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曹操方面,也有一位媲美诸葛亮的人才,他数次挽救曹操于危难,不止一次献出奇谋帮助曹操攻城略地,同样也是门阀大家族的代表,他就是荀彧。一、荀彧是曹魏集团的二把手,为曹魏作出了巨大贡献荀彧和曹操的邂逅真可谓三国时代一美谈,而二人最后彻底决裂也让人唏嘘,荀彧叔侄在曹操最后心目中的地位大相径庭也让人嗟呀不已。

荀彧在不管是在曹魏集团还是曹操本人心目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加入曹操集团之后不仅干了张良的事,还干了萧何的事,可以说是曹操的张良加萧何。荀彧最早被袁绍优待,但是那个时代一个牛人最基本的素养就是一眼看穿袁绍不能成事,而且袁绍这边已经有同族弟弟荀谌,颍川老乡辛评、郭图等也先一步在袁绍手下任职,荀彧即使加入,也不能人尽其才。

且袁绍的目标居然是想扶持刘虞做傀儡皇帝,更加与荀彧的目标相左,于是荀彧投奔了还在兖州摸爬滚打,手里只有自己曹家、夏侯家一堆武夫莽汉的曹操。荀彧的加入对曹魏集团来讲有三个意义:其一是荀彧是颍川士人的领袖,他的加入会吸引颍川士人乃至天下士人的纷纷来投,荀彧也就成了曹操手下第一人事经理,颍川士族集团则成为了曹魏腾飞的治国担当。

曹操统一北方的官渡之战就是颍川士族帮着出谋划策的。其二是为转折期的曹操奠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曹操人生中几次重大决策都是荀彧帮忙制定的,比如曹操东征徐州的时候,兖州的张邈、陈宫联合吕布谋反,兖州一下子全反了,多亏荀彧设计死守最重要的三个县,并急忙召回夏侯和他的濮阳军队,才保住一支生力队伍,后来又单枪匹马进入郭贡的军营,劝退了郭贡的大军,因为他判断郭贡和张邈、陈宫素无往来,只是过来观望一下的成分很大。

荀彧依靠机警保存了革命火种,为今后曹操击败吕布奠定了基础,否则一代奸雄曹操估计还没见到皇帝就玩完了。其三是荀彧承担了繁重的治国任务。曹操常年在外征讨,二十多年一直在打仗,这时候在后面给他看家治国的就是荀彧。曹操自命为丞相,而作为二把手的尚书令,就是荀彧。所以荀彧在曹操集团是名副其实的二号人物,可是就是如此左膀右臂,最终还是和曹操分道扬镳了。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谏曹操进位魏公,荀彧第一个表示反对,本来这话是对董昭他们说的,结果曹操听了居然很不开心,后来南征孙权的时候,找了个理由把荀彧调出中央,逐渐冷落,不久荀彧就去世了。有说他是忧郁而死,也有说是收到了曹操的空食盒,知晓了其中的隐喻就自尽了。第二年,曹操就光明正大的称公建国了。二、荀彧至死只愿做汉臣,而曹操想称王称帝,两人终分裂 现在大家都知道荀彧至死都只愿意做汉臣,曹操后来的表现也违背了荀彧辅佐曹操的最初宗旨。

曹操从最早的大汉忠臣,在品尝到权利的甜头之后,也会变得独断专权,变成一个权臣,乃至违背道德法度称公称王,因为称公其实就已经标志着篡位的开始,既然今天可以称公,那么明天就可以称王。而荀彧的终极目标是希望有一个铁腕手段的猛男能在乱世杀出,稳定大汉局势,消灭叛乱的黄巾军,剿平割据天下的各路诸侯,还大汉王朝一个太平。

在古代,士族的特点就是能够垄断知识,在太平世道,士族就是国家的主宰,而在乱世,士族就只能委屈先和军阀合作,打出一个太平天下再继续垄断国家治理权,为此士族就必须辅佐一个强有力的军阀,再把他变成国家的领导阶级。但很可惜,荀彧心里的国家领导者曹操最后的梦想很有可能是篡位做皇帝,消灭他心里的那个大汉。荀彧和曹操两人关系如此的铁,荀彧在曹操集团的地位如此重要,辅佐曹操二十年,一旦时机到了,荀彧没有用了,曹操还刻意冷血的把他抛弃,这就叫真实。

荀彧死前把有关自己和曹操的资料都烧毁了,并不想给世人留下自己为曹操出谋划策的形象,他希望自己最后是以汉臣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眼中的,而并非是曹魏二当家,颍川第一合伙人的身份。三、荀攸在历史上并没有反对曹操称王,甚至都没有对荀彧之死表态说到荀彧,就不得不说他的侄子荀攸,说是侄子其实俩人血缘关系也不是很近。荀攸比荀彧做官更早,行事比较低调,后人对他的评价是曹操的谋主,大致相当于法正在刘备那边的地位。

