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冷兵器作战中,相对于粮草来说,兵器本身的消耗占比相对较低。粮草消耗大、补给难,官兵打仗时一方面注重控制己方的物资消耗,另一方面也会想方设法因粮于敌、就地补给。古代不是承受不了粮草消耗,而是难以持续不断的运输到前线。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相对于冷兵器等方面的消耗来说,人与战马为代表的动物在战争中的生活物资是易耗品,在物资补给中占比高、地位重要。

什么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粮草?

为什么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粮草

这么跟你说吧,打仗打的就是后勤,你说最怕什么?肯定是后勤补给不足啊。刘邦评价汉初三杰,萧何第一,萧何是干嘛的?就是提供后勤补给的,粮草、兵器、兵源等。游牧民族打中原,为什么可以吊打中原的士兵呢?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游牧民族没有后勤补给的问题,自己随身携带干粮,而中原王朝呢?十万军队出征,三十万民夫运送粮草,一万军队保护运粮队,运粮的民夫和军队不可能吃草吧?也得吃粮食,孙子兵法就说了,前线需要一万石粮食,得运粮二十万石,中途消耗之大,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一旦跟游牧民族打仗,中原王朝很容易把自己拖垮了,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人总是要吃饭的,为什么古代战时粮草消耗不起?

人总是要吃饭的,为什么古代战时粮草消耗不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古代不是承受不了粮草消耗,而是难以持续不断的运输到前线。不要说古代,就算是现代的淮海大战。“淮海战役”打响后,中共地方政权曾征用了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四省五百四十多万民工,充当解放军的后勤补给大军,到战役后期,民工与参战力比例竟高达九比一。这主要是将粮食运输到前线。古代没有铁路、汽车,运输能力极差。

基本大规模战役,首先会尽量利用水运,因为这样的运输量比较大,一船就可以不少吨的粮食。但敌人不太可能就在水道边同你作战,这样就涉及复杂的运输。如果采用挑夫运输,如果是走长路,不过挑几十斤而已。很多挑夫在组织下行走,一天能够走二三十公里就很了不起。而粮食运输,往往需要从后方运输到前线,最起码也有一二百公里的距离,多则几百公里。

这样,挑夫将粮食运输到前线,最少需要一周到大半个月,而且还要返回,时间要加倍。期间,挑夫自己还要吃喝,往往一旦粮食运到前线就少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而这一担子几十斤粮食,最多维持10个士兵几天的作战。那么如果是10万大军,为了维持军队的军粮不间断,民夫就要数万人。当然,如果使用骡马效率会高一些,但高不了太多。

古代大军出征带上浩浩荡荡的粮草是真的吗?古代如何供给军粮呢?

为什么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粮草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军粮供应是作战的生命线。古人针对解决军粮供应问题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但是长线运输、开垦军屯、随军携带、设置军仓、以战养战、就近筹粮等成为主要方式。第一,为保障大规模作战需要,不得不进行远距离运送军粮古代大军出征,多是赴边作战,而边境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只有从中原地带运送粮草才能满足大规模军队的需要。

汉武帝对匈奴作战,粮食就成了大问题,于是就征集民夫来运粮,工具自备,大的家庭用牛车,小的家庭甚至用人来背粮,运粮的队伍浩浩荡荡、不绝于道,远的地方三千里,近一点的也有一千多里地。王莽的时候,招募囚徒、甲卒、丁男等30余万人,把粮食、兵器等从江淮一带运送到北边。这种远距离、大规模、长时间的运粮,不仅增加了徭役,关键是损耗比较严重。

《汉书·食货志》载“千里负担馈饷,率十余钟致一石。”西汉时,运粮300石就要折损60石。第二,为保障长期作战需要,屯田制度成为军粮供应的上上之策三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不是正在打仗就是准备打仗,粮食问题很突出。河北的袁绍,官兵靠吃桑葚果腹;江淮一带的袁术,拿蛤蚌做军粮;有的部队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象。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大将军  逆袭  默默无闻  粮草  消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