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膛枪械,上膛枪械,上膛枪械,这个词儿念三遍强调一下。藉由这个远离,一些枪械可以超出弹容限制,从上方多塞入一发子弹。正是基于这个道理,许多枪械子弹可以不经由弹匣进入,只要枪机把弹顶上就行。说的就是迫击炮经常会出现哑火、卡弹的现象,这时候就要抱着炮筒往下把炮弹倒出来。

AK47的后坐力如何

怎么形容呢,倒不是说他的后坐力有多大。毕竟怎么也是个中间威力弹,装药比全威力的比如FN FAL这种少的多,弹头质量也相对轻一点。所以像推肩膀的力其实并不大,打个比方吧。FAL这类全威力步枪后坐力如果是一个150斤的妹子撒娇拍你肩膀。那AK47最多是个100斤的妹子撒娇拍你肩膀。但是AK的毛病在这里,枪托和枪管轴线太远,后坐力的力矩会旋转,然后导致枪口上跳很严重。

不过呢...后来的AKM对枪托做了调整,几乎是一条直线了,枪口也安装了防跳器,至少枪口上跳算是可控了点。但是,另一个原因导致就算是同一种子弹,AK的后坐力还是会比其他枪大。就是他粗暴的枪机。AK的枪机带着活塞在后退的过程中,只靠一根复进簧缓冲。机匣后面也没啥缓冲垫什么的,所以可见整一坨枪机凶狠的装在后机匣上。

迫击炮是如何防止重复装填的?

先说一起非常严重的迫击炮重复装填事故,在2016年的俄罗斯举办的国际军事比赛中,安哥拉代表队的120迫击炮班发生了重复装填,导致炸膛,炮班死亡5人,重伤11人!那么,迫击炮为何会发生这种重复装填事故呢?迫击炮兵们连炮弹打出没打出都不知道吗?这也太小儿科了吧?和考科目三没系安全带就挂掉有啥区别?迫击炮这种武器,构造简单至极,一个炮筒,一个支架,一个底座,号称迫击炮三大件。

这其中,炮筒是最主要的,战斗中的紧急关头,假如支架和底座损坏或者遗失,熟练的迫击炮兵仅仅依靠一根炮筒,一手把炮筒揽入怀中确定角度,另一只手拿炮弹塞入炮膛,进行简便射击,也能把炮弹打出去。迫击炮弹的外形是个水滴状加尾翼,正后方被尾翼环绕的那个小圆柱体是个空心铁管,里面就是迫击炮的底火。迫击炮弹在炮膛自由下落,炮尾部内部有个凸起的击针,正好和炮弹尾管底火相配套。

炮弹依靠重力获得速度,然后炮弹尾管的底火遇到击针,就此引发尾管内装药爆炸,从而把迫击炮弹发射出去。单纯依靠尾管里面的有限装药,迫击炮只能发射很短的距离。所以迫击炮弹根据发射距离的不同,还可以加附加发射药包。药包有的是C字型固体,可以直接扣在尾管上,也有的是个长条形丝绸布包,使用的时候缠绕在尾管上然后用线打结固定,而尾管上开了一些发火孔,这样底火一爆炸,发火孔就向外喷火,把药包引燃,发射的火药量增多,出膛速度也就会加快,同等角度下,炮弹飞得距离就远。

外加药包最多可以加六个。此外,引信位于迫击炮弹前方。虽然现在的迫击炮弹引信多具有出膛后一段距离方才可以爆炸的功能,但是不能确保万一。如果迫击炮重复装填,那么,第二发炮弹的尾部会碰到第一发炮弹的头部,无论是第二发炮弹的尾管被引发或者第一发炮弹的引信被震动引发,或者第一发炮弹的尾管是焖火,但是遇到第二发炮弹的重量震动重新引发,都会导致直接炸膛的后果。

迫击炮班平时训练,实弹大多打三发。这种情况下,全班都在盯着看呢,每发炮弹出膛大家都会看看落点,不出膛了马上就能察觉,然后往出倒炮弹。所以有句顺口溜,迫击炮,瞎胡闹,打不响,往外倒!就是说这种现象。倒炮弹的时候一般都是老兵或者干部来,老兵用双手抠在炮口,后面一人缓缓抬起炮管尾巴,随着尾部角度的增加,膛内的迫击炮弹缓缓滑出,老兵用双手把炮弹稳稳接住,要领是不要让炮弹头部的引信接触地面。