荀彧死后,曹操进位魏公,第一个尚书令就是荀攸,但是荀攸更多还是作为谋士出谋划策,并不像荀彧那样能够提出长期的治国方针,而是在战场上出谋划策。荀攸为曹操谋划过著名的十二条奇策,但是由于好友钟繇的拖延症,所以没有记下来。荀攸作为荀彧的侄子,在荀彧死亡这件事上却并没有说什么话,而且接受了曹操魏国尚书令的职务。

对于荀攸的心理,我们已经无法推测,但是他和荀彧的关系应该是不错的,只是荀攸做出了和荀彧不同的选择。在荀彧死前的一段时间,他本人肯定是认为帮错了人的,但是此时曹操即便不想进位,手下的官僚们肯定也不会同意。在《三国演义》里荀攸是在荀彧死后坚决反对曹操称王的,这当然是罗贯中的美好幻想啦,因为荀攸历史上是直接病死的。

结束语毕竟和自己的小叔共事这么多年,荀攸心里没有感觉是说不过去的,可是荀彧的前车之鉴摆在这里,即使荀攸心里有想法,也不可能随便展露出来。更何况荀彧做的是大汉朝的尚书令,常常见到皇帝,荀攸则是一直在曹操身边。从感情上来讲,荀攸也应该更亲近曹操。但是在劝进魏公的时候,《荀彧传》和《先帝春秋》都记载是董昭牵头劝进,只有裴松之注引了一段,劝进表里面有荀攸,这就显得相当微妙了。

有人说荀攸是曹操打败袁绍的首席谋士,却在曹魏五大谋士中名气最小是什么原因?

先不提荀攸,且说司马炎手下有一位重要的谋士荀勖,他认为荀勖兼有荀彧、荀攸的优点。荀彧担任过汉尚书令,荀攸担任过魏尚书令,荀勖当时是晋尚书令,都是执掌中枢的重臣。司马炎开国几个重要谋士也数得过来,无非就是裴秀、羊祜、荀勖、贾充、王沈。论辈分,荀攸是荀勖父亲一辈。且不论荀勖有没有荀攸那样的智谋,荀勖的作风有一点很值得注意,他参与国家机密大事,就算已经对外宣布,荀勖也绝对不多评价一句,尽量避免让外人知道自己曾参与过这些策略的制定。

他的族弟荀良和女婿武统曾劝说,认为荀勖这样会逐渐失去人心,别人都以为他是什么事都不干的人,做了实事应该说出来让众人仰慕自己。荀勖只是沉默不语,回家私底下对儿子说为臣者不守机密才会失掉身份,树私则背公,是为臣的大戒。就凭这一点,荀勖为司马家出谋划策多年,都没有失宠,一直受到倚重。注:《竹书纪年》是西晋荀勖于考古挖掘后负责翻译的战国竹简,里边有着跟《史记》里描述截然不同的记载。

回过头来看荀攸并不是很难理解,荀攸毕生为曹操出谋划策,前后贡献十二奇计,不为世人所知,只有他的好友钟繇知道。因为国家机密的事情都是首脑人物共同制定,策略施展出来众人都知道效果,却不知道具体是谁所制定,以此来保证国家机密的有效性。当时有一个很明显的反例杨修,杨修以聪明才智被曹操所重用,逐渐令其掌管军政事务,结果杨修因泄密罪被杀。

所有人都知道很聪明的人被杀了,所有人都不知道他聪明的人手握重权而不受侵害,究竟是谁更高明呢?后世之人评价张子房:至人无功,达人无迹。所以张良佐汉,虽然厥功至伟,而他最大的成功与睿智,却在于能够顺天而谋,功成身退!没有名气却身居高位,掌控着国家机要,没有名气却太子曹丕拜在床前,以示尊敬。《三国志荀攸传》已经给出最恰当的评价:“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这里特别解释“愚不可及”的意思,这句成语在后世都用来形容蠢人。这里曹操的意思是指荀攸的智谋,别人可以达到。但是荀攸故意让人看到自己外在的愚钝,把智谋藏在里头是别人所没法做到的。东汉末年绝不缺乏才智纵横之人,陈寿、裴松之认为郭嘉、程昱、刘晔之辈的智谋也不是不如荀攸,郭嘉生活作风不检点曾遭陈群检举,程昱为人刚直,跟人争威仪,刘晔猜测上意,阿谀奉承。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献计  吕布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