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天意如此,我们不如就反了吧?”“对,我们反了吧。”“对。”“竟然天意如此,反了。”……底下众人纷纷响应,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起义马上就要爆发了。当然这不可能是什么天意,完全是套路啊,历史上不知道玩了多少回。这个歌谣肯定是明教首领韩山童和刘福通事先编制好,让信徒们暗中传播开来,至于这个石头人,肯定是他们事先派亲信埋好,再等民工第二天亲自挖出,让他们相信这是天意,要让这些民工跟随明教起义。

这个把戏虽然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屡试不爽的。毕竟当时百姓还未开化,总是被统治阶层用“’天意”糊弄着,皇帝说自己是“天子”,圣旨第一句就是“奉天承诺……”因此,韩山童与刘福通决定也以“天意”来糊弄百姓,帮助自己起义。按照史书上的记载,韩山童与刘福通等人在颍州(现今安徽阜阳)颍上县聚集了3000人马,杀黑牛白马,誓告天地,正式宣布起义。

他们打出的口号是:“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辍耕录》)韩山童还自称为宋徽宗第八代世孙(大宋皇帝不是姓赵吗?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自圆其说的)。刘福通也成了宋朝大将刘光世的后代。于是,众人一起推举韩山童为明朝的明王,暗中联络各方教众,以头裹红巾为号,约定时间起兵造反。可惜,不小心走漏了风声,导致元朝突然派兵前来镇压,韩山童不幸被捕牺牲,他的儿子韩林儿乘乱逃了出去。

《礼记》中讲的‘’王霸天下‘’是什么意思?

《礼记》中讲的‘’王霸天下‘’是什么意思

感谢邀请!要想搞明白《礼记》中讲的“王霸天下"是什么意思?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王道"和什么是“霸道”的问题。俗话讲:“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是从儒家的《礼记》中提出来的问题,那我们不妨还是原汁原味地从《礼记》中找出答案来。在《礼记.表记》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译成白话就是,孔子说:“仁德的行为有三种:安仁、利仁、强仁。三者虽然都能达到仁的效果,但其实各不相同。都能达到仁的效果、结果,仅从效果、结果上看,是看不出它是属于哪种仁的;要在推行仁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这时候才可以看出它是属于哪种仁了。

仁德的人,面对任何情况都会安于行仁;智慧的人,知道行仁的利益并想得到它;犯了罪怕受到惩罚的人,就勉强地行仁。仁就像人的右手,道就像人的左手。仁,体现在爱人上;道,体现在义理上。在做人做事方面,仁多义少,就会赢得别人亲近而得不到尊敬;义多仁少,就会赢得别人尊敬而得不到亲近。道有兼行仁义的至道,也有只行义而不行仁的义道,还有取仁义的一部分而行的考道。

“一片甲骨惊天下”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文化渊源?

“一片甲骨惊天下”说的是发现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与甲骨学,是重建中国上古史,透视三千年前殷商社会生活景致,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中国精神之缘起、中国信仰之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品格之由来、中国艺术美学之发轫最真实的素材。所以说,发现甲骨文,对了解三代历史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我们能更接近历史了。甲骨文的历史国家图书馆现收藏有35651片甲骨,约占甲骨存世总量的四分之一,经常会有一些展览,可以去参观。

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有极少数用朱或墨写成。1899年发现于殷墟,也就是河南省安阳市西郊小屯村的商王朝故都,所以又称“殷墟文字”。这种文字主要是公元前1300至前1028年,即盘庚迁殷至纣王末年之间,殷人占卜的记录。1、甲骨文上有字,字是怎么来的?《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2、谁发现的甲骨文?王懿荣(1845-1900),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书法家,甲骨文发现和收藏第一人,出身仕宦世家,其祖父官至山西巡抚(从二品,省部级)、父亲官至四川成绵龙茂道(正四品,副省级)。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横霸  恩赐  模式  天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