然后炮弹取出,引信取下,炮弹先另外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深埋或者引爆销毁。但是,一旦进入战斗状态,和平时训练状态的情形就不一样了。战场上炮火连天,一个迫击炮排好几门炮,要是放在一个阵地上,又遇到打急速射的情形,短时间内要发射几十发甚至更多炮弹,那么,轰隆隆的炮声,紧张的实战气氛,给迫击炮兵带来的影响就是,不能准确判断,塞进炮膛里的炮弹是否正常发射出去了。

此时,如果炮膛里有一发哑火炮弹,再塞进去一发,后果可想而知。在二战时期的苏联卫国战争中,迫击炮发射的机会很多。然而很多时候,迫击炮阵地会莫名其妙发生爆炸。看样子,无法用敌人炮火覆盖来解释。苏联军械部门经过调查,才了解了事件的真相,那就是迫击炮重复装填引起的这些迫击炮阵地爆炸。根据不完全统计,在一个短时期内,就发生了一百多起迫击炮重复装填引起的爆炸,牺牲了数百名迫击炮手。

所以,苏联赶紧着手,研制了一种机械式迫击炮防重复装填装置。其原理是,在炮口装上一种类似花瓣的机械小零件,塞进一发炮弹之后,装置处于“闭”状态。如果成功击发,则气流会将可动部件冲开,然后才可以塞入下一发炮弹。如果不能成功击发,因为装置是“闭”状态,所以自然塞不进去第二发炮弹。我找了个资料图,俄罗斯2B14型的机械式迫击炮防重装装置。

我觉得,这个2B14的型号起得太贴切了,直接说明了迫击炮重复装填炸膛的后果,太形象啊!这种装置的装备,成功避免了许多重复装填。但是,也带来一些弊端,主要有两点。第一,这种机械式装置会影响炮弹的弹道轨迹,按照射表打,那绝对打不中。不按射表打,那你怎么打?第二,这种装置使用一段时间,也会出现机械故障,导致炮膛塞不进炮弹。

所以,严重影响兵器的作战性能。此外,前文已经讲过,迫击炮是一种构造非常简单的兵器。加上这个机械式防重复装填装置,反而画蛇添足,把复杂的迫击炮给整的复杂化了。所以,即使有了这种装置,许多国家的炮兵部队依然选择不用它,宁愿严格训练迫击炮兵。随着装备科技的发展,后来又出现了新型迫击炮防重复装填装置,原理分别是光电式和电磁式。

比如光电式,就是在炮口侦测炮弹有没有打出去,万一有没打出去的,那就搞个小零件,把炮口挡住一点点,从而让第二发炮弹塞不进去。电磁式原理和光电式类似,只是传感器改为电磁传感器。这个很容易理解。此外,还有多种传感器,比如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多种装置综合使用,可以达到很好的防重复装填效果。但是,任何外加的防重复装填装置,都有局限性,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可靠性。

枪的弹匣总压着子弹不会坏掉吗?

一分钱一分货!拿美军的弹匣来说吧。公发的铝制弹匣用的时候得磕一下,这可以让弹匣里的子弹排列的更整齐些,用的时候能尽量打的流畅些。然而,用这种铝制弹匣打M16或M4这类AR步枪时仍然故障频发。承包商极限压缩成本之下,能有什么好东西用?不得已,美国大兵就自己买PMAG弹匣用,就是大家吃鸡时M416用的这种,聚合物材料弹匣。

打巷战的兵,比如用这种短枪管AR的,基本上枪上装的都是这种PMAG弹匣。这种弹匣在同类产品中属于顶尖品质,基本不会出现故障。巷战,最是考验武器。你不会希望自己的步枪莫名卡壳,只是因为弹匣的质量出现了问题。但,这种聚合物弹匣有点贵,至少比铝制弹匣贵的多。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聚合物弹匣都好用,还是那句话,一分钱一分货,口碑很重要。

为嘛?想啊,以企业经营的角度分析。有了收益,而且有稳定市场预期的情况下,这种“大厂”才不会自砸饭碗,还能有动力对产品进行升级。对于那些小作坊出来的,打算走廉价路线的弹匣。靶场里戳靶纸用起来没关系,用的时候就知道了,时不时就会卡壳。所以,手头有AR类步枪的话,不管是气吹还是活塞导气结构,基本上都会屯一批PMAG弹匣。

这个一批~有的是一箱子,有的是一屋子……至于弹匣压满子弹?以美国这个市场举例子吧,没办法,谁让人家这个市场太成熟了,啥都能买到。比如红脖子得克萨斯州,那些满屋子里藏枪的主们,压满子弹储存的弹匣基本上就是PAMG。至于其他品牌的弹匣,尤其是那些贼便宜的货色,出于品控考虑,或者对其品质不怎么放心时,30颗容量的弹匣里压25颗子弹是个成熟的考虑。

