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作为“国宝守护人”,马萧林认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文物工作者应以服务观众为中心,努力挖掘文物的内涵,把文物放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用文物展示中华文化内涵,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文物,是时代最忠实的记录者,“文物帮助我们找回关于祖先的记忆,他们的梦想是什么,他们在思索什么,留下的又是什么。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在此一览无遗。”马萧林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也为今后的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文物工作者是现代的我们与古代的祖先对话的‘超级联络人’,回答时代课题,捕捉创新灵感,描绘时代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都离不开历史的启迪。

”对于河南博物院的未来发展,马萧林在心中谋划着一盘棋:充分发挥自身的“链接”作用,探索“新方法”,更好地吸引和服务“新公众”。“一是文物连接历史文化、展现时代风貌。重点在博物馆展览内容上特色突出,内涵上以物见人、见文化、见社会发展,不仅要展示中华民族的今天,更要宣示中华民族的明天,以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底蕴,启迪公众,促进社会发展。

二是文物走进生活,连接大众。博物馆创造‘新方法’,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调动社会组织力量、运用科技手段将文物和大众紧密连接,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公众实现自身价值,发挥博物馆在文明向心力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作用。”自1998年新院开放以来,河南博物院已经两次调整提升,2009年的提升是以贴近实际、贴近大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思想为指导进行的调陈提升,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这次提升主要突出河南作为华夏文明之源的地域文明进程和重要文明成果,讲好河南故事。

“每次提升都需要更新陈展理念,需要更加注重通过文物展品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明确的思想主题,以解读文化为线索,深入揭示历史的演变规律,关注人类发展的前瞻问题。”马萧林说,河南博物院之前做的一系列反映中原文化向心力的展览,丝绸之路系列展等,都是按照这种理念去策划的,今后在继续做好中原文化向心力展览的同时,河南博物院还要策划一系列反映华夏文明之源的展览,来培根铸魂,讲好中国故事。

“同时还要做好观众服务工作,陈列展览必须要以观众为中心,要考虑‘观众需要什么’。因此,陈列展览首先要让观众喜欢,要激活观众情趣,使博物馆成为观众乐游之处。”政协委员马萧林,文博事业最关情2018年3月,马萧林众多的社会职务中又多了一个重量级的名头:全国政协委员,这让他深感委员职责之重要。“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我有很多关心的话题,但在建言献策方面,还是要结合自己最熟悉、有调研基础的专业和本职工作,即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熟悉马萧林的人都知道,温文儒雅的马院长做起事来十分务实,这从他连续两年的提案中可见端倪———去年全国政协会议,马萧林提交两件提案,分别是关于“将文物法人违法行为列入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将文物安全巡查检查和防护设施运行维护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今年全国政协会议,马萧林在提案中建议,充分发挥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让博物馆成为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让文物背后的故事成为孩子们学习历史、传承文明的教科书;加强对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绩效考评,进一步加大对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经费补助力度和补助范围,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

从提案内容可以看出,作为政协委员,马萧林对文博事业发展最关情。“我第一次去博物馆是在初中三年级,一件件文物激发了我投身文博事业的浓厚兴趣。”马萧林回忆起往事依旧向往。“全国各地拥有大量的博物馆,文物展出丰富多彩,博物馆作为校外课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缺乏有序联动机制,孩子们走进博物馆往往是走马观花,对文物背后蕴藏的时代背景、情感故事缺乏耐心和关注,文物所应起到的宣教功能大打折扣。

”马萧林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从事的职业,他提案呼吁进一步发挥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期待博物馆发挥更大的宣教作用。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到4873家,在2017年5月的公开报道中,在这4873家博物馆中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有4246家,占到博物馆总量的87.1%。

 9/11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火域  关服  无尽  执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