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师和浪子燕青关系非常暧昧,如果没有李师师从中周旋,宋江将难以实招安梦想,可惜李、燕之情含糊不清,燕青后来也不知所去,只留下李师师独守青楼,虽有徽宗赵佶垂爱,但随着金军攻破汴京,李师师从此下落不明,到底她最后结局如何,正史上也没有什么记载,只是一些野史和小说中略有提及,但都是一些揣测和可能。一是出家说。

宋徽宗把皇位禅让给儿子赵恒后,李师师自感失去了靠山,加之当时金兵侵犯,河北等地告急,师师便把所有积蓄捐给朝廷,希望能助抗金一臂之力,之后自己在城北慈云观出家当了女道士。二是自杀说。说金兵攻下汴梁后,到处烧杀抢掠,李师师蓬头垢面,跟着逃难人群一道准备逃出城外,不料被奸贼张邦昌发现,为了向金人邀功便将李师师要抓去交给金人,为了不被金人污辱,李师师大骂张邦昌卖国,并说此身曾经侍候过君王,不愿成为金狗的玩物,说着手拔头上金簪,向自己咽喉刺去,见不死,又朗胸口扎去才死。

三是嫁给残卒说。李师师在逃难途中,不断受到金兵污辱,为了不再守乱兵发泄,她索性把自己交给了一个身体已经残疾的金兵,求得身体不再遭群魔欺污,从而了此一生。四是南逃嫁给商人说。李师师和众人一起逃到了南方,为了活下去,她与一位商人结了婚,虽然生活显得平淡,但也不失幸福和恩爱,最后老死人间。五是重操旧业说。说李师师跑到南方后,一个弱女子难以养活自己,不得不又重新干起青楼之事,和一群达官贵人醉生梦死,直到后来年老色衰,无人问津,才客死他乡。

诗词对“词”“句”都很考究,你怎么看?

古诗创作讲究:韵,格律,声韵。声韵比如说比较愤慨的就用入声,比较生情的就用平声。格律是为了读起来有节奏顿挫感。韵是为了诗歌整体的美感。当然表现手法看你采用赋比兴那个。体裁有古体,五古,七古。古体歌行,绝句,律诗,长短赋。当然对于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我个人不是认可。还有语句基本要能通,词句最好要有出处。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古诗词中经常出现“东篱”二字,最先早出现的是陶渊明的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晋)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这里东篱指的是东边的篱笆墙,也就是树枝,竹条,芦苇等围起来的园圃,而且是菊花园子,那么为什么是东篱,而不是西篱,南篱,或者北篱呢?因为在当时东方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有阳光和朝气,那里可能不是平原,那个时候就是东边,这首诗里还提到“悠然见南山”当然南山阳光充足,种在南山的庄稼更好了,这里有纯粹的自然风光风景,有安静祥和的田园诗意生活,这个符合当时陶渊明隐居生活的情景和真实写照。

在后来唐宋诗人清朝词人中,当诗人生活四处奔波落魄失意的时候,大都是喜欢浪漫的生活来排遣自己的苦恼,所以很多诗人都借用“东篱”二字,从此东篱便成了固定格式化,也就是作为特定的环境意境表达,以后也就流行开了。还有白居易的《闰九月九日独饮》: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这里白居易写东篱,是生活落魄,心灰意冷的情况下,寻找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逃避世态炎凉,这里是想做一个隐士过清净安逸的日子。基本上唐朝大诗人,都使用过这一成典。如杜甫的“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岑参的“为报使君多泛菊,更将弦管醉东篱。”高适的“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可以说这一意象在唐朝就已经在文人中普及。

高适的这里的东篱只是一个意象的表述,借景抒情,通过菊花东篱的描述,表达作者忧伤寥落悲愤的心情,在这个节气里,惊叹自己的白发早生,而东篱的菊花还没有开放。醉花阴·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宋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燕子  副本  万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