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萧林意识到:“只有在自己植根的土壤上才有学术的追求和个人的发展。”回国工作不久,采用新的考古理念和方法,使得考古发掘项目不断获得重大发现。之后,又两次以访问学者身份先后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哈佛大学从事考古研究,进一步拓宽学术研究视野,并结识一批世界著名考古学家。2017年马萧林开始执掌河南博物院,生活越发繁忙起来。

“也是忙中偷闲,周末到办公室看书,写文章。”马萧林觉得离“安静”的生活越来越远,与之相伴的,他也对扑面而来的博物馆热潮充满期待。“《国家宝藏》热播,博物院受热捧,可以说是中国考古界智慧的展现。同时,它也让我们在思考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下一步该怎么做。”马萧林陷入思考中。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2009年11月,为加强博物馆建设,引导和支持地方重要博物馆向国际先进行列迈进,我国启动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项目。

经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进行评估,确定排名前八的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位列其中。“对文化的需求成为了这个时代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文物是文化的一个载体,博物馆又是我们存放文物的一个宝库。2008年以来国家实行的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引发了参观热潮。也为公众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场所。

”马萧林认为,“博物馆热”不仅体现了大众文化需求的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传统文化的持续回归。如何将故事讲得更充分,如何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物,从而真正喜欢上传统文化?藏品众多的河南博物院,怎么做才能使这些藏品能够与更多的观众见面,引发公众对博物馆的持续关注,将先人流传下来的文化传播到更广的区域?马萧林对接下来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吸引年轻观众,河南博物院携手郑州大学创建了“中原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暨河南博物院郑州大学中原历史文化课堂”。基地的建立,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文物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只有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活化文物资源,创新文物表达。”马萧林说。2017年,河南博物院联合丝绸之路沿线的多家文博机构,推出“谁调请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全面呈现丝路音乐文化在数千年中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

在这场展览中,展品的陈设甚至跳出了静态展示的框架束缚。一方面,河南博物院将位于古丝路沿线的,从新石器时代至唐代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文物,纳入了这个专题展览;另一方面,又将古乐演奏及乐舞复原演出视频转换为二维码,放在文物解说词的旁边。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真正听到、看到,获得全方位的感知。

展出期间,河南博物院官网还推出了虚拟展览和丝路古乐器复原专场音乐会,成为展览的延伸,服务没有机会来到展馆的那部分观众。今年年初,河南博物院和中国文字博物馆合作举办了“中国文字展”。通过图片展出的形式,梳理了从8000年前的文字符号、商代晚期的甲骨文、殷周时期的金文,到后来的小篆、隶书、楷书等,系统介绍了中国文字的演变发展过程。

其中不少图片上展示的文字,就是出自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珍贵文物。马萧林说:“‘中国文字展’就体现了一些新的策展思路。在这场展览中,展品不再局限于实实在在的文物,而是通过图片介绍文字,以及文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希望能将展品概念的外延不断延伸。”像是打开历史的另一扇大门,河南博物院开始为每一件青铜器、每一块玉石、每一个陶器寻找全新的讲述方式:深挖文物内涵、延伸文物外延、拓展策展思路、运用高科技展示手段……“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让观众走近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

此外,在文物创意产品方面,我们还要加大研发和投入力度。使文物元素可以在文化创意产品上体现出来。让观众把文物带回家,把博物馆带回家。”马萧林对此充满期待。做时代的“超级联络人”,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2019年全国两会余音依旧绕梁,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作为文艺界全国政协委员,马萧林现场聆听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他告诉记者,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

 8/11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火域  关服  无尽  执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