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攻城掠地、奋勇杀敌全靠肉搏。这样的部队怎么重建呢?蒋军琢磨出来的办法是“以老带新”,即从胡琏的整编第11师中抽出一个整编旅(整18旅),以此为基干再补充一些新兵,重新打起整编第3师的番号;然后再从邱清泉整编第5师中抽出整编第96旅,补充之后如法炮制再恢复整编第70师的番号,于是两个整编师就扩编成为了四个,完成了部队的重建。

只生了两个女儿的妈妈会自卑吗?

只生了两个女儿的妈妈会自卑吗

谢谢邀请!我是“生态老儿”。只生了两个女儿的妈妈千万不要去“自卑”。1.重男轻女思想有其历史背景原因。其实,中华民族重男轻女传统观念是有其历史背景的。首先,耕田种地的需要。封建社会,人们不像现在,分农民、工人,农村、城市。只有一种主基业,就是种田。种田是一项含技术、重体力的农活,女孩子天生细皮嫩肉、体质孱弱,根本就捡不起来这样的农活。

当时的现实生活逼迫大家要生男孩子。其次,保家卫国的需要。冷兵器时代,攻城掠地、奋勇杀敌全靠肉搏。无论是从体力上还是从心理上,女人都不适合这个职业,无形当中,又突显了生男孩子的重要性。再次,传宗接代的需要。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说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但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是最不孝的。而后代的这个责任,就是娶妻生子传宗接代。

第四,防老养老的需要。中国的传统都是男娶女嫁。女儿迟早都会嫁出。所以,有女无儿的家庭就有后顾之忧:眼前,田地无人耕种、将来,自己无人养老。四种因素叠加,更加坚定了人们重男轻女的观念形成。2.新时代,男女平等不再是空话。首先,生儿养老让人生疑。新时代,生的男孩子也不一定在家种田、生得再多,身边也不一定能留得住。

相反,传统习惯,男方是娶亲,遵从传统,男方要买房、送彩礼,现实让男孩子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啃老族。生男孩子的优越性荡然无存。其次,生女不比生男差。新社会,女生跟男生一样,已能够享受公平的学习教育条件。由于社会分工已细化,女人从业的机会与男人基本相等,女人不再靠“寄生”生活。所以,“时代不同了,生男生女都一样”不再是安慰人的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写照。

人们的传统观念不变也得变。3.生男生女,不以女方意志为转移。现代医学已证明,生男生女不由女方生理因素决定。女人不应背负这个沉重的道德责任。4.面对现实,不为生了二女而自卑。现在国家生育政策允许普通家庭生二胎,从情感上,生一男一女,更能让人接受。但世上让人如意的事跟让人不如意的事一样,由不得人们去挑选。

古代战争如何记录将士的军功以分配功劳?

只生了两个女儿的妈妈会自卑吗

古代军功的计算比较复杂,各个时期都不相同。一般而言以斩首、陷阵、先登、俘获作为计算标准,携带首级比较麻烦,一般都采取割耳的方式。至于军功的赏赐也不尽相同,赏格一般都是根据出征时临时制定的,仅以明朝为例,试做说明。比如明朝永乐年间,实行“奇功”、“首功”、“次功”三等军功,获得“奇功”有四种情况,“突出敌背杀败贼众”,“勇敢入阵斩将搴旗”,“本队已胜、别队胜负未决、而能救援克敌”,“受命能任事、出奇破贼成功”;“首功”有三种情况,“齐力前进、首先败贼”,“前队交锋未决、后队向前败贼”,“军行及营中擒获奸细”;剩下的都是“次功”。

到明朝正统年间,有发生变化,开始打造“赏功牌”,分别是“奇功”、“头功”、“齐力”。凡是能够突破敌阵,斩将夺旗的,授予“奇功”;如能生擒或者斩首一个瓦剌兵,授予“头功”;如果点背,没有杀人,反而受伤,那么也能得个“安慰奖”,授予“齐力”。当然杀得人不一样,赏格也不一样。如果遇到倭寇,海贼,按照规定“斩倭首贼一级,升实授三秩,不愿者赏银百五十两。

战争年代,如果一支部队都打光了,如何重组?

