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龙城’指奇袭龙城的大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就是卫青在奇袭龙城的战役中得到的称号。因此,朝阳市也自称龙城。萧县被称为龙城的历史比较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在这里设龙城县,以龙山为名。龙城是现在的天水,卫青作为将军首次出征,而且是首战告捷就是奇袭龙城,从此揭开了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

秦时明月汉时关暗指什么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美誉的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的千古名句。全诗内容如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此诗的意思是说: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塞外边关,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诗人开句就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将边塞的空旷、沧凉与秦、汉、明月、边关四个历史景物紧密联系起来。这一出句就是高潮和引人入胜,这一出句就让人浮想联翩。这一出句有蕴含着什么意思呢?《出塞》的开句蕴含着"变与不变"这一朴素的辩证法。从时空概念上,作者所处盛唐来到边塞,目力所能看到的相对不变的:一是头顶上的一轮明月还是千年之前秦汉时期的明月;二是脚下的边关依然还是千年之前秦汉那时的边关;三是千年以来边关的战事现如今仍在继续。

而相对变化的,虽然诗人没有点出,但是却蕴含在诗文中,让我们自己去想去体会,这也是此诗的高明之所在。诗里蕴含变化的是人和朝代。在秦汉与唐之间,历史早已经历了东汉、三国、二晋、南北朝和隋的朝代更替,帝王将相异主。诗里也蕴含着边关战火依旧,但戍边守边将士早已经物是人非,有血染沙场没有回来的,有换防接替的,有的一辈子守卫边疆至死不渝的。

《出塞》的开句蕴含着借古讽今。诗人虽然生活在盛唐,但中原的繁荣昌盛、都城的莺歌燕舞与边疆的战火纷飞、不得安宁形成强烈反差,当诗人看到这种境况时,特别是来到边塞后,心中自然产生忧思。这种忧国忧民之情也只有寄托冷月,由此更希望当政者能重用能人,使边关像秦汉时那样稳固,让军事上像秦汉时那样强大,也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国家不受他人欺负,也只有如此才能使百姓安宁。

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也确实是诗人所向往的,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也确实是一个国家永固的基石和保证,就像这秦汉的明月和边关那样永恒。《出塞》的开句蕴含着对边关将士的呕歌和赞美。这些戍边固边的一代代将士,在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不停地战事,不断地前赴后继,这种马革裹尸,充满着残酷、血腥、悲壮和凄美,就像诗人笔下的边关冷月和大漠孤烟,千古以来永远照亮着边关的土地,千百年来激励着后人;边关的安宁那是多少将士的热血和驱体筑成的坚固的秦汉堡垒,总而言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诗人向上精神的体现,是诗人强烈的自信展现,更是诗人内心渴望和平的表现。

“但是龙城飞将在”,龙城指的是天水吗?

中国有八个龙城,分别是诸城、 濮阳、天水、湘乡、太原、常州、柳州、朝阳。诗中的‘龙城’指奇袭龙城的大将军李广。但具体是哪里已不可考。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李广(?—前119),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其先祖李信为秦国名将,曾率秦军追逐燕太子丹直到辽东。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少年从军,抗击匈奴。他作战英勇,杀敌颇众,使汉文帝大为赞赏。九年后,汉景帝即位,李广升为骑郎将,成为景帝身边的禁伟骑兵将军。吴王、楚王叛乱时,李广以骁骑都尉官职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征平叛,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军旗,立下显赫战功。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调往上谷、上郡、陇西、雁门、代郡、云中等西北边陲做太守,抗击匈奴的入侵。

一次,匈奴进攻上郡,景帝派了一名亲随到李广军中,这名亲随带了几十骑卫士出游,路上遭遇三名匈奴骑士。结果,卫士们全被射杀,亲随本人也中箭逃回。李广闻讯,即率百名骑兵追击,亲自射杀其中两人,生擒一人。刚把俘虏缚上马,匈奴数千骑兵赶来,见到李广等人,以为是汉军诱敌之兵,连忙抢占了一座高地。李广所带的百骑兵士慌忙上马欲逃。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龙城  守卫  副本  过关  传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