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虽然为此大为光火,但最后也只是将雒于仁削官为民,也没拿他怎么着。毕竟万历皇帝面对挨骂,早就习惯了。在明代骂骂皇帝都是小儿科,而在一些关乎立场的问题上,臣子更是绝不会和皇帝妥协的。还是以万历为例,万历生前最喜欢郑贵妃所生的三子朱常洵,想立其为太子。但是按照汉家的规矩和明代的法律,储君需立长子。不过万历不喜欢自己的长子朱常洛,所以一直迟迟不立太子。

而大臣们都是支持皇长子朱常洛的,于是大臣们和皇帝爆发了明代著名的“挣国本”事件。这件事僵持了十多年,历经几代首辅大臣,最后终以万历的妥协,大臣的胜利而完结。可见,在汉族王朝中,皇帝是不能为所欲为的。(天天挨骂的万历)之所以现代人对于皇权的认知出现偏差,其实主要受到满清的影响。因为满清是有在关外的满洲人建立的“征服王朝”,作为一个异族政权,有一些民族压迫是肯定的。

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让主管写历史的官怎么写,他就怎么写吗?

这一点,凭良心说,有是有,但并不常见。因为在中国古代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什么笔都可以动,史官的笔是不能动的。中国史官的笔,素来被称之为“铁笔”。从孔子编修《春秋》开始,一字定褒贬的“春秋笔法”更是成了史官们的美谈。历朝历代的史官,都以铮铮铁骨闻名。中国有记载的第一次对史官的屠杀,在春秋时期的崔杼,就因为弑君而逼迫史官改写。

结果连续四个史官被杀,依然拒绝抹除“崔杼弑其君”的记录。最后,就连杀人不眨眼的崔杼也被迫向史官臣服。到太史公的时代,就更是如此。司马迁的《史记》之中,对于汉朝的事情都是有啥写啥,丝毫不加避讳,就连刘邦丢弃妻子这种事儿,他也照写不误。这种气节,直到今天我们也不能不赞叹。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在乱世或者是面对强势皇帝的时候,史官们也往往必须改笔。

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被篡改就是很常见的事情,杀史臣的事也不少见。比如桓温逼迫孙盛改《晋阳秋》,又比如魏道武帝因为崔浩如实记录拓跋家族的事情而大开杀戒,这些都让史臣们的笔不敢太过放肆,也导致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现象——昏君批量化、模块化生产。即使一代明主李世民,也曾逼迫史官改写过有关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哪怕房玄龄拼死抵抗也无能为力。

刘墉、纪晓岚、和珅、阿桂,四人是乾隆皇帝的重臣,谁的官最大?

纪晓岚是从一品,刘墉是正一品,和珅和阿桂都是超品,你说谁最大呢?先简单介绍一下四位大臣1、刘墉刘墉(1720—1805),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代著名大臣和书法家,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的长子。一部《宰相刘罗锅》让刘墉的扮演者李保田大火起来,其实与李保田一起火的还有清朝大臣刘墉,戏说中的刘墉有才学、有能力、聪明机灵,还会同和珅斗智斗勇,而实际上历史上的刘墉还是比较普通的。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他的父亲刘统勋是乾隆皇帝前期的肱骨之臣,官至首席军机大臣,刘墉的爷爷也官至布政使,所以刘墉是官宦之家,书香门第。由于父亲的关系,刘墉从小就获得了良好的教育,31岁的时候,还以恩荫举人的身份直接参加会试和殿试,斩获二甲第二名,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刘墉为官前十年基本上就是在翰林院,期间也升任过侍讲(从四品),还担任过学政,但是没有管理过行政。

一直到乾隆二十七年,42岁的刘墉外放太原知府,才算真的被重用,1765年,刘墉升任道台。仅一年,刘墉又因为管辖范围内的一个县令贪污国库银子,犯了失察罪,被革职。1769年,刘墉因为父亲的缘故又被起用,任江宁知府,这次是刘墉树立官声的时期,他把江宁治理的很好,百姓都很爱戴他,拿他和包拯相比。1772年,刘墉调任陕西按察使。

1780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1781年,刘墉升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从一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刘墉升任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这时和珅成为了乾隆皇帝的红人,如日中天,刘墉采取的措施就不依附和珅,也不对抗和珅,装傻充愣,还犯错误自污声名,就是为了不被和珅打击。直到嘉庆二年,太上皇乾隆才提拔刘墉为体仁阁大学士,但是人家乾隆说了,刘墉向来做事不认真,这次提拔是因为没有人选了,才让刘墉捡了便宜。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官职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