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庚这一支也就是最开始的司马姓的来源,而司马迁和司马懿都来自于这支。但后期司马氏一族离开了西周都城而到了诸侯国晋国,之后司马氏一族进一步分散,有的去了卫国,有的去了秦国,还有的去了赵国。在卫国的一支后来辗转到中山国为相,是司马憙的后代;在赵国的一支就是著名剑士司马蒯聩的后代,司马蒯聩的玄孙是司马昂;在秦国的一支就是名将司马错的后代。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自己就是司马错的后代,是司马错的八世孙,不过也有人推测司马迁实际上是中山国司马憙的后代。而司马懿则是赵国这一支的后代,即司马昂的后代,司马昂在秦末曾被项羽封在河内做殷王,后来刘邦俘虏司马昂,设置河内郡,而司马懿正是司马昂的十二世孙。接下来再来看看司马光,《宋史》记载,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自称是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代。

三国时期,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号称司马八达,其中司马懿为第二子,而司马孚为第三子,也就是说司马光是司马懿弟弟的后代。但是这种说法也只能是司马池的一己之言,毕竟年代久远早已经无法考证,司马懿比司马光大了840岁,这八百多年里有太多的战乱,南北朝时期、隋末、唐末五代时期等等,战乱频繁,人们经常迁徙,早已经无法追溯祖上,因此很难说司马池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线是什么?

从本质上说,玄武门事变的导火索,是由于李建成一系加快了“去李世民化”的步伐。面对这一局面,后者不甘被“兔死狗烹”,于是果断进行了一场军事冒险。而让李世民如此果断的,还有他父亲李渊的态度。我们时常认为,李渊的“和稀泥”行为,是引发“玄武门事变”的罪魁;但纵观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在李氏兄弟的争权过程中,李渊显然是支持李建成的,而且在李家的事业前期就有这个苗头。

刘文静之死、收复河北事件,体现出李渊对李世民的打压如果问谁是李世民的心腹智囊,我们都知道是房玄龄、杜如晦,毕竟“房谋杜断”;但在这二位之前,李家刚刚太原起兵的那段时间,肩负这一重任的是刘文静。早些年,刘文静担任晋阳令,而裴寂担任晋阳宫监,这二位是情投意合的好哥们,以至于“相与同宿”,也就是睡在同一间房。

巧的是,在李渊担任太原留守后,刘文静成了李世民的忠实粉丝,他曾赞扬这位少年"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即兼具刘邦和曹操的优点);而裴寂则是李渊的死党,关系铁到敢冒着杀头的危险把晋阳宫的宫女送给李渊娱乐。而接下来,刘文静为李家作出的贡献可以用“杰出”来形容:他协助李世民促成李渊起兵,四处招兵买马,并配合李渊演戏除掉副留守高君雅(隋炀帝杨广的人);决定西定关中后,他担任李渊的行军司马,为了稳定后方、扩充力量,他提出联合突厥的主意,并亲自北上操办;在唐军西进途中,刘文静带着500突厥兵、2000突厥马雪中送炭,被李渊盛赞:“...皆君将命之功也”;在唐军主力攻打长安之际,刘文静率军扼守潼关,击败并俘虏隋军大将屈突通,解决了唐军的后顾之忧;在大唐立国后,刘文静受命率人在隋朝开皇律令的基础上修订新法,奠定了唐代法令的基础。

而相比较之下,裴寂却主要作为李渊的近臣出现,功劳与刘文静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其职务却一直压着刘文静一头。于是,这二位曾经的好哥们矛盾日渐凸显。公元619年,刘文静酒后对一向无所事事、却位居自己之上的裴寂吐槽了几句,就被李渊以“谋反”之罪诛杀,丝毫不顾一旁苦苦求情的李世民。李渊只是替裴寂出气?没这么简单。

而在刘文静被杀期间,河北枭雄窦建德在突厥的支持下,大肆袭扰李家的老巢太原。为了让自己的铁哥们立功(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人比刘文静优秀),李渊任命从未打过仗的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全权负责讨伐刘武周。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位仁兄的带领下,唐军被刘武周部将宋金刚打得溃不成军;紧接着,敌军兵临太原城下,留守李元吉却直接开溜,太原顺利落入敌手。

其后对方乘胜南下,无法抵挡的裴寂昏招迭出,甚至逼迫百姓焚烧房屋、坚壁清野,结果部分百姓直接揭竿而起,与刘武周内外呼应。此时,唐王朝东边的地盘几乎全部落入敌手,长安为之震动。但是,即使到了这个时候,李渊也不愿拉下脸面,让大唐的头号统帅、自己的二儿子——李世民出马救急,他甚至考虑放弃崤山以东、龟缩固守关中。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武官  脖子  元素  浙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