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路押的镖,有水路有旱路,运送工具为镖车,有马车、轿车、推车等多种,一般为独轮推车,上面通常插有三角形小旗,表示镖师出镖的标志,小旗上的字儿代表总镖头的姓,劫镖的人看了旗子,就知道是谁保的镖,如果总镖头在江湖威名大,劫镖的人就不敢轻易下手。镖局有镖局的行话,俗称黑话,从人体部位到职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礼节交往等,都有行话,几乎可以成为第二语言系统,所说的春点、寸点、唇点皆为隐语行话。

行话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由禁忌、避讳形成的市井隐语,如在船上讳说“住”、“翻”等,而用其他字代替。二是出于回避目的,不让外人知悉谈话内容而形成的隐语。如旧时东北响马称姓“杨”为“犀角灵蔓”,称姓“何”为“九江八蔓”,称姓“冷”为“西北风蔓”等等。三是语言游戏类隐语。镖局的镖师均有行话,虽欠典雅,但都是行走江湖必须要用的,说得好就能交上朋友,说得不好就是一场恶战,说不定就丢了镖,砸了饭碗。

如镖师们把自己“保镖”叫“唱戏的”,“镖旗”叫“眼”,“钱搭链”叫“蛇腰”,“一个人”叫“流丁”,“门半掩半开”叫“夜扇马散”,“松林”叫“林子马哈武”,“寺庙”叫“神堂”,“晴天”叫“天高”,“天黑”叫“明路”等等吧。镖局的主人一般都是人脉广,有关系的人,有钱有势,打出旗号黑道人不敢惹,官府有靠山有门子,出事可摆平,镖失能赔得起;大掌柜则是眼明心细会盘算的人,看货不走眼,估价不离谱,上下会打点,开支不浪费;总镖头通常都是江湖赫赫有名的人物,不是艺业惊人,就是退休名捕之流;镖师就是听从总镖头指挥,负责押镖的人。

总之,镖局的产生,是因社会的需要,才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行业。它不但有赖于江湖有强盗才能生存,而且同江湖上关系密切。一些受官府注意的游侠,进城若住在镖局,官府是不能缉拿的。一来镖局势力大,二来镖局往往背后有过硬的靠山,如北京会友镖局背后的靠山就是李鸿章。镖局能行走在黑白两道间,为官商及贵重钱物负保驾护航的作用,也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

镖局能以“和”、“忍”处世,不怕事,不惹事,关键时刻为维护镖物安全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精神,尤值得我们今天去学习去借鉴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火车、汽车、轮船的开通,社会对镖局需求日减,镖局行业逐渐衰微,难以为继,各地镖局相继关闭,拥有三百多年的镖局行业,完成了它的最后使命,为现代新生行业所代替,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古代镖师走镖,为何区区十几人,却让胆大妄为的土匪不敢抢劫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李尧臣的大名?此人生于光绪二年,病逝于1973年,在北京镖局走过镖。李尧臣生前留有遗作《镖局春秋》,文中有一段详细描述了被劫镖的经历,从这段经历中就能明白为什么土匪不敢劫镖了:乾隆年间,兴起了镖局这一新的行当,开山鼻祖叫张黑五。后来,各个镖局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后期逐步形成了8大镖局鼎立的局面,即会友、永兴、志成、正兴、同兴、义友、光兴、万通。

我们这里所说的主人公李尧臣,正是实力最强的会友镖局的镖师。李尧臣,1876年生人,自幼随师学习太极拳,18岁那年进入会友镖局成为一名镖师。根据其遗作《镖局春秋》,他在走镖过程中,曾遇到一次劫镖事件:光绪27年,也就是1901年,会友镖局接了一宗大买卖,护送10万两白银从保定运到天津,这可是盐法道的银子,说白了就是“税银”,容不得一点闪失。

从保定到天津,先走水路,10万两白银整整装了4大船,会友镖局派出了8位镖师,其中就有李尧臣。四条装满白银的船刚到下西河附近,突遇身着“税务司”官服的几十人拦船检查。镖师的“头儿”看到是官兵检查,心想反正运的是“税银”,检查一下也无妨,总归是“自己人”,于是便让他们上了船。但万万没想到,上船走近后才发现是贼人假扮的,并不是“税务司”当差的,检查也是借口罢了,他们的目的是“劫镖”。

一条船上来二十多个贼人,但一条船上的镖师只有两个,虽然镖师极力反抗,但寡不敌众,最终4名镖师丧生,4人跑到官府请求支援。支援赶到后发现,贼人短时间内没有办法运走所有银两,只带走了大概2000多两。丢了镖,赔偿事小,关键在面子上挂不住啊,试想一下,以后谁还会找会友镖局走镖?业务能力堪忧。会友镖局也咽不下这口气,于是联合其他7大镖局决定对贼人进行围剿。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天刀  打劫  还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