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著名的文人,很难成为政治场上的老手。唐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其实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这些人发起了永贞革新,主张改革吏治,打击宦官集团,还政于皇帝之手。可惜最终改革失败,全都被贬为了州司马。所谓二王,指的是翰林院待诏王叔文以及翰林学士王伾,此外,八司马指的是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个锐意改革之人,在改革失败后,他们统统被贬为州司马,流落各地。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次二王八司马事件呢?主要是因为唐肃宗有改革的梦想,因为唐德宗遗留下来的麻烦太多,但是他只在位半年时间,改革也只持续了146天便宣告失败了。永贞改革的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第一、改革派内部矛盾重重,自身并不团结。王叔文和韦执谊可谓是改革派的两位大拿,前者是翰林院的老大,后者是唐朝宰相。

那么韦执谊的宰相是怎么得来的呢?这当然要感谢王叔文的提携。王叔文提携韦执谊成为宰相的这件事,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为此韦执谊内心非常痛苦,他总是想着摆脱王叔文的束缚,不希望人家在他背后说三道四。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韦执谊总是故意跟王叔文抬杠,他认为这么做就可以达到他所想的效果了。在处理御史窦群、宣歙巡官羊士谔的问题上,两人就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除此之外,王叔文本来是要杀剑南支度副使刘辟的,却也遭到了韦执谊的阻拦,为此两个人从此成为了死对头。中饮,叔文白诸人曰:“叔文母疾病,比来尽心戮力为国家事,不避好恶难易者,欲以报圣人之重知也。若一去此职,百谤斯至,谁肯助叔文一言者,望诸君开怀见察。”又曰:“羊士谔非毁叔文,欲杖杀之,而韦执谊懦不遂。叔文生平不识刘辟,乃以韦皋意求领三川,辟排门相干,欲执叔文手,岂非凶人耶!叔文已令扫木场,将斩之,韦执谊苦执不可。

叔文无以对。---《旧唐书》王叔文的老妈去世了,他回家守孝,这个时候韦执谊大权在握,完全不理会王叔文的所有要求,使得王叔文甚至打算谋划杀掉韦执谊,可见改革派内部的矛盾到了何种地步。这两位改革派的领袖人物,互相猜忌到了这种地步,又让其他人该如何和睦相处呢?所以说改革派内部的内讧,其实是八司马事件的重要原因。

第二、改革派拉帮结派,不成气候的时候就开始想着分赃。王叔文和王伾那都是唐肃宗做太子的时候,最为信任的老师。等到唐肃宗上台以后,这两位当然是得势了。他们俩当权以后,虽然提出了改革,但是自己也深陷权力的旋涡之中。比如说王叔文坐镇翰林院以后,他开始不断扶植自己的亲信进入高层。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把韦执谊立为了宰相,此外还有就是提拔了很多朋友做官。

两位领导都这么做了,改革团队里的其他成员当然也都纷纷效法。所以说整个唐朝官场,一时间被这几个人搞得是乌烟瘴气。除了霸权,他们还贪污,据说王伾当年专门在家里做了一个大木柜。然各有所主:伾主往来传授;王叔文主决断;韦执谊为文诰;刘禹锡、陈谏、韩晔、韩泰、柳宗元、房启、凌准等谋议唱和,采听外事。而伾与叔文及诸朋党之门,车马填凑,而伾门尤盛,珍玩赂遗,岁时不绝。

室中为无门大柜,唯开一窍,足以受物,以藏金宝,其妻或寝卧于上。与叔文同贬开州司马。----《旧唐书》这木柜用来存放别人送来的贿赂,王伾和他媳妇儿晚上常常躺在大柜子上睡觉,如此贪腐的行为,又如何把改革进行到底呢?这场改革才刚刚有点眉目,王叔文、王伾这一帮领袖人物,就想着霸权、贪污,可见改革并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未来。

第三、改革派的背景薄弱,权力有限。王叔文和王伾等人,虽然得到了唐肃宗的信任,可是唐肃宗在唐朝的权力,那是相当有限的。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其实唐朝皇帝的权力,就已经被地方节度使们给分去了一半。除了外面的藩镇,这唐朝朝廷内部的宦官,也是长期掌握着朝中大权,所以唐肃宗自己的权力都是有限的,他又如何去保证王叔文他们的权力呢?王伾为之论请,乃许三、五日一入翰林,竟削内职。

