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燕国来说,复仇自然是最大的事情了。燕国被齐国破国,燕昭王继位,每天心心念的就是,我们国家内乱,你齐国趁人之危来侵占了我们国家,现在我再小再穷,我也得跟你玩儿命!于是他招揽任用郭隗、乐毅、邹衍等文臣武将,卧薪尝胆二十多年,整军备武,为的就是等到有一天能找准机会把齐国踩在脚下。他的眼里只有齐国,哪还有闲工夫考虑秦国独大不独大的。

三晋之中,赵国最强,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之后,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幅增加,似乎能成地方霸主的意思,但是其实充其量也就是个河北、山西局部地区实力第一而已,最大的武功就是灭了个中山国。不过好景不长,赵武灵王晚年脑子不大好使,在继位问题上出了大事儿,最后被饿死在沙丘。赵惠文王上台后,无非也就是趁五国攻齐之际,占占齐国的便宜,所谓“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这么一看,也就是群殴齐国的时候占了一个城,“以勇气闻於诸侯”我觉得也就是随便夸他一句罢了。因为前边说了,秦国蒙武孤军攻齐,去了就占9座城池,人家骄傲了么?赵国吧,占便宜还算不清楚账,还假要面子。攻打齐国本来就是个破鼓万人捶的事儿,攻齐第二年,秦国来约赵国,说咱们一起再增兵打一回齐国占便宜去呗。

这事儿让齐国知道了,齐国的大臣苏厉给赵王写信劝赵国不要与秦国合作,他说:“今王毋与天下攻齐,天下必以王为义。齐抱社稷而厚事王,天下必尽重王义。王以天下善秦,秦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名宠制於王也。”本来,大家都已经动手打了齐国了,对方跟你说这个,就别信了啊。嘿,赵惠文王也不是当时咋了,居然信了。。。

就,毁约不打了。秦国肯定不干啊,你放我鸽子,那我就揍你,三年之内攻占了赵国5座城池,赵国呢,最终也没忍住,还是让赵奢带兵攻占了1座齐国城池。失5城换1城,怎么看这个事儿怎么亏啊。魏国呢,祖上也阔过,在战国时候,魏国最先变法,任用了李悝、西门豹这样的文臣进行变法改革图强,用吴起、乐羊这样的名将满世界东征西讨去。

向西,夺取了秦国 河西的土地,向北占领了中山国,向东攻打齐国。一时间似乎天下无敌手了。所以后来苏秦夸魏王的时候就说:“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大王您好牛的啊,我觉得您的武力能甩周武王和越王勾践好几条街呢!其实这话也就是骗鬼,有70万军队能让秦国揍成那样么?魏国国家不大,人口不多,地理位置也不好,四面都有国家并且无险可守,这样还四处树敌的结果那必然是被大伙儿轮番打,没几年就被打回了原形。

收回河西之地的秦国离魏国最近,几乎连年攻打魏国。除了秦孝公死了之后几年稍微消停了点儿,除此之外,基本没停。所以魏国能趁着五国攻齐这个事儿让秦国少打自己两年就不错了,哪里还有闲工夫管秦国是否一家独大呢?在他眼里,秦国本来就最大。韩国嘞,以前魏国强的时候,由于他是魏国邻国,所以被魏国打。魏国不成了,韩国就被其他国家打,到被秦国灭国之前,只胜过有数的几场仗。

最后一次单独打仗获胜就是:韩昭侯六年(公元前357年)“伐东周,取陵观、邢丘。”此后,就是跟秦国屁股后边打楚国胜了;和齐、魏、赵、宋、中山五国联军攻打秦国,胜了,并且得到了土地;五国攻齐,胜了;和魏、楚两国一起伐燕国,胜了。除了这5次之外,韩国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能有几年不挨打就不错了。和魏国一样,他根本无暇考虑秦国是否会一家独大。

三,各国思维固化,想不到秦国一家独大“战国”之所以用作这个时代的称谓,那就是这段历史时期各国混战不断。反正也是大家你打我来,我打你,几个国家共同攻打一个国家的事情也是家常便饭,所以基本也不会关注某一场战争所带来的后果。毕竟“三家分晋”、“田陈篡齐”这种使一个大国消失或者换了姓氏的事情在五国攻齐之前只发生过两次,其他都是小国被灭,也没啥人关心的。

战国七雄中,只有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无论君臣如何更替,从来也不曾变更过明确的国家愿景以及保证其能有力实施的各项法规制度。这个国家愿景就是最初商鞅向秦孝公所说的“据山河之固, 东乡以制诸侯, 此帝王之业也”。秦国所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国策无不依此而订立与健全。秦国因此在变法之后持续变强,以至于成长为战国唯一的超级大国,最终统一中国。

 6/8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五国  攻齐  齐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