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只有封号,什么权利都没有。这啥权利都没有,老百姓对这个徒有虚名的制度,还能有兴趣?到了东汉中期,规矩又变了,朝廷规定:立军功者除封列侯、关内侯外,只升军职,不再授予爵位。朝廷把军功和爵位脱钩了,这个制度也就更徒有虚名了。所以到了建安二十年,曹操干脆就废除了军功爵制度。之后再立军功者,除了封关内侯和列侯外,只升官,不再赏爵位。

总的来说,秦朝的军功爵制与之搭配的是一整套完整的耕战体系,每一级爵位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田宅、土地、仆役、出行方式、礼仪等等待遇,等级界限分明。而汉朝在爵位封赏上则不同于秦朝。汉朝取消了与爵位挂钩的田宅等与之匹配的实物封赏,并且还滥封,使得爵位没有意义,变成了空头名号。最后,强调一个知识点。秦国的受爵制度并非只限于军功,种的粮食多,或者生产的物资多也可以获得爵位,这个制度即使在和平时期也能发挥作用。

汉朝光武皇帝刘秀出于什么想法,为什么没有杀功臣?

题主好!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无争议而又获得"点赞"最多的一个皇帝。在历史上,既是中兴君主,又是开国皇帝的,只有刘秀一人。南宋陈亮认为"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而他又是开国皇帝,因为刘秀起兵的时候,王莽建立了新朝,己做了十二年的皇帝。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己经灭亡了,等于说,刘秀是"重抹桌子重摆席”。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在历史上存在了195年,在他去世之后的一百年里,东汉政权稳定,经济文化都在迅速发展。

《后汉书》评价说“能明慎政体,总揽权刚。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斯亦止戈之武焉"。后人送他一个"武”字谥号,是非常中肯的。止戈为武,正好反映出刘秀的初心。所以任何史书从未记载刘秀滥杀功臣的事情,其中的原委,有二点可以证明:汉文帝第一,不忘初心,光复祖业。刘秀是汉高祖九世孙,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血缘上与刘邦及其子孙一脉,常以高祖之后为荣耀,当初从宛城起兵时,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事之秋”的旗号。

初心是匡扶汉室,恢复祖业。而非占山为王,另立旗帜。建国伊始,就沿用西汉旧国号"汉“,取年号"建武",意指重建大汉(因王莽新朝),止兵偃革。公元57年二月,在洛阳南宫病逝,享年62岁。临终留下遗诏:"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他说:我没有给百姓造福,后世应该像汉文帝那样,以瓦器陪葬,不以金银铜锡为饰,一切务必从简,不得浪费。

刘秀处处以汉文帝为楷模,以汉室后裔自居,他做皇帝只是汉体制衣钵的延续,没有必要也不存在杀戮功臣的基础条件。光武帝第二点,平民皇帝,本性善良。尚书台设立,权力弱化。刘秀父亲刘钦在他9岁时死在南顿县县令上,没有了父亲依靠,兄妹便成了孤儿,生活无依,由其叔父刘良抚养大,自幼受尽人间疾苦。好在他曾去长安学习,勤奋上进,跟老师学《尚书》,懂得不少道理。

《后汉书》载武帝"性勤于稼穑,…受尚书,略通大义"。他做了皇帝,不忘平民身份,"每旦视朝,日仄乃罢“,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他认为"天地之性为人贵”,不妄杀生灵,仁心待人。对有功者赐以爵位,但禁止他们干政,全国政务经尚书台总揽于皇帝,遣散地方军队,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裁撤冗员。这些措施,既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又加强了对军队的实际控制,削弱了将帅的领导权力。

尚书台有权无兵,将帅有兵无权,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大将拥兵自重的局而,解除了后顾之忧,当然也就无需滥杀功臣了。刘秀善待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权,并且招揽大批文吏入朝。他整顿吏治,精简地方,对军队,边防进行一系列改草,以"柔道"治国,致力于稳定统治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避免了内讧,光武中兴。

古代攻城时,第一批登城墙的士兵明知必死,为何仍然要冲?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不要被现代影视剧误导,古代攻城容易守城难。在大多情况下,攻打城池并不比野战危险。古代州、县城池,被攻下是常态,能守住才是奇迹。攻城的野战大军,是主力和野战精锐,守方在没有野战部队增援下,是很难守住城池的。明末孙传庭在河南败于李自成,退守潼关,以孙传庭之能、潼关之险,李自成一战即破;宗泽守开封、于谦守北京,依仗天时地利人和守住都城,成为千古名将典范。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封神  军功  穿越  全文  在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