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知,帝契只知有其母简狄,而对其父不甚清楚,只能以图腾神鸟来替代。这也与我国古代在父系氏族之前实行母系血统继承制向匹配,商族从帝契开始,才确立了父系继承制的氏族制度。帝契和夏启基本上处于同一时期,《史记》中记载,帝契被分封于商,赐姓子氏。帝契的孙子相土成为王时,氏族便开始了扩张发展。到帝契六世孙冥时,因治水而死,商族将他也看作仅次于帝契的祖先。

冥的儿子王亥驯化了牛和马,使得商族有了较大的发展,后被有易氏所杀。王亥之子上甲微杀掉有易氏之王棉臣,为父报仇。上甲微相传六代之后,便到了汤。此时的商族已经发展成奴隶制国家,汤便带领商民加入到反抗夏朝残暴统治的队伍当中。商汤施行仁政,对周边其它小国采取了联合政策并出兵讨伐了有洛氏,得到各诸侯国的拥戴。商汤任命伊尹为相,加速了夏朝的灭亡。

伊尹辅助商汤首先消灭了夏朝的葛国,打通了通往夏都的必经之路。接着商汤便开始了大规模的灭夏战争,商汤在消灭了夏朝的三个小国韦、顾、昆吾以后,兵锋直指夏朝都城。商汤在决战前,发表了讨伐檄文,声讨了桀的罪行,表明了灭夏的正义性。得到了各地部族的拥护,在有娥之墟的决战中,夏桀大败,退到鸣条,又被打败。商汤灭夏之后,将夏桀放逐而死,并定都于毫(河南偃师县)。

战国初期,魏国作为霸主,国力远超秦国,为何不先把秦国灭了免除后顾之忧?

魏早年未能灭秦,历来为后人所诟病。 可是,仔细回顾这段历史,魏国曾一心要攻秦,最后未灭秦,绝非简单的“选择失误”。他曾一心想先打秦,但因为在细节上的失误(而不是战略选择上的失误),使他最终无法灭秦,霸业衰落。 哭泣的名将 前390年,魏河西。一辆疾驰的马车停了下来。一位地位尊贵的中年人缓步走下车,静静地看着黄河。

望着奔腾的黄河,这位中年人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仆人急切地走过来:您戎马一生,刀光剑影中从不变色,为什么现在痛哭起来了呢?中年人叹息道:这片土地,正是用武之地,我和兄弟们浴血奋战才保住了此地。我正准备借此大展宏图,怎会预料到我王不用我了呢?王不用我,这片土地只怕很快就会丢失了!我不是为自己哭,我是哭那些为这片土地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呀! 良久,他依依不舍地上车离开。

这位中年人,正是史诗级兵法家吴起。他所离开的河西之地,在他离开后的第二年,就遭到了秦国的大规模进攻。 伴随他离去的,是他呕心沥血的煌煌大魏,对秦国的优势。 魏长期把攻秦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早在魏被正式承认为诸侯之前,魏就把攻秦作为他的主要发展方向。 前439年,魏在河西筑少梁城,开始了对秦战争。 在此后的三十年里,秦魏之间大打出手。

终以魏攻占河西与关中东部而告一断落。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十年里,魏为了集中力量攻秦,在东、南方向放弃了一些局部利益。 前413年,齐、楚,分别大败魏。 可是,魏却并没有立刻作出反击,而是依然心无旁骛地推进对秦的战争。 直到前407年,魏攻占全部河西及关中东部后,才腾出手来,反击齐、楚。 魏的位置,决定了他很难专力灭秦 后人常常诟病魏国:四面树敌。

地处四战之地的魏,是各个大国在谋求发展时的首选目标! 历史的车轮已进入战国时代,各大国对小国的攻伐已经基本结束。他们要想寻求新的发展,势必要选择大国进行攻伐。 不管是楚悼王、陈和,还是后来的齐威王,他们都是积极进取之主。他们要积极进取,地处中原的三晋都是他们天然的攻取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想要通过单纯的外交来“安抚”齐、楚,全力攻秦,是一厢情愿的! 魏在平定河西后,转身先与齐、楚作战,挫败对方的势头,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意外的灭秦机会,却被内部斗争所耽误尽管魏在对东方作战时连续取胜,但齐、楚都继续长期对抗魏,使得魏被迫将主力放在东、南线,无力对秦做新的军事行动。

可是,一个天才人物,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了灭秦的机会! 前391年,秦在楚国的怂恿下,发起了对魏的战争。 面对浩浩荡荡的50万秦军,魏吴起仅率数万魏武卒发起反击,大破秦军!(战国时兵力具体如何,争不清,但此战吴起以少胜多是必然) 魏军一路追击,一直攻到秦的腹地! 此时,魏有极佳的灭秦机会! 由于吴起所率的,是自己在河西操练的魏武卒,魏国东方的军事力量被动用的不多。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王城  霸主  win8  卖房子  玩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