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子因为绳子勒住脖子,肚子里怨气没有出,再加上死前穿的红色衣服,到鬼门关不收,就变成一个孤魂野鬼,已经七十年了,除非有个人下到塘底把戏子脖子上的绳子解开,怨气才会消散,就可以投胎了。你老梦见她,可能是因为你喝了水塘里的水,她才跟着你回去的!小李又和同伴来到水塘边,看见水塘里的水变得很混浊,像天上的乌云滚来滚去,也没心思玩了,就和同伴匆匆下了山。

晚上做梦又梦见红色衣服的戏子在半山腰唱戏呢,还摆手让他过去,还看见歪脖子树上吊着一个人,老头七窍流血,被人用绳子拴住脖子,在风中摇来摇去! 小李又一次被吓醒了,满头大汗,就想着去院子里洗把脸,抬起头看见镜子里红衣服的戏子,举着两只指甲很长的手,来掐自己的脖子,小李慌乱中,双手乱扒拉,感觉上身湿透了,睁开眼,同伴围在自己床前,看他发疯,就用水把他泼醒了,原来是个梦中梦。

第二天,小李一个人来到半山腰,很远就看见老头挂在树上,小李自责因为自己好奇心害死老头,想起老头说的话,就想下去把戏子脖子上绳子解开,不可能做一辈子噩梦吧。 小李深吸一口气,纵身一跃跳进水塘,快到塘底就看见一堆骷颅,红色衣服还是崭新的,上面绣着凤凰,绳子已经老化,刚想伸手解绳子,骷颅头转过来,双手已经掐住他的脖子,小李不管这些,双手使劲一扯,把骷颅脖子上的绳子解开,双脚一蹬塘底,就上升了两三米,看见红色衣服瞬间化作一团红色的浓烟。

什么游戏很烧钱但又可以保值?

烧钱的游戏很多,或者说几乎所有RPG类的游戏如果你不想肝又想当大佬,那就只有一个字——氪,氪的越多,就越强大,如果觉得这游戏难,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钱还没充够!至于烧钱又保值的游戏,那还真不多,想了想,梦幻应该勉强算一个为什么说勉强呢,因为这个保值也不过是相对其他游戏来说。而对于梦幻本身,如果你花大价钱买一个神级宝宝,过段时间依然会跌价,除开捡漏绝版外,并没有保值和升值一说,只不过相对于其他游戏,能稍微好点吧。

忻州五台山的五爷庙是不是供奉杨五郎呢?

感谢邀请,忻州五台山的五爷庙是里供奉的是龙王的五儿子,又称“龙五爷财神”。就算没有去过五台山的人们,大概也听过五爷庙的大名,去过的人们更是知晓五爷庙是何其香火旺盛。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和某些重要的节日,五台山的五爷庙就排起长龙,连夜有人排队烧香祈福,有时候一排就是一夜。传说五爷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因为文殊菩萨从东海借走清凉石,龙子龙女们气愤不已尾随而来却被文殊菩萨教化而留在此地,五龙各守五坐台顶,龙女化为台蘑。

清朝知县月俸禄只有3两银子,如何养活自己?

常言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话是讽刺贪官污吏的,一个廉洁奉公的清官靠薪水连一家老小都养活不了,不饿死就不错了。根据史料记载,一个七品县官的年薪是45两,月薪不到4两。有人说,不是还有禄米吗?不错,七品县官的禄米每年是2700斤。但是县官一家老小,加上轿夫、厨师和丫鬟,这点大米也只是顾得住温饱,根本不会有余粮变卖成钱。

所以康熙时期就有个县官向皇上诉苦:“知县“每月支俸3两,一家一日粗食安饱兼喂马匹,须银五六钱,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意思就是说,县官的月薪只够一周花销,还是低消费。在这种情形下,官员要想活命只能违法乱纪,贪赃枉法。所以康熙时期无官不贪,皇帝对此心知肚明。雍正登基后决心对官员进行“扶贫”,因为他知道饿肚子的官员难以保住气节,也败坏社会风气。

雍正采取的措施大家一定熟悉,那就是高薪养廉。“知大臣禄薄不足用,故定中外养廉银两,岁时赏上方珍物无算”。也就是说,皇帝知道大家的薪水不够花,所以设立养廉银,皇上奖励的东西不包含在内。雍正元年(1723年),养廉银开始推行。不过这个养廉银不算在工资内,公开叫做养廉银,时刻提醒官员,我给你的钱,是让你廉洁奉公,当一个清官的。

