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属于新儒学。下面笔者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什么是理学?什么是心学?一、儒学发展的历史局限性在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出现之前,儒学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是诸子百家学说之一,由“至圣先师”孔子创建。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根基,指引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思想潮流,但儒学仍有其先天存在的局限性。

在孔子之后,儒学的发展基本分成了六个派别,分别是以孟子为首的大同派,以李斯为首的小康派,以董仲舒为首的天人感应派,以孟子、告子为首的心性派,以荀子为首的考证派,还有以司马迁为首的记篡派。这六个派别经过创立和发展,最后大同派、小康派、考证派、记篡派在历史的洪流中慢慢的泯灭,只有天人感应派和心性派在中国思想体系中生根发芽,慢慢强大起来。

儒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只能为天下太平的统治阶级服务,但当社会处于战乱状态时,儒家思想就发挥不了其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巩固封建阶级统治的作用。比如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思想就全面压制住了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汉朝风光了数百年。当魏晋五胡乱华时,儒家的思想就失去了作用;当隋唐一统时,儒家思想又重新立在朝堂之上;当五代十国动荡时,儒学又被踢到了角落里。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理学  干什么  学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