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常服上的黄绳子究竟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这种常服上的“黄绳子”,正式的英文名称是Aiguillette,现代人民解放军常称之为“绶带”,实际并不贴切,清末、民国时代中国军队翻译为“参谋带”,才更加接近于这个东西的历史渊源。历史渊源(参谋带的历史源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法国军队)参谋带的历史自然和参谋有关,缘起于拿破仑战争时代,当时随军的秘书、参谋人员因为需要随时随地进行簿记等工作,尤其是经常要骑在马上完成记述命令、草拟文件以及图上作业等工作,为了方便起见,于是习惯性在肩章上栓根绳,绳子的一头扣上粉笔或者铅笔(也是拿破仑战争中开始普遍出现),这样方便随时拿笔。

同时,为了右手握笔书写方便通常是挂在左肩。这种系在军人肩侧的绳绦,于是成了参谋、文书人员的重要外在标识。参谋带时期参谋带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纯粹的装饰品,头上不再系着铅笔或者粉笔,代之以金属的笔状装饰物。(参谋带头上的金属吊坠,实际上就是“铅笔”的化身)(中国近代将Aiguillette译为参谋带,是非常接近这种装饰历史典故的译名)(民国北京政府时代的一张有趣照片。

合影中的2名参谋都按照当时的规范,在左肩佩戴了参谋带,表示自己的参谋身份。由于海军蓝色公服没有肩章,为了方便佩戴参谋带,两个人都在左肩上装了专门为挂参谋带用的单肩章)(高级官员穿着大礼服、礼服时,为了好看也佩戴参谋带。不过除非自己真的是参谋长、参谋之类,否则都会把参谋带挂在右肩,以示和参谋人员的区别)在改为装饰品之后,实际上这种带子普遍是参谋人员佩戴的,以表示其参谋的身份,无论穿着礼服、常服都要佩戴,通常套在左肩膀的肩章下(海军的蓝服因为一般没有肩章,参谋人员在佩戴参谋带时,会额外装一个单肩章)。

因为觉得这玩意有很不错的装饰效果,以至于其他军官在穿着大礼服、礼服时,为了突显豪华气派,也挂上了参谋带。不过为了表明自己不是参谋人员,非参谋人员通常是佩在右肩。五花八门时期参谋带发展到二战时代以后,乃至到了现代,进入了一个“礼崩乐坏”的五花八门时期,在很多国家渐渐被当作了一种非常普遍的制服装饰品而广泛运用,而不明白其本来的文化寓意。

不仅军人佩戴,甚至于警察、保安乃至所有制服上,为了好看,都可以拴上参谋带。但是也有一些国家,仍然保留着参谋带的传统用法。(人民解放军把参谋带称为绶带,具体的佩戴方法采取的是“男左女右”)而人民解放军对于这种带子,除了军乐队、仪仗队普遍采用外,其他军官在穿着礼服时按照“男左女右”的佩戴方式,如果按照其传统寓意,男军官就全成了参谋人员。

崇祯,死前说,文臣个个可杀,的潜台词是什么谁知道?

明崇禎皇帝临死前说的"文臣个个可殺"。又具体言示:朕非亡国之君,诸臣乃亡国之臣耳。这话虽在义军破城,清兵压境,大势已去,他选择煤山自缢前的怨怒之言,其潜意是责这帮文臣腐政败国,其整体皆有亡国之罪。这背景缘于明在除掉魏忠贤巨贪霸政乱朝大案后,又连续发生两次辅政大臣(均为首辅大臣),勾结群官(其有总督两人),欺上瞞下,合伙霸凌乱政,巨贪朝庭钱粮,转市洗錢,用假账欺皇,被崇祯于崇禎十六年及前两次严刑处理,这是其一。

古代人说“虎生三子,必有一彪”。那么彪是什么?跟普通的小老虎有什么不同吗?

清代武官的补服,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武官补服上绣的动物就是“彪”。《水浒传》祝家庄的祝氏三杰三兄弟的名字就是“龙”、“虎”、“彪”。由此可见,“彪”应该是一种猛兽,而且很被推崇。“彪”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从虎,从彡(shān)”。“彡”就是虎身上的斑纹。也就是说按《说文解字》的解释,身上有斑纹的虎就是“彪”。

《唐国史补》里讲过一个唐代叫裴旻的人射“虎”的故事。裴旻担任龙华军使守北平,北平这个地方多虎,裴旻曾经一天毙虎三十一只非常得意。有一当地老者,看到裴旻射杀的虎说,“此皆彪也,似虎而非。”从这个老者的话里可以知道,“彪”的外形和虎很像,不然裴旻不至于认错。而且,只有像老者这样的当地人才能辨认出来,可见是非常相似。

老者还告诉裴旻,“将军若遇真虎,无能为也。”你要是遇到真的老虎,你就没什么办法了。裴旻不服气,要射真虎,就问老者真虎在哪儿。老者告诉他往北三十里就有老虎。结果是裴旻真去了,真虎也确实有,但是真虎“状小而势猛,据地一吼,山石震裂”,裴旻的马吓得都不能奔跑,弓矢也都掉落了,根本没办法射虎。再从这段描述看,“虎”比“彪”要体形小,但是比彪又凶猛得多。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下一页

文章TAG:武官  脖子  元素  浙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