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皇帝朱高炽,死后5妃殉葬。二是出宫,唐朝规定,皇帝驾崩后,未生育子女的妃嫔必须出家为尼,《新唐书·后妃列传》记载“及帝崩,与嫔御皆为比丘尼”;有的妃嫔生有儿子的,出宫跟着儿子过,比如康熙的成妃,出宫跟着儿子淳亲王胤祐,荣妃出宫跟着诚亲王胤祉生活。寿康宫,清代皇太后居所,太妃们随居于此。三是留宫,按封建礼仪,太妃如果留宫,不会与新皇帝住一块儿,但又为了体恤先朝的妃嫔,就将其与皇太后住一块儿,皇太后住哪儿,太妃们迁居哪儿,太妃们平时归皇太后管,比如明朝的慈宁宫,清沿明制,后来孝庄太后停尸于此,太晦气,后来的皇太后不愿住这,改住寿康宫,于是太妃们跟着住寿康宫。

皇帝亲征的话都是皇帝为主帅,调兵遣将吗?军务是如何安排的呢?

除了靠拳头打天下的皇帝自己有调兵遣将的能力外,大多数其实都是作为吉祥物鼓舞士气的。如何按排军务,电视剧里不是演了么!。主帅先击鼓聚将,三次击鼓不到的将领就要受罚。然后人全了,众将就参与出谋划策,各抒已见,再按将领的特常和本部兵种安排任务。其实我国历史上也没几个真会排兵布阵的皇帝,御驾亲征也多以失败告终,因为皇帝在只会让武将缩手缩脚,遇到不懂装懂外行指挥内行就更糟糕!。

术业有专攻,皇帝其实也不需要学打仗(开国皇帝除外,他们是战争中学习战争)。御驾亲征的皇帝,刘邦算历史第一人。但实事求是说,刘邦的军事能力也就一般。汉高祖最厉害的,还是御人之术。第二个是隋炀帝杨广,御驾亲征吐谷浑,隋大获全胜,吐谷浑算是灭亡了。三征高句丽,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了。可以肯定的是,杨广确实有两把刷子,但这人好大喜功。

第三个唐太宗李世民,算货真价实。但是他对高句丽用兵也没占到什么便宜!,不过李世民比杨广强点,还算能屈能伸,见事不可为就主动退兵了。转而采用对高句丽长期的军事骚扰和政治孤立的战略。用结果来看是非常成功的战略。第四个宋太祖赵匡胤,能算半个货真价实。因为他和自己前任,周世宗柴荣比,水平真不够看!。第五个宋太宗赵光义,这就一个送人头儿的坑货。

第六个元世祖忽必烈,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一个,没有之一。第七个明成祖朱棣,也非常厉害,和忽必烈相比也差不到那去。第八个明英宗朱祁镇,两个字“废物”。以多出敌军两三倍的军力,全军覆没,自己还被俘了!!。朱祁镇还不如赵光义呢!最起码赵二还偷辆驴车跑回去了!。第九个清圣祖康熙,史官吹牛的成分大于实际军事能力。

古代皇帝的贴身侍卫和贴身宦官,工作时间是怎么安排的?有没有假期?

侍卫这个词虽然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但皇帝的安保工作在当时并不称为侍卫,历朝历代对于皇帝安保人员的称呼都有区别,且在不同朝代皆有不同编制。宦官在东汉以前并非都是被阉割的人,比如嫪毐,还与秦始皇的母亲私通生下二子。宦官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分工细致,到了明朝都已形成4司8局12监的二十四衙门,所以都是各司其职,休息时间充足。

古代帝王安保人员的工作时间编制划分“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周礼·夏官·司马》自古皇帝的安保工作都是一项大事,所以皇帝手中能够及时调派的军队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个军队在广义讲就是禁军。有史料记载的禁军雏形应该就是周天子所拟定的军队编制分配额度,也就是后世常说的“天子六师”。

周天子所掌握的六军就是用以拱卫天子、守备王畿、征伐不臣,这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乎形成了一个标准,后世几乎都以“六军”来代称禁军,编制上也依葫芦画瓢,比如唐朝时皇帝直属的北衙六军。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朝代也将禁军分工更加细致化,到秦朝时就已经有了内卫与外卫之别,设置“卫尉”统领皇宫各门的屯兵,这叫做内卫,设置“中尉”统领京师驻兵,这叫做外卫。

但这种设置有着很明显的漏洞,也就是内庭除了帝王,没有任何人可以持刀剑,所以才有了荆轲拿着匕首追着始皇帝满堂跑的闹剧。到了汉初,汉承秦制设南、北二军,仍以卫尉率南军守宫城;以中尉统北军守京师。汉武帝时从南军中抽调出精干将士组成了最早的帝王亲卫,称为“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虎贲,设中郎将统领。这个建制一直沿袭至三国时期,比如曹操的虎贲中郎将就是自己的儿子曹丕。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军府  军府定  品级  北魏  安排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