叔文始入内廷,阴构密命,机形不见,因腾口善恶进退之。人未窥其本,信为奇才。及司两使利柄,齿于外朝,愚智同曰:"城狐山鬼,必夜号窟居以祸福人,亦神而畏之;一旦昼出路驰,无能必矣。"---《旧唐书》不管是藩镇还是宦官,他们始终都不买改革派的账,想要让他们交出兵权,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在唐朝扎根很深,早就是盘根错节了。

王叔文这些嫩头青,根本就没办法撼动藩镇和宦官的地位。所以就算他们再努力,其实也没办法与这帮人平起平坐。唐肃宗给了他们一时的荣耀,他们就飘飘然了,这样反而会遭到真正掌权之人的记恨。所以当宦官集团和藩镇集团,向王叔文等人发起进攻的时候,这帮人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总结:实力不济,又内讧不断,难怪都被贬谪。八司马事件,直接导致刘禹锡、柳宗元这些忠志之士,沦落到了社会基层。

他们本来可以在唐朝中央大展拳脚,却因为领袖人物的缺陷分歧,最终落得如此下场。王叔文、王伾、韦执谊等人,作为永贞革新的领袖人物,并没有起到一个比较好的带头作用。革命尚未成功,他们便想着分享胜利的果实,甚至因为分赃不均而大打出手,这样的改革派领袖怎么可能成功呢?唐宪宗上台以后,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忧郁而死,剩下八个人相继都被贬为各州司马,柳宗元成了永州司马,那首《捕蛇者说》就是在这个时候写出来的。

《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司马徽为什么甘心当他人的“绿叶”呢?

《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司马徽为什么甘心当他人的“绿叶”呢

推荐,当然要推荐最为合适的人选,否则坏了水镜先生的招牌,以后不好混啊。事实上司马徽推荐很精准。当其时,刘备无论是筹备粮草,还是募兵,都需要尽快打开与荆州本地家族合作之门。诸葛亮是荆州世家子弟,小叔诸葛玄是官员,透过本家和岳家,孔明与荆州六大豪族之中的四家有关联,人也年轻有朝气有抱负,当然是优秀的选择。

庞统是六大家的庞家,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此时在江东。司马徽给的两个人选都特别合适。至于水镜先生自己,他的家族在河南颍川一带,当时是以客居身份在荆州襄阳。并不能给刘备带来他所需要的本地人脉和家族助力,这个实战型军师估计是干不了。历史上,208年(赤壁之战那一年)司马先生被曹操强征入伍,然后当年就挂了。可惜。

一个家庭的幸福,从好好说话开始。家和万事兴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家是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过去传统的家,是以男性为主体的,家人口多,三代同堂的很普遍,甚至有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常言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兄弟齐心其利断金。随着时代的发展家的概念和原来大不相同。我认为现在的家是以夫妻双方为主体,和你一起生活的父母、子女为一家。兄弟姐妹他们成家后有自己的家。

子女结婚后也建立了自己的小家,父母单独生活的也有他们自己的家。明确这些你就知道怎么相处了。家是夫妻共同为主体而建立的。他高于其它关系。夫妻互敬互爱,互尊互谅很重要,在此基础上,才能好好说话,和睦相处,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孝敬双方父母,教育好子女。假如子女结婚了,你住在孩子的家,就算房子是你出资买的,在这个家你也不是主体,你也只能帮着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大事你可帮着出出主意,提点建议,不可当家做主。孩子长大了,他有自己的想法做法,他们会逐步成熟起来。家和万事兴,不是说说就行,必须有合适的定位,正确的认识,恰当的做法才行。至于结婚成家的兄弟姐妹,能帮的就帮点。但应该明白小时是兄弟,长大各邻里的古训。父子分家财物各别的道理。否则,大包大揽,分家只是形式,反而关系更不好处,结果是影响了大家庭的和睦。

三国演义里司马徽说过“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这句话吗?

司马徽演义中本来就是夸张设定的人物,前面一句话都是小说剧情需要,来烘托诸葛亮,三国演义是捧刘贬曹。前面那句二人得一就可安天下,在小说中并不突兀,剧情结构后来也是诸葛亮一人力挽狂澜。可如果还有后面一句就纯属放屁,主角光环不是见人就发的,不能突出鲜明。现在很多人都有些奇怪的问题,三国演义是带艺术加工类的历史小说,在谈论演义的时候,不要和三国志这种史记相互掺杂,会让自己混乱的,三国演义没有这句,那么三国志史记就更不会有。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助个  感人  惨烈  司马  故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