“因官吏贪赃,时有所闻,特设此名,欲其顾名思义,勉为廉吏也”。 养廉银的来源来自地方火耗或税赋,因此视各地经济水平高地,富庶与否,养廉银数额也均有不同,有地区差异。一般来说,七品知县一年的养廉银有1200两左右,是年俸的将近27倍。清朝时期一石米平均价格一两银子,当时一石米重量约120斤,按照今天米价3元一斤计算,清朝一两银子折合人民币360元左右。

1200两养廉银,价值人民币43.2万元。到乾隆三年,养廉银涨到1400两,折合人民币50万元。年薪都43万了,还顾不住花销?皇帝发的养廉银数额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经过对消费水平调查后确定的。如果加上养廉银,县官还觉得不够,还需要贪污,那设立养廉银意义何在?所以说,清朝的县官,完全可以维持小康生活,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有人说,县衙不是县官一人,还有衙役和其他官员,谁来负担他们的工资?在县级部门, 知县是县衙的最高行政长官。他负责全面工作,赋税征收、决断刑狱、农业生产,征收税赋,维持治安,扶贫救灾,普法教育和征兵拥军无所不包。朝廷除了给其发工资和养廉银,还有办公银160两。一个县的工作,事无巨细都要知县一个人管,跑断腿也不能胜任。

所以除了知县,下面还有 县丞、主簿、典史 (清代叫杂职首领官)三个官员。是知县的辅佐官(相当于副县长),其官级为正八品。主簿 是知县的佐贰官,别称“书记”,类似于秘书长。其官级是正九品,主管全县户籍、文书办理等事物。典史(杂职首领官)相当于公安局长,负责缉捕、看管犯人、管理监狱、维持治安等事宜。巡检,负责练兵,相当于武装部长,九品官。

教谕,为儒学署首席学官,正八品。负责组织考试生员、祭孔等事宜。训导,为儒学署副学官,从八品。以上官员都是朝廷命官,均由吏部铨选,皇帝任命,工资自然是国家财政负担。接下来的县衙工作人员,朝廷不负担工资,但也不会让知县自掏腰包。县衙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工作人员分别称“攒点”、“书吏”、“书办”、“书役”、“胥吏”等。

县衙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不是知县家的衙门,不会让知县发工资。但是朝廷不发俸禄,他们也不能喝西北风,他们的收入来源则是很微薄的纸笔费、抄写费、饭食费、补助费。这些人大都是文化人,都是名落孙山之人,科举无望。他们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只能靠自己的文化知识混饭吃。其它衙役如皂隶、监禁卒、捕快、马快、弓兵、粮差、仵作等,薪水都来自县衙的税赋,年薪在22到88两银子不等。

以上6房每个部门下属都有几名工作人员,总计不低于20个。比如清代的即墨县衙,共设皂隶20名,全部衙役60名,要知县给他们发工资,根本不现实。其实这些人也是国家工作人员,只不过不在编罢了。由于不是在编人员,所以收入微薄。但是他们都是一线工作人员,县官不如现官,这些人权力很大。因为手握实权,就可以以权谋私、索贿受贿,中饱私囊。

清朝中叶以后,书吏专权已经成为一大公害。清代坊间曾流行一句话:“任你官清似水,难免吏滑如油。”这是对县衙胥吏擅权的真实写照。因为经常鱼肉百姓、臭名远扬,《大清律例》将这类曾在衙门当差的酷吏贬为贱籍,其子孙三代不可入仕为官。此外,为知县听差的尚有门子2名,年工食银11两1钱1分8厘。轿伞扇夫7名,工食银38两9钱1分3厘。

为典史听差的门子1名,工食银5两5钱5分9厘。马夫1名,工食银5两5银5分9厘。全部是县财政负担,从税赋中支取。也就是说,县衙所有官员和工作人员,工资都有着落,不用知县操心。需要知县掏腰包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知县自己聘任的幕僚。这些人精通刑律,文笔很好,精通人情世故和官场潜规则,是知县的私人秘书,能在关键时刻为知县出谋划策,处理公务,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师爷。

师爷无俸禄,全都是知县自己酌情给他们报酬。在影视剧中,师爷往往神通广大、手眼通天,黑白通吃。还有的师爷是地头蛇,形成一个利益集团,能左右知县。不管怎么说,在清朝,皇帝给知县的工资足够他们过体面生活,根本就不用贪污。如果真的贪心不足,他们捞取外快的机会多得是。比如在征收粮食库存上做文章;在工程建设维修招标上做文章;在征收粮食质量、重量上做文章;在赋税上缴时间上做文章;也可以虚报灾情减税;也可以征收铜钱兑换、征收银子成色上做手脚;也可以在征收土地面积上耍手腕。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元宝  武圣  成钱  屠龙  战神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