换个场景,比如叙利亚、阿富汗、利比亚,等。在这种地方随机获取的弹匣,最好别压满子弹。那弹匣不定有了何种遭遇,请温柔待她,必与厚报。问题里有个“总”字,这样分析起来就很复杂了。弹匣里压满子弹进行储存,存几年?这样,假设一个场景。某时、某地,你需要进行战斗,你得到了武器。无论是AR?还是AK。或者你手里有武器,只是补充下弹匣,而你也确实是得到了压满子弹的弹匣。

此时,无论情况有多么紧急,先把弹匣退出3颗子弹,这样可以试试弹匣弹簧的力道,同样也可以观察下弹匣里装的是什么子弹。如果你玩过游戏“逃离塔科夫”的话,你会知道,子弹有不同的分类。退出3颗子弹,观察下弹匣里其他子弹。有的压满子弹的弹匣里是混装的子弹,你得对你接下来要用的子弹做到心里有数。AK系列和AR系列在弹匣的选择上也有差异,AK系列显然更耐造,不同于AR类弹匣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用AK的弹匣得看出处。

美国这边市场上能买到的高端货自然是好东西,俄国那些大厂里便宜的货用起来也不赖。这么说吧,你拿着把AK74M,弹匣是不知那个仓库里出来的存货,而且里面压满了子弹。这里提一句,最好是有把备用武器随身携带。作战时,你的武器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坏掉。比如弹匣因磕碰或其他原因变形,导致供弹出现问题,而且无法及时解决。

比如子弹发射药出了问题,子弹头卡在了枪管里,这个一时半会儿可搞不定!尤其是工厂里生产的子弹,装药时有一定概率会出现问题。炸膛?别笑,根据墨菲定律,作战时啥事都有可能出现。炸膛这种事,只要你听说过,就有可能出现在你身上。武器被击中后损坏的问题也是个大问题,无论击中你武器的是子弹,还是炮弹的弹片,或者是其他的什么飞溅物。

武器炸膛是弹药的问题,还是武器得问题?

先给大家讲一个迫击炮炸膛的故事吧!准备的说这不是故事,而是一场匪夷所思的事故——当场造成1人重伤死亡,9人轻伤!相信炮兵炊事兵互怼的段子大家都听过。炮兵一般这样嘲笑炊事班——“背黑锅、戴绿帽、看别人打炮;而炊事兵可能会这样反讽炮兵——迫击炮瞎胡闹,打不响,往外倒。说的就是迫击炮经常会出现哑火、卡弹的现象,这时候就要抱着炮筒往下把炮弹倒出来。

最可怕的是第一枚炮弹还没打出去,炮兵又装了第二枚炮弹,随之会导致炮弹炸膛。2016年7月27日,在哈萨克斯坦沃塔尔军事基地举办“炮兵射击大师”比赛进入训练阶段。“炮兵射击大师”比赛是俄罗斯主办的“国际军事比赛-2016”一项赛事,分为单炮赛、夜间竞速赛、接力赛、接力赛决赛4个比赛科目,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2个国家370名炮兵参加了这次比赛。

这一天,各国参赛炮兵实施120毫米迫击炮训练。俄罗斯的120毫米迫击炮与西方和中国军队迫击炮不同,俄制120毫米迫击炮炮口安装有独特防重复装填卡箍,理论上绝不会发生连续装填。但是训练中,安哥拉国防军代表队在操作120毫米迫击炮实弹射击时,未按照标准实弹射击程序进行操作,神差鬼使出现"连续装填"严重失误,导致迫击炮炸膛。

事故当场造成1人重伤,9人轻伤。受伤士兵随即被送往沃哈萨克斯坦塔尔军事基地医院紧急救治。遗憾的是,8月2日重伤的安哥拉列兵弗朗西斯科•乔治不治离世。由于这次迫击炮炸膛事故,安哥拉队最终退出“炮兵射击大师”赛。事故发生后,哈萨克斯国防部专门成立专项调查委员会,还指定一名中将国防部副部长负责彻查事故详情。

FPS游戏是如何防止枪械与场景穿模的?

