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消息传出来以后自然是天下哗然,为了平息舆论,朱祁钰不得不将徐正发配辽东铁岭卫充军。先是与冠带军余汪祥谋密奏,请帝御便殿言机事。帝亟召入,请屏左右乃言:“太上皇帝临御日久,威德在人。沂王常位储副,在天下臣民所仰戴。不宜居于南宫,宜迁置所封之地以绝人望。别选宗室亲王之子育于宫中。”—《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五十六·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七十四》其实朱祁钰也有苦衷,他自己生不出儿子,一旦真的把太上皇帝和侄子们都灭了,将来皇位传给谁呢?难道眼睁睁看着先帝绝嗣?即使他想这样一意孤行,大臣们也不会同意。

结语:朱祁钰之所以没有杀明英宗朱祁镇,首先不是他不想杀,是实在没办法。首先在他根基未稳的时候,朱祁钰需要借助哥哥来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因此他不敢废掉英宗。其次当景泰帝有足够的实力改易太子后,英宗本人的安危又成为了在朝文武大臣的底线。为了朝局的稳定,不容皇帝挑衅。最后当太子死后,朱祁钰无嗣,他已经没有能力再去想办法杀害英宗。

清朝时期,在朝会前太监为何要疯狂甩鞭三下?

清朝时期,在朝会前太监为何要疯狂甩鞭三下

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到了两件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一件是伟大的唐朝诗人李白以他第二位妻子宗氏的口吻写过一首《代赠远》的诗,从诗中仿佛可以看见诗人的妻子多情、精明、刁蛮、任性的性格。其中有两句是:鸣鞭从此去,逐虏荡边陲。另外一件就是在朝会时甩鞭这件事,并不是清朝独有的,而是代代流传下来的,这足以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穿越时空的继承力。

在李白的诗中,鸣鞭的含义与题目相差甚远,但朝会前的甩鞭正式的名称就叫作“鸣鞭”,又称静鞭或净鞭。关于它的起源,宋代人高承在《事物纪原》记载道:“鸣鞭,唐及五代有之。”在这以后,朝会鸣鞭这个仪式就越发不可收拾,代代相传了。在宋朝《东京梦华录》记载:皇帝出行的时候,驾近,就会排列横门十余人一起击鞭。《宋史》中也有相关记载:“殿前指挥使,行门二十二人,鸣鞭十二人,孝宗增为一十四人”《金史》也记载:皇帝在殿上时鸣鞭,结束之后,殿下亦鸣鞭。

元代,鸣鞭在规制上更加规范:皇帝出阁升辇,鸣鞭三,升御座,鸣鞭三。这时使用的鞭子在外观上,有一个绿色的柄,鞭以梅红丝为之,梢用黄茸而渍以蜡但并没有长度的规定。到了明清两代,皇帝们更加喜欢这个东西上,并不断发扬光大。《明会典》载:“候上御宝座,鸣 鞭,鸿胪寺官赞入班……奏事毕,鸣鞭驾兴,百官以次出”。《明史》中,大型朝会鸣鞭要有四人,左右北向站立,这四个人许是一起举手,鞭子也不会太长,太长了他们的声音甩不到一起。

清朝从康熙八年以后,每次朝会都有两次鸣鞭,一是皇帝从中和殿出来到达太极殿时,三下净鞭;二是典礼完毕,起驾回宫, 响三下净鞭,群臣退下,这三声净鞭由一个人操作,必须保证声音高度。所以明清鸣鞭次序相同,比前代更为系统规范。看看,就是这么个小小的仪式,每朝每代的皇帝都钟爱有加,不但没有放弃,而且还越来越重视,让它为已所用。

这么多皇帝为什么都会喜欢听鞭子响吗?其实这是皇帝们在给自己立威呢?你想啊,鞭子打在人身上是会痛的,谁也不愿意被鞭子抽上一顿,就象牛啊、羊啊看到牧民手中的鞭子就会老老实实听从指挥,同样道理,鞭子蕴藏着是皇帝的控制力,而鞭子就是权力的象征,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因此,鞭子一响,大臣们就知道皇帝来了,要给他们安排工作了。

鞭子再响,大臣知道皇帝走了,他们也可以各忙各的,最后可以回家喝茶吃饭。但能把鞭子打响可是个力气活和技术活,有人为此要练上一辈子。明朝鸣鞭是锦衣卫的活,但到了清朝就慢慢地由太监们负责了。清朝负责打鞭的太监那绝对是打鞭子高手,每当上朝时,他们就会拼了吃奶的力气,把鞭子能打多响就打多响,让皇帝满意。好在,现在甩鞭已成为一项大众的锻炼方式,只要你原意,你也可不用看别人的脸色把鞭子甩得叭叭响。

孙二娘做人肉包子,为什么吃饭的客人没感觉到口味不对?

孙二娘做人肉包子,为什么吃饭的客人没感觉到口味不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看看武松怎么发现是人肉的。书中写:武松取一个拍开看了,叫道:“酒家,这馒头是人肉的,是狗肉的?”那妇人嘻嘻笑道:“客官,休要取笑。清平世界,荡荡乾坤,那里有人肉的馒头,狗肉的滋味。我家馒头积祖是黄牛的。”武松道:“我从来走江湖上,多听得人说道: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那妇人道:“客官,那得这话?这是你自捏出来的。

 3/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朝会殿  爆不出  东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