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毫无章法的、不顾实施条件与实施可能性的做法,只能使变法停留在形式上。而当变法受到阻挠的时候,他并没有反思变法存在的问题,反而听信了康有为的话,认为这些不支持变法的大臣都是慈禧提拔的,只要杀了或者把慈禧彻底囚禁起来,这些人没有了后台,谁不听从旨意就杀谁,改革就能顺利进行下去,非常幼稚无知。而且他根本没有能力对付老奸臣滑的慈禧。

慈禧不仅有政治手腕,而且非常懂人情事理,比光绪强太多大概是因为小时候吃过苦的,慈禧很通人情世故,“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诗就是他写的,冬天的时候士兵们都穿大号夹制服,为了好看将棉袄塞在裤腰里,不露出来。慈禧说这么冷的天,怎么能不穿棉袄呢?侍卫说穿在里面了,慈禧亲手摸到小袄才放心。晚上还会给侍卫送夜宵。1902年夏天,慈禧和光绪去东陵,他们骑马坐轿,宿卫营的士兵们得跟着跑得太久,不少人晕倒,以至于旗枪仆地,队伍混乱,光绪见此情形后,乐得拍手大笑。

到了东陵后,太监将此事告诉了慈禧,慈禧便对光绪大加申斥,谴责他不知下人甘苦。不管是不是收买人心,慈禧在人情世故上比光绪强多了。曾国藩打了败战,急得自己跳水自杀,慈禧照样重用他,可是光绪对李鸿章和翁同稣却有点让人心寒。总结一下,光绪为什么夺不了权。第一、慈禧太后确实掌握着最高权力,他就是个空架子,短暂的亲政权利也是慈禧给的,但他表现不佳,失去了得到大臣们支持的机会。

“寂静”了几十年的“海归”院长马萧林为何蹿红?

马萧林简介:1967年5月出生,河南尉氏人,毕业于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考古专业,研究生学历,博士,研究员。1992年7月参加工作,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河南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国际动物考古协会理事,2017年6月任河南博物院院长。

2017年,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热播,引发“博物馆热”。在第一季第三期节目中,作为“馆长天团”的一员,马萧林陪护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中的三件———贾湖骨笛、云纹铜禁、妇好鸮尊闪亮登场,引发观众惊叹。节目的热播让亿万国人再次领略中原——中华文化发源地的博大精深,也让马萧林成为“网红”。安静“海归”博士“遭遇”博物馆热潮“没想到现在关心文物、关注历史的人这么多。

”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考古热潮,这位“海归”院长感叹:“以前只是在行内‘开花’,现在是全民参与。”在考古界潜心研究,“寂静”了几十年的马萧林“一不小心”蹿红,作为河南博物院的“看门人”,他一时还没有适应文化“网红”这一身份。有一次刚走出河南博物院大门,就有几个在校大学生喊“马萧林院长”;还有小学生、初中生拿着河南博物院的明信片跟他要签名,说因为看了节目想来看看国宝……马萧林显然还不太习惯走到哪里都被认出来,四处被“追捧”的热烈场面。

作为考古工作者,马萧林说,自己一直是享受安静的人。在马萧林的故事里没有偶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入行至今,他说,自己的每一步都是按兴趣在走。大学本科选择历史系文博专业,读研时选择新石器时代考古方向,毕业时顺理成章分配到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那个年代,做学问的心很沉静。”在马萧林的记忆里,“安静”是一个关键词。

“那时候心无旁骛,一到单位就参与考古发掘。”当时,马萧林正好赶上郑州商城、小浪底库区考古发掘的高峰,“有机会锻炼,成长得很快”。不久,一次中外考古合作的机会,让马萧林萌发了出国留学的念头。决定的事说做就做,马萧林一边工作,一边着手留学的事。不久,马萧林如愿去了澳大利亚留学。现在看来,那几年是马萧林人生中最辛苦的几年,同时也是最快乐、学术进步“神速”的几年。

多年过去,马萧林还记得当年内心的那份“宁静”,“每天就是学习看书,更‘封闭’了。当时研究生办公室就我一个人,非常安静。”三年半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到了毕业季,马萧林面临着一次人生的选择。那时候,出国留学学习考古的人不多,学完回来的人就更少了。“当时回来有两种考虑:从考古研究来说,中国文物资源丰富。还有一个原因,我走的时候以及留学期间,河南省文化厅、文物局、考古所的领导和同事对我和家人都非常关照,有一种感情上的纽带。

 7/11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火域  关服  无尽  执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