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全军覆灭后,随即于1947年7月进行了部队重建,其三个整编旅的部队来源如下:整编第51旅由没有参加孟良崮战役的三个新兵团合编而成(这三个团原本是每个旅一个的);整编第57旅则是以调入的山东警备旅为基干,然后补充升格而成。不久以后,再调后方的“广东航空警备旅”纳入编制,继承了整编第58旅的番号,全师这才完全恢复建制达到20000余人。

黄埔四期的邱维达那是王耀武的心腹爱将,成立第24集团军和第四方面军时,他都是王耀武身边的参谋长,抗战胜利后出任整编第74师中将副师长,但是并没有随军行动,所以王耀武立即保举由他接任第一次重建的整编第74师师长。1948年8月,整编师恢复为军级番号,邱维达第74军划归邱清泉第二兵团指挥,不久参加淮海大决战。

总体来说,整74师的第一次重建还算是有点“血脉”的,不仅有三个原来的建制团和一个留在后方的榴弹炮营,并且还有一些逃回来的零散士兵(华野下令整74师的俘虏一个不放,所以被释放后逃回的真心极少)。这其实也是部队重建最好的方式,那就是以残存的官兵为基础,再补充进一些地方武装、后备部队以及新兵,还算是有一定“遗传基因”的。

这个74军其实战斗力还算凑合,济南战役中该军(番号还是整编师)空援了七个连1000余人到济南,在核心城区的防守中非常顽固和顽强,带队团长以下大部阵亡,也给华野攻城部队造成了较大牺牲,战斗力还是要超过杂牌军。之后在淮海战役的潘塘战斗中,第74军跟华野的苏北兵团也能对战一阵子,我军主动撤离后,邱清泉还以此捏造出来一个“潘塘大捷”。

不过在1949年初的陈官庄包围圈中,第74军跟随杜聿明的前进指挥所、邱清泉第二兵团一起,第二次被华野全歼,中将军长邱维达也兵败被俘。毕竟是“五大主力”之首的招牌番号,所以很快就在浙江再次重建,时间是1949年2月底,不过这次可没剩下什么建制部队,先是收容从淮海战场逃出来的残兵败将,再有就是该军在后方留守处的少量留守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因此第74军的第二次重建,主要兵源是第9编练司令部征招的浙江籍新兵,由于招募时间不长和缺乏训练,尤其是缺乏有作战经验的骨干军官和军士,所以战斗力急剧下降。该军以抗战时期第51师步兵指挥官劳冠英为新任军长,恢复了第51、第57和第58这三个师的番号,但是兵力只有不足15000人并且战力较差,只能驻于浙江兰溪担任二线预备队的任务。

再后来由于第74军在福建战役中的表现差极,撤至平潭岛上甚至毫无军纪,不服从命令和抢掠百姓,已经不复往日的74军风采,遂遭蒋军高层嫌弃,不再视为主力部队,1949年8月干脆把74军的番号转给了云南卢汉。也就是说,以这个时间点为界,历经两次重建的那个抗日铁军第74军彻底消亡,不仅老班底不在,连番号都搞没了。

由此可以发现,第二种重建方式是非常勉强的,虽然部队番号如旧,但是早已经没有了曾经的作风和精气神,因为重建的基础太过薄弱,比如在1944年衡阳保卫战中死守47日的方先觉第10军,那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劲旅,完全不弱于所谓五大主力。结果在衡阳放下武器全军覆灭,不久以逃回来的部分官兵(约3000人左右)再补充大批后方新兵,也重建了第10军,然而军魂已经不在。

所以以第10军在抗战后缩编的整编第3师,兵力一度恢复到了20000余人,战斗力却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1946年8月的陇海路战役中,赵锡田的整3师仅仅两天时间就被刘邓大军全歼。并且歼灭的非常彻底,重建的基干都不存在了。同样,在次年的鲁西南战役中,黄埔三期陈颐鼎的整编第70师也被刘邓大军全歼,师长、副师长和参谋长通通被俘。

这样的部队怎么重建呢?蒋军琢磨出来的办法是“以老带新”,即从胡琏的整编第11师中抽出一个整编旅(整18旅),以此为基干再补充一些新兵,重新打起整编第3师的番号;然后再从邱清泉整编第5师中抽出整编第96旅,补充之后如法炮制再恢复整编第70师的番号,于是两个整编师就扩编成为了四个,完成了部队的重建。这算是第三种办法吧,只不过以一个建制整编旅扩充起来的整编师,兵力和战力都难成规模,所以基本不敢单独活动,咋办呢?遂以整3师跟整11师合组为整18军、整70师跟整5师合组为整5军,以老带新聚在一起遂行作战任务,兵力则在一个整编师之上两个整编师之下,这就是中原战场上所谓的胡琏兵团和邱清泉兵团(小型兵团,跟后来的大型机动兵团性质不同)。


文章TAG:攻城掠地  攻城略地  杀敌  上位  步兵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