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机器,相信我,他们在吃光自己所运输的粮食之前,是绝对不会饿死的。所以古代政府要供给三百里外的部队要准备什么呢?要准备辎重队十天的粮食+前线士兵的粮食。对吗?肯定不对啊,因为辎重队不会留在那里,你要给他们回来的粮食啊!所以,政府需要准备的是:辎重队二十天的粮食+给军队的粮食。随着战线的拉长,你会发现大部分的粮食不是给了军队,而是给了运输粮食的辎重队。

战线越长,消耗在路上的粮食越多。在秦始皇时期,有人做过统计,秦朝要供给长城前线的士兵,从中原地区运出三十石粮食,才能有一石送到长城下,那二十九石呢?全在路上被吃掉了。而汉武帝征西域的时候则更可怕,由于道路艰难,路途遥远。从长安出发的军粮,居然只有两百分之一到达敦煌前线,浪费比例极其惊人。所以,古代军队打仗,有条件的话尽量选择就地取粮(抢老百姓或者抢敌人),或者挖运河运粮(船运的效率高很多)。

你可以发现,古代的大规模战争,比如长平之战,淝水之战等,基本都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1.补给线非常短。2.有水运。淝水之战时,前秦军队有长江和淮河作为运输通道,通过水运运输粮食。而长平之战的战场离秦、赵两国的本土和农业区都非常近,补给线只有一二百里,这才让长平之战双方各自拥有几十万军队。而只要战场稍远,没有水运,古代的战争规模就会断崖式下跌,比如萨尔浒之战。

古代打仗为什么总缺粮?不打仗这么多人也要吃饭啊?

在远古的历朝历代粮食是天下稳定繁荣昌盛的基础,民以食为安国有粮而稳。由于在古代生产力低下,如在遭上天灾人祸那就更是无可救药必遇大难。所以农垦文明凡贤明的君主多注重农桑耕种,不务农时以天下为己任。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国家的粮库中有多少存粮也关系着军国大事国际民生,以三国中的官渡之战,和春秋战国,以及三国中的蜀国军事行动多受制于粮食不济,而功亏一篑可见民以食为天是多么重要,以刘邦为例,每次大战正烈相持不下时,皆是萧何急时运来了救命的稻米,可见即要支持前方打仗,又不至于民众缺食少食而暴毙是多么坚难,文武之道一张一池,松紧有度才是天下王道大义。

历史上刘备常年打仗没有缺过粮食,为何诸葛亮北伐却多次缺粮?

“此一时非彼一时”,这句话应该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了。战前背景截然不同刘备伐夷陵和诸葛亮北伐的背景是不一样的。刘备东征吴国是蜀汉政权最为强盛的时期,虽然此时关羽丢了荆州,三万荆州兵几乎全军覆没,但这没有伤及蜀国的元气,汉中之战全歼曹操西线主帅夏侯渊所部,收缴淄重,粮草甚多,尽得汉中之地后,人口增加,税收,募兵都呈快速增长,加之汉中为盆地中间的平原,土地肥沃,易守难攻,农业稳定快速发展,加之荆州经营多年,在关二爷的治理下,本就富庶的荆州,每年为蜀汉囤积充沛的粮草。

所以,刘备征吴是有底气的,当时的蜀国远远强盛于吴国,连魏国都不敢轻易攻伐蜀国,要知道曹丕继位之后,志在收腹汉中,可司马懿分析敌我形势后,曹丕果断放弃了伐蜀计划,可见当时蜀国的强大。而诸葛亮北伐属于蜀汉政权实力走向衰落之际,且不说刘备夷陵之败损失了大量兵力,最重要的就是刘备被陆逊击溃后,兵将属于溃败逃散的状态,淄重粮草几乎全部都丢给了吴国,连逃跑的士兵都会丢盔弃甲,把自己掩饰成普通农民来躲藏于山林,可以说是把蜀国多年积攒的粮草淄重都丢掉了。

诸葛亮出师表中写到的“益州疲弊”,也能看出蜀汉的元气已经大伤,虽由诸葛亮,李严等重臣的多年经营,但想恢复到伐吴之前的状态已经不可能了。这时候荆州已经丢失,让蜀汉少了一块人口最多,农业、渔业、商业最发达的地区,所以才显得益州疲弊。夷陵之败后的三国版图内无善治之臣刘备伐吴之所以没有粮草的困惑,一方面是由于蜀汉确实强大,国库充沛,另一方面也与诸葛亮的善于内政治理有关系。

可以夷陵之战时的诸葛亮之于刘备,就好比当年的萧何之于韩信。一内一外配合的相当默契,在前线的刘备不用担心后方的粮草征收、运输、补给,只管放心打仗就行,就像《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的“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兵足食”。虽占线拉至夷陵数百里,但粮草源源不断的从成都押送到永安,从永安押送到秭归,再由秭归供给到夷陵前线,并且每下一城,都会在城内设立军用仓储,收缴的粮草也会入仓存放,以备军用。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军粮  短缺  打仗  三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