大部分fps游戏,你在第一人称下看到的自己的武器和手臂,其实和你看到其他玩家的武器和手臂并不是同一个。换句话说,你屏幕上自己的手臂是只给你看的,这双手臂下甚至连个身体都没有。因为大部分fps游戏的视角其实是不“科学”的,摄像机其实是在人物肚子上的位置,目的是为了能看清武器和手臂动作,这么做也会防止玩家晕眩,这实际上是游戏性和真实性的取舍。

如果完全走真实省事的路线,可以参考骑砍的第一人称模式,玩家几乎看不到自己的动作,而且容易引起玩家头晕。据我观察绝地求生的第一人称应该也是这么做的,所以第一人称模式的手感很糟糕。回到题目,实际上大部分游戏都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穿模问题,而是在渲染第一人称的视角时,玩家的武器和手臂永远是在其他物体最后渲染,这样看起来武器永远都不会穿模。

所以在一些fps游戏中如果玩家贴墙站,会发现武器虽然看起来没有穿过墙壁,但是实际上透视已经不正确了,武器的部分阴影也会缺失,因为在场景中你的武器已经穿过墙壁了,在墙壁中的部分会接收不到正确的光照。至于为什么有的fps游戏的武器会穿模而有的不会呢?是因为有的游戏的第一人称专门单独制作了武器和手臂,可以更改渲染顺序来避免穿模,部分游戏只是改了个相机的位置,所以无法避免。

为什么手枪,步枪等枪械上膛,未射击后,卸掉弹夹时,为何还要拉一下枪栓?

上膛枪械,上膛枪械,上膛枪械,这个词儿念三遍强调一下。所谓上膛枪械,指的是枪栓已经拉动,子弹被枪机钩入内膛的状态,此刻只要施放击针簧,撞针便会打上底火,将子弹发射出去。子弹上膛的枪是一支已经就位的枪,随时随地一扣扳机就能发射,甚至不小心还会走火发射,相当危险。也就是说,此时弹容内的子弹已经少了一颗,它被顶到枪膛里面去了,即便你拆下弹匣,这颗子弹也不会跟着出来。

如果这时候扣下扳机,不需要弹匣它也依然会击发。因为弹匣只是个带弹簧的供弹器,它管不了枪膛。正是基于这个道理,许多枪械子弹可以不经由弹匣进入,只要枪机把弹顶上就行。藉由这个远离,一些枪械可以超出弹容限制,从上方多塞入一发子弹。所以,这个道理不难明白,面对一支已经上膛的枪械,在拆下弹匣后,还应该拉动枪机,完成一次抛壳动作,进行验枪退弹,将那颗顶上膛的子弹清出来。

抗战剧中出现歪把子机枪竟然采用了弹链供弹,那么此枪真实的供弹方式又是怎么样的呢?

谢谢邀请!兔哥回答:歪把子机枪是日本在二战时期使用的一款班用轻机枪,这款机枪的正式名称为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也就是1922年定型的一款机枪。这款机枪有几个另类设计,一个就是枪托向右则弯曲,因此在中国被称为歪把子机枪。只所以把枪托设计成弯曲的这就涉及到这款枪的另外一个另类设计,左侧弹斗式固定供弹具遮挡了枪面瞄准线,导致该枪的瞄准具偏向枪面右侧,为了避免使用者在瞄准时过于向右歪脖子,因而将细长的枪颈向右弯曲,这样就满足了抵肩操枪式的瞄准方便,看似科学其实这个弹斗是这款机枪最大的败笔。

“歪把子机枪采用了导气式自动原理,使用和日本三八式步枪相同的6.5×50毫米步枪子弹,而且也使用了和三八式步枪相同的5发标准弹夹,这款机枪的另外一个另类设计就是能安装刺刀。关于供弹具方面,日本二战时期班用武器有一个特点就是子弹都是提前安装到桥夹上的,“三八大盖”采用5发桥夹,这款“歪把子”机枪也要使用5发桥夹,日本认为这样方便战斗中快速供弹,步枪没问题,机枪就不好使了。

要了解怎么供弹就必须说清楚它是怎么推弹上膛和怎么把打完子弹的桥夹推出来的,下面兔哥就详细说说歪把子机枪的供弹原理;歪把子机枪的供弹原理:首先把带有桥夹的5发子弹分两次放进“漏斗”里面,弹头朝前,只所以分两次是因为日本的手抓不牢六个桥夹,也不方便。桥夹底部对正,然后把压弹板放下,压住“漏斗”里面的子弹,压弹板的作用一个是防止子弹从漏斗里掉出来,二是给子弹施加一个压力,压弹板有3公斤的弹簧重力,压入6个5发桥夹共30发子弹,压弹完毕。

射击时怎么供弹呢?答案在弹斗式弹匣的底部,底部有5个半圆形的左右横向运动的凹槽板,有五个凸起,类似拨弹勾,上面有一个薄钢板,盖住凹槽,只露出前后两排拨弹勾,有一个拨弹杆(拨弹臂)和钢板下面的拨弹板连接,同时这个拨弹杆(拨弹臂)和枪机连接,射击时枪机前后运动带动拨弹杆运动,拨弹杆在枪机斜向导槽的作用下,随之做横向往复运动带动拨弹板做左右横向运动,这样就能一发一发的把子弹送进枪膛了。

