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魏其(窦婴)诚不知时变,灌夫无术而不逊,两人相翼,乃成祸乱。”——(《史记》司马迁)大佬司马迁还提出了有灌夫的原因在内。2,灌夫的拖累。灌夫这个家伙,是个猪队友,酒品差,喜欢饮酒又容易酒后发疯,本来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立功做了官的,并且做过淮阳太守,后来因为犯法被罢了官,但他与魏其候窦婴有相同的养士爱好。

公元前131年,灌夫在田蚡的喜宴上,强行劝酒不成,使酒骂座,令田蚡大怒,随即把灌夫杀了,并诛灭全族。其间,窦婴并无眼力劲,还一个劲的给好友灌夫求情,惹得田蚡的姐姐王太后大怒,一气之下,连窦婴也被拉去菜市场砍了头。“劾灌夫骂坐不敬,系居室,遂桉其前事,遣吏分曹逐捕灌氏之属,皆得弃市罪……或闻上无意杀魏其,魏其复食,治病,议定不死矣。

乃有蜚语,为恶言闻上,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渭城。”——《史记》(田蚡要杀灌夫)3,田蚡的陷害田蚡生性阴险,又曾与窦婴有过冲突,因此借灌夫之事,牵连上窦婴,把其杀死。笔者想说,这三个观点都没问题,都是对的,但属于微观原因。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时代,权力最大的是皇帝,处置大臣时,只有皇帝有决断权,那么窦婴之所以会死,是在汉武帝的允许下发生的,所以根本原因除了三个上述的微观原因外,最主要的宏观原因是他阻碍了汉武帝的中央集权行动,再宏观一点说,就是他违背了历史规律而被杀。

而阻碍汉武帝中央集权行动的,不止是灌夫、窦婴,就连田蚡也是,他也爱好养士,也是个集权阻碍,如果他不是得病早死,肯定也要被汉武帝干掉。“上自魏其时,不直武安,特为太后故耳。及闻淮南王金事,曰:“使武安侯在者,族矣!””——《史记》(汉武大帝剧照)只要顺着历史规律去摸,汉武帝集权的动作去找,就会发现窦婴死于集权路上的微观原因是不止三点的,还有第四点他的外戚身份,也是致死原因之一。

汉武帝时期,外戚势力茂盛,严重阻碍了他的集权行为,早期有窦太后外戚势力,代表人是窦婴;窦婴被除后,到王太后外戚势力,代表人是田蚡;田蚡死后又到卫皇后卫子夫家族,代表人物是卫青、霍去病。从历史可以看到汉武帝对外戚势力是先用再杀原则,(卫氏一族是汉武帝借巫蛊之祸铲除的)都是为了集权。天下权力规则,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希特勒高度集权制的第三帝国,被分权制国家打败,又重新被洗牌成分权制国家,就是此道理,掌握此中道理,可通过去,明未来。

汉朝七王之乱几个月就平定了,为何晋朝八王之乱却用了很久时间?

需要强调一点,两个历史事件虽然都是诸侯王叛乱,但二者有本质区别。七国之乱是吴王通谋六国自下而上挑战中央皇权的叛乱,而八王之乱则是晋朝皇室由内而外争夺中央政权的内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灭叛乱,尤觉不够及时,怎肯任由乱军在帝国境内随意妄为。皇室内乱臣下除了选边站别无他法,手握重兵的司马们不决出雌雄怎可善罢甘休。

西汉七国之乱, 叛乱从开始到被平定,汉景帝仅用三月。正好印证了晁错《削藩策》中论述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廷内有太尉周亚夫外有梁王刘武,谈笑间七国灰飞烟灭。 战局的走向自始至终都在朝廷掌控之中,景帝决然削弱尾大不掉的诸侯国,也为接下来的汉武盛世铺平了道路。

八王之乱, 历时十六年,这场混战不仅埋葬了西晋,亦导致后世近三百年的动乱,八王之乱揭开了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的序幕。西晋司马皇族争夺中央政权的内战,归罪于司马炎,晋武帝忌惮门阀士族的权势,担心“禅代”的旧事重演,于是大封同宗子弟巩卫皇室。这一用意与汉初高祖很相似,广建同姓诸侯国,藩屏帝室,但都为后世埋下祸端。

西晋的藩王内外军政一把抓,重点是这些拥兵在外的王爷,还可以肆无忌惮的干涉朝政,一旦权利分配不均,火并是必然,都姓皇,凭什么你做得,我做不得。晋惠帝是个痴呆皇帝不能理政,根本无力制衡藩王,偏偏妖后贾南风还不是个省油的灯,干政弄权引发诸司马不满,战火一触即发。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对后世影响各有不同,但起因皆是开国君主吸取前代亡国教训,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贻害无穷。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帝国  七王  之乱  关键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