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三国演义第五回)上面17镇诸侯,再加上曹操自己,一共十八路诸侯。其次,历史上,这18路诸侯中明确参加了讨伐董卓的,只有14路。公孙瓒、孔融、陶谦、马腾4人没有参加。《三国志.武帝(曹操)本纪》记载: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

太祖行奋武将军。这里,一共列举了10位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再加上曹操,共计11人。臧洪传: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也。……灵帝末,弃官还家,太守张超请洪为功曹。董卓杀帝,图危社稷,洪说超曰……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洪乃升坛操槃歃血而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

兗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顷之,诸军莫適先进,而食尽众散。(三国志.臧洪传)这里写广陵太守张超在部下臧洪的建议下参加了会盟。张杨传:进败,董卓作乱。

杨遂以所将攻上党太守于壶关,不下,略诸县,众至数千人。山东兵起,欲诛卓。袁绍至河内,杨与绍合,复与匈奴单于於夫罗屯漳水。(三国志张扬传)张杨带兵数千人,与盟主袁绍汇合,当然也算是参加了讨伐董卓的了。至于孙坚历史上是绝对主力,先后打败了董卓的部将胡轸、吕布、华雄,把董卓给赶出洛阳地区。初坚讨董卓,到梁县之阳人。

卓亦遣兵步骑五千迎之,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其馀步骑将校都督者甚众。……轸等不能攻而还。(英雄记)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今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

……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坚乃前入至雒,脩诸陵,平塞卓所发掘。(三国志孙破虏传)以上,曹操本纪提到的11路诸侯,加上张超、张杨、孙坚,一共14路。不过,虽然公孙瓒并没有参加会盟,但他的部下兼同学刘备,倒确实是参与其中的: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英雄记)三、除了演义的18路,还有其他诸侯参与了讨伐董卓除了演义中描写的18路诸侯,历史上还有好几路诸侯也参与了讨伐董卓。这里的“诸侯”,起码要是实权太守或者正牌将军这种职位。首先一位,颍川太守李旻:时长沙太守孙坚亦率豫州诸郡兵讨卓。卓先遣将徐荣、李蒙四出虏掠。荣遇坚于梁,与战,破坚,生禽颍川太守李旻,亨之。

卓所得义兵士卒,皆以布缠里,倒立于地,热膏灌杀之。(后汉书董卓列传)这位颍川太守李旻,跟随孙坚一起迎战董卓,结果被徐荣生擒之后,活活煮死了。这是诸侯中为讨伐董卓而送命的唯一一人。其次一位,陈国相许瑒,许靖的堂兄:(董卓)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兗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东郡张邈为陈留太守,而迁靖巴郡太守,不就,补御史中丞。

馥等到官,各举兵还向京都,欲以诛卓。卓怒……靖从兄陈相瑒,又与伷合规,靖惧诛,奔伷。(三国志许靖传)陈相(相当于太守)许瑒与豫州刺史孔伷联合,一起参加讨伐董卓。这不但使得董卓大怒,也让许靖担心被董卓杀掉,于是逃到孔伷那边。而且这里列举董卓拜的韩馥、刘岱、张咨、孔伷、张邈五个人,除了张咨,其他四个都在曹操本纪中明说参加了会盟,而史书又说他们“各举兵还向京都”,似乎隐隐有张咨也参与其中。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三国  XY  群雄  猛将  董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