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高度角推算的现代版:先要明白6个概念:一、昼长均匀变长均匀变短,变化的中间点12小时是春分秋分;日出均匀北移均匀南移,变化的中间点正东是春分秋分。二、地球纬度1度是经线大圈除以360;⚠️纬度1度的意思是:当地地平面跟赤道地平面有1度夹角,经线大圈南北方向移动了1度。三、春分正午,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赤道纬度地球人规定为0度。

四、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速度是23度➗92天=0.25度每天;同理,正午太阳高度角张大缩小的速度也是23度➗92天=0.25度每天。五、同纬度地区太阳的爬坡速度一样且长年不变。六、我老用春分计算太阳爬坡速度,只是因为各纬度地区春分昼长都会是12小时,取巧方便。⚠️所以:春分那天,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90度➖当地纬度=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角90度➖当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值=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

⚠️所以:夏至那天,太阳直射点北移了约23度,90➖(当地纬度➖23)=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如北纬30度,90-30 23=83度。⚠️拓展一下,北极极点最大的太阳高度角是多少?答:太阳直射点最大只能北移23度,90-90 23=23;所以北极极点太阳最大高度角为夏至时23度。⚠️再拓展一下,夏至时,站在北极极点,太阳是怎么运行的?答:凌晨时太阳在正北,高度角22.875度,很慢很慢的爬升,正午时,太阳在正南,高度角约为23度。

?没人去验证过,是计算出来的。⚠️再拓展一下,夏至时站在北纬66度,太阳怎么运行的?答:春分正午时,90-66=24度;24➗6=4度每小时;夏至时,地平面夹角缩小23度,24 23=47度。47➗4=11小时45分钟,日出到日中需要11小时45分钟。所以,凌晨0:15分日出,日出方向是正北偏东3.75度,慢慢爬升,最大高度角47度。

⚠️再拓展一下,可得出北纬67度春分昼长6*2小时,日出正东,正午太阳高度角23度;夏至昼长12*2小时,日出正北,正午太阳高度角46度;冬至昼长0*2秒,日出正南,正午太阳高度角0度。⚠️⚠️重申结论:一昼夜,太阳在水平方向匀速转角,在立面上也是均匀转角。⚠️做个形象模型:找一个边长1米的正方形;再找一根长度0.25米,直径2米,圈数182的弹簧;使弹簧南北朝向,套住正方形,再使弹簧北朝口略微朝上。

⚠️这个弹簧就是太阳视觉轨迹,地平面把它切成昼夜2部分。我们把那些弧形线补全成昼夜连续运行的样子,是否很像很像这个弹簧?水平切面是否很像很像地平面呢?⚠️伏羲把一年中坑面上最高的那条弧行线标为1;坑面上最矮的那条弧行线标为9。他认识到:任何一天日出时,木杆弧影都会等于四分之一圆弧。所以,四分之一圆弧长➖日中时影子弧长=An,An的弧长就能代表当天昼长!⚠️四分之一弧长是个常数,所以昼长决定于日中时影子弧长。

观测日中时的经纬落点,我们可以知道:日中时影子弧长是均匀变化的;即有结论:全年白昼均匀变长,均匀变短。⚠️我们把它模型化:冬至昼数A1为上底,夏至昼数A9为下底,做一个等腰梯形,这是昼长变化模型;冬至夜数A9为上底,夏至夜数A1为下底,做一个倒立的等腰梯形,这是夜长变化模型;拼在一起成平行四边形,就是昼夜变化模型;马上就能知道中间日子春分秋分,昼夜等长。

⚠️⚠️伏羲设定数字10=太阳运行一圈=昼数➕夜数=A5 A5=2*A5。⚠️⚠️伏羲得出洛书结论:太阳运行一圈=昼数 夜数=春分昼数*2=10?⚠️⚠️伏羲得出第二个结论:夏至前1天昼长 冬至前1天昼长=2倍春分日昼长。就是说:隔半年的两个昼长相加等于10,即24小时;隔半年的两个夜长相加也等于10,即24小时。

(河图结论)?伏羲把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那天,表示为太阳轨道1,叫冬至。把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那天,表示为太阳轨道9;叫夏至。从1到3,冬至-立春;从3到5,立春-春分;从5到7,春分-立夏;太阳轨道3到太阳轨道7构成春季。从7到9,立夏-夏至;从9到7,夏至-立秋;正午太阳高度角7到9再回到7,构成夏季。

从7到5,立秋-秋分;从5到3,秋分-立冬;正午太阳高度角7到3,构成秋季。从3到1,立冬-冬至;从1到3,冬至-立春;正午太阳高度角从3到1再回到3,构成冬季。象帝伏羲总结出太阳运行规律河图洛书,给河图洛书,配上物候变化歌谣,即成大历:?⚠️夏至-立秋,太阳圆弧轨道下移了四分之一,从最高轨道9慢慢落到轨道7。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八封  3D22018  神算  八方  福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