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谷王朱橞,确实为巩固大明北方疆域、防御外敌入寇,做出了一个边塞亲王应有的贡献。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奉遗诏登基,即建文帝。之后建文帝用近臣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的计策,针对诸位手握重兵的叔父展开“削藩令”,先后废黜周王朱橚、代王朱桂、齐王朱博、岷王朱楩,湘王朱柏也因此愤而自尽。

在建文帝的咄咄逼人态势下,诸王之中最长的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其时太祖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已经去世)为自保、也为了拼死一搏,于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在藩地北平(今北京)发动“靖难”,举兵对抗建文朝廷,和侄子建文帝刀兵相见!燕王朱棣展开“”靖难之役”后,依仗丰富的作战经验、连续击败北平附近驻守的南军,席卷北平、永平、蓟州等地,声势浩大。

为避免比邻燕藩的宁藩、谷藩、辽藩或投靠燕王、或被燕军击败擒获,建文帝下诏让宁王朱权、谷王朱橞、辽王朱植“率护卫南下勤王”,其实也有把他们召回京师(南京)就近控制的意思。得到建文帝诏书的辽王朱植马上率护卫和内眷乘海船南下,赴京师“勤王”。而宁王朱权却拒不接受,以情况未明、藩地不稳等理由不肯南下,建文帝大怒,诏令削去朱权王爵,废为庶人,以示惩戒(当然,朱权人在大宁卫,朝廷的诏书对他现在没有任何约束意义,以后怎么不好说)。

而谷王朱橞的藩地宣府距离北平只有三百里,咫尺之遥,燕军如果西征,旦夕可至。朱橞当年只有二十岁,年轻无经验,根本无法单独面对这种家族内讧所引起的复杂局面。于是,在比自己还大两岁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南下勤王”的诏书抵达宣府后,如释重负的朱橞立即接受谕旨,率三千近卫及家眷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二十四匆匆逃离宣府,南下京师,“勤王”朝廷。

离开宣府前,朱橞还特别安排留守诸将把宣府城宣德、承安、高远三门封死,只留东南一门,以便固守,抵挡可能前来的燕军。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时候的朱橞,依旧还是忠于朝廷,支持侄子建文帝,忠义之心尚存。抵达京师(南京)后的朱橞被建文帝大加赞赏,褒奖忠诚之心。不过之后建文帝并没有让朱橞担任过什么重要的职责,“勤王”之名不过是怕他被燕王蛊惑、参与“靖难”,或者直接被燕王胁迫,导致谷藩精锐尽入燕军之手罢了(宁王朱权,就是这样,半胁迫半蛊惑地加入了燕军阵营中)。

朱橞在京师三年,一直无所事事,待遇优厚而实权全无,以亲王之尊打了三年酱油,心情可想而知。对于建文帝及朝廷的不满和埋怨日益增长。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即将分出胜负,燕军在年初接连击败南军主力,势如破竹,大举南下,已经渡过长江,围攻京师(南京)。无计可施的建文帝困守城内,无人可用,只得起用赋闲三年的十九叔谷王朱橞,诏令他驻守金川门,抵挡燕王朱棣的大军。

朱橞在京师赋闲三年,无权无势,对于这个侄子皇帝早就腹诽已久,怨恨不已。此时京师境况危急,燕王的大军已在城外,即将攻城。朱橞本来对守住京师就不报希望,同时四哥朱棣的“靖难”也是为了自己家兄弟的利益,于是他自驻守金川门后,就准备暗中联络四哥朱棣,迎燕军进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王朱棣亲率大军抵达金川门外,驻守的谷王朱橞远远望见朱棣的亲王麾盖仪仗,于是立即打开金川门,亲自出城迎接燕王入京。

燕王对于这个多年不见的十九弟主动献城门的举动欣喜不已,大笑着与朱橞携手在重重护卫的保护下策马进入金川门。由于朱橞的主动投降,燕军得以未经血战就轻松破城,进入京师,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终以燕军获胜而告终。朱橞献门之后,大势已去的建文帝朱允炆于乱军中失踪,建文朝廷覆灭。燕王朱棣在参拜了孝陵(太祖陵寝)之后即位,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

成祖有鉴于谷王朱橞献门有功,登基后特地给谷藩增加禄米二千石,又在谷藩原有护卫员额之上增加再三千军士,并赐以鼓、乐,厚加恩遇。之后,在朱橞本人的请求下,成祖将谷藩自宣府这个北方边境军事险要之地改封内地鱼米之乡,移藩到湖广长沙府。朱橞在关键时刻抛弃建文帝,投靠成祖,立下“迎驾大功”,所以自恃有大恩于成祖,所作所为日渐骄横霸道。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乱世  封地  分封  始于  三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