是不是头有点大,确实如此,歪把子机枪就是结构复杂,据美军测试,能够连续射击500发子弹没出故障就是奇迹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桥夹怎么退掉呢?其实歪把子机枪的漏斗式弹匣桥夹位置的下面有一个开口,最下面那个桥夹5发子弹打完了上面的弹夹在压弹板的作用下把没有子弹的桥夹从漏斗后面下方位置的开口处压出去,这样歪把子射击时每打完5发子弹就从漏斗下面掉下一个桥夹。

日军的观点是,机枪坏了,可以把子弹给步枪用,而且入箱保管时就是采用5发一桥夹存放,开箱就能用,而且步、机都能通用,因此整个机枪都围绕着这个漏斗的设计而设计,因为它太复杂了。“歪把子”机枪并不能使用弹链供弹;一些影视作品往往是罔顾事实的渲染,无非是给人一种场面激烈的感觉,加装上弹链也没用,只不过是粘上面忽悠人的,这款机枪天生就没这个本事。

如果采用弹链供弹也就不会是最差的机枪了。武器装备永远追求简单可靠,皮实耐用。而这款歪把子恰恰相反,就供弹具这一块就相当复杂,越是复杂的东西可靠性越差,这款枪就是这样,毛病一大堆,如,对气象敏感,不冷不热的天气人人喜爱,这款“歪把子”机枪也喜欢,温度高了低了就容易生病,卡弹卡壳成了家常便饭,为了能顺利的退壳,日军就往子弹上刷油,起到润滑作用,但是在恶劣的环境下这个措施也不好使,总之是一款另类存在的武器。

多数狙击手电影里,狙击手不用弹夹,而是直接拉开枪栓把子弹放到枪膛里,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但战场上的狙击手可能并不像电影中描写的那么风骚。真相往往令人失望,二战时许多狙击手非要一颗颗上弹,原因出在他们的狙击枪上。二战时还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订制狙击枪,人们从制式步枪中优选或加工出一些品相较好的,去掉机瞄,拧上枪瞄座,将之作为狙击枪使用。这些半路出家的狙击枪常常受枪瞄占位影响,无法采用桥夹将子弹压入,故而只能一颗颗的塞弹,被人误认为狙击手逼格高,装子弹都与人不一样。

比如因为“吃鸡”而热度暴起的德国毛瑟98k步枪就是如此,枪瞄影响了桥夹供弹,只能单发塞弹。有些普通步枪也有单发装填情况,如美国春田M1903步枪和英国的李恩菲尔德,它们专门有个“弹夹阻断器”,使用时阻断器会隔断枪械弹仓,士兵们只能以打一发装一发的情况战斗。当年的堑壕战无所谓火力持续性,因此这种设计影响不大。

一旦需要快速射击,取消阻断器即可恢复弹仓供弹。现代狙击手也有一些手动供弹行为,主要是为了快速更换不同种类的弹药,以方便执行战术任务。比如使用穿燃弹攻击油料、易燃物,通过普通弹射杀人员等等。不同弹药的功能不一样,弹头重量不一样,弹道性能也不一样。比如巴雷特反器材步枪使用的12.7mm子弹,其弹头也拥有不同格令,不同的飞行速度,代表着不一样的射击需求。

上一刻你需要使用消音器配合亚音速子弹隐匿狙击,下一刻你需要确保穿墙毙敌,下下刻你要打爆对方的燃料制造混乱……为了更灵活的运用弹药,要么准备不同的弹匣,要么准备不同的子弹。更换弹匣未免容易贻误战机,当然是上部供弹显得更加专业。然而,这种玩法多见于枪械玩家和电影段子,战场上的士兵老实的很,基本没那么多眼花缭乱的骚操作。

巴雷特这类反器材狙击枪,属于半自动武器,很多时候它的使用者会采用连续的攻击确保对目标的毁伤,而非打一枪就玩换弹游戏。与之类似的还有M14、SVD等狙击枪。虽然使用高精度狙击枪的特种狙击手很看不上导气式武器,认为它们过多的机件活动破坏了精度,但前线神枪手与特种狙击手的任务本就不一样。有时候前线狙击手还得负责一定的压制射击任务,根本没功夫玩换弹游戏。


文章TAG:如何防止枪械卡弹  教官教学员在沙漠防止枪械卡壳的最好办法  如何  防止  枪械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