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和杨家将有什么不同?

岳飞和杨家将的不同是岳飞是实实在在当之无愧分民族英雄,而杨家将完全是文学作品上的英雄。民族英雄岳飞岳飞字鹏举,今河南汤阴人,二十岁参军,在金军南侵时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孤军北上收复失地,最终被秦桧等人陷害,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死风波亭。直到宋孝宗继位后,岳飞才得以平反昭雪。虚构杜撰出来的杨家将小说《杨家将演义》将原本寻常的武将世家变成世代流传英雄事迹,塑造了杨氏父子几代人为国捐躯,忠心