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中都城不要了,东北老家也不要了。他要撤退到黄河以南,试图以黄河水来抵御如狼似虎的蒙古人。故而,成吉思汗得到意料之外的战果——开战仅四年便拿下了金国都城。将金国的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的陆上通道切断。同时还得到了第三批“牧羊犬”,也就是被女真人欺压的契丹人。还有大量的汉人技术性人才。当时的金中都有非常多的汉人工匠,金宣宗主动跑路后,这些工匠便效力于蒙古。

后来在这帮工匠的协助下,蒙古军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便从一支只有轻骑兵游击部队进化成了拥有轻重骑兵、工程兵、步兵和攻城部队的混编军团。此时的蒙古和金国,实力发生倒转。如果按照这个发展速度,成吉思汗灭金,可以说是指日可待。不过后来发生了一个突发事件,影响了蒙古灭金的进程,这个事就是花剌子模虐杀蒙古商队事件。

1217年,为了给商队报仇(当然是成吉思汗借口了)。成吉思汗率蒙古主力西征(顺路灭了西辽),只留下一万蒙古军和十几万伪军留守大本营。大军西征之前,成吉思汗因西夏神宗拒绝协助自己西征(也是借口,主要是成吉思汗不信任西夏,担心自己西征,西夏反水,又和金国联合对付自己),对西夏发动了第四次征讨。这一次伐夏,蒙古军不费吹灰之力,再次包围中兴府。

夏神宗怕死,便弃城逃到西凉府,只留下太子李德旺独守中兴城。李德旺也怕死,便派使者求饶,表示西夏一定会臣服于蒙古。成吉思汗见目的达到,就卖了面子,撤军回师。夏神宗见蒙军走了,返回国都。回朝后,他认为西夏“附蒙攻金”并没有捞到好处,还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便大胆改变策略,与金国缓和关系,主动求和。这本是西夏与金国的一次断臂求生机遇。

此时不联合,就再也没机会了。然而金宣宗这个奇葩却认为西夏竟然协助蒙古打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居然赶走了夏使。并且,他不与西夏议和就算了,他反而还授意西北金军趁机攻夏,蚕食西夏领土。结果西夏与金国彻底闹掰。这一原本是西夏和金国联合反攻蒙古的大好机遇,就这么被金宣宗白白错失了。所以说。蒙古灭夏,靠的既是策略,也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金国虽然体量大,但昏君连出,这在无形之中缩小了蒙金差距。但凡金国有个圣君,成吉思汗也不可能在短短数年时间,就逆转双方实力差距。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而归。当年,他以西夏拒绝征兵以及故意不纳人质为由(借口,主要夏神宗与金国勾结的事情败露了),兵分两路出击,试图一战铲平西夏。把党项人灭族。当时的西夏国主是前面提到的李德旺。

金国方面也换皇帝了,变成了金哀宗。这俩都比他们的父亲靠谱。所以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大军,金夏顺势结盟。然而前面说了。七年前,成吉思汗西征,金夏不结盟。错失了最后一次反杀机会。现在再结盟,为时晚矣。故而金夏结盟,并没有改变什么。金军被蒙古军拖住,西夏只能孤军奋战。李德旺很清楚,成吉思汗不会再接受自己的投降。

因为他不信任自己了。所以他决定做困兽之斗,集中所有兵力,与蒙古军决战。这一战,蒙古军10余万,西夏军30万。双方士气都很高。但结果依然是蒙古军大胜,西夏军惨败。蒙古军是怎么以少胜多的呢?总结起来,就是常规三板斧。首先,蒙古军利用西夏军分兵(夏军在都城中兴府和南部重镇西平府各驻十万人,两府之间的野外再留十万人)的情况,制定了先集中兵力包围西平府,做出假意要攻城的策略,刺激西夏军与自己决战。

第二步,当西夏军行动,增援西平后,蒙古军从西平撤军,在半道设伏,利用弓箭射杀西夏步兵和重骑兵。第三步,最很辣的绝招来了。蒙古军并不阻止西夏军前进,而是故意让开大路,放夏军抵达西平府,并进入城内。当西夏军的伤兵和一部分士兵进城后,蒙古军突然杀出,截断了西夏军队列,并利用箭雨和火攻,阻止城内西夏军杀出。此时城外的西夏援军兵力不足,不是蒙古军对手,只能退兵。

城内守军被堵在城里,又冲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再次被围。当西平府的西夏军被围了一段时间后,猛然发现,自己上套了!城内的粮草本来就不足。现在又涌入了大量援军和伤员。这些人进城后,不仅起不到增援作用,反而还加大了城内负担。所以一段时间后,西平府的十几万夏军就陷入了惴惴不安当中。负责守城的西夏太子李德任见情况不妙,担心士兵哗变,下令突围。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成吉思汗  天骄  打天下  一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