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朝廷每次打仗,都会多多少少为粮草发愁,因为军粮损耗是实在太大。所以汉末时期三国的万担军粮就是27万斤。说了这么多,古代打仗为什么费粮食呢?打仗消耗的粮食不是消耗在士兵身上,而是消耗在了运输上面!军队出兵是要打仗的,可是打仗不能只在家门打仗吧?发生战争的战场可能在千里之外,军队要机动到那里。

三国时万担军粮是多少?

感谢邀请!首先“担”这个字,其实就是古代容量单位“石”,注意这个字在用作容量单位的时候不读“shi”,而是读“dan”。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依靠着不同容器的容量大小来制定计量标准。而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因为十斗粮食的重量大致相当于一石,所以粮食也论石。

后来又因为一石粮食恰好是一个人所能挑担的重量,于是一石又称一担,可是仍然写做“石”。当然,由于是粮食的容量单位,因此在古时石只能算是一个体积单位,所以如果需要换算成现在的重量单位的话就需要知道装的是什么粮食,装不同粮食,重量也就不同了。因此现在很多地方对于石、斗、升、合换算成重量的说法也有很大差别。在汉代,一石(这里是容量单位,不是重量单位)约盛27市斤粟。

所以汉末时期三国的万担军粮就是27万斤。不过,在汉代,“石”也是重量单位。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而三十斤即15千克为钧,四钧为石,因此一石就是60千克,即120斤。因此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作为汉末时期三国的万担军粮就是120万斤。而现在史学界普遍认为军粮中的担乃是容量单位,因为在宋代以前,主要粮食都是粟。

为什么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粮草?

这么跟你说吧,打仗打的就是后勤,你说最怕什么?肯定是后勤补给不足啊。刘邦评价汉初三杰,萧何第一,萧何是干嘛的?就是提供后勤补给的,粮草、兵器、兵源等。游牧民族打中原,为什么可以吊打中原的士兵呢?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游牧民族没有后勤补给的问题,自己随身携带干粮,而中原王朝呢?十万军队出征,三十万民夫运送粮草,一万军队保护运粮队,运粮的民夫和军队不可能吃草吧?也得吃粮食,孙子兵法就说了,前线需要一万石粮食,得运粮二十万石,中途消耗之大,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一旦跟游牧民族打仗,中原王朝很容易把自己拖垮了,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蒙古大军打仗不愁军粮,为什么?

蒙古兵的吃喝都不用打火,尤其是吃的,骑着马就做好了。蒙古兵渴了喝马奶,饿了吃什么呢?热肉饼。这个肉饼制作起来很有特点,在骑马的时候,取一块马肉、牛肉或者羊肉,放在马背之上,马鞍子之下,然后纵马驰骋,等到饭点了,下马取出肉饼,加上佐料就吃。口感如何呢?这个肉饼因为马跑动时颠簸,再加上人体的重量,已经被马鞍和马背挤成了松软的肉泥,没有了肉筋和大块组织,吃起来如同肉泥。

为什么古代一到打仗,军队才喊缺粮?

的确如此,明朝洪武年间,全国兵马有230多万,平时不打仗的时候,几乎没人喊粮食不够吃,朝廷甚至几乎不花钱。可是一旦要打个规模大一点的仗,几次北伐下来,把富庶江南的钱粮几乎掏空了。以至于后来打辽东的时候,为了打这一场仗,前前后后光准备粮食就准备了十几年,前后共调用粮米120万石,什么概念?相当于大明朝国家整体存粮的1/20。

这说明了一点,打仗就是一个集中消耗钱粮和人命的活,而且消耗的速度相当惊人。农耕时代,粮食都是老百姓一滴汗掉地里摔八瓣,幸幸苦苦种出来的,年景好,风调雨顺,没旱没涝,没蝗灾没瘟疫。一亩地最多也就种出百十来斤粮食。所以明初部队自行屯垦的时候,老百姓的负担相对不算太重,只负责朝廷的便罢。部队分散在全国各地,各自管好各自的嘴,温饱问题其实都不大。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军粮  短缺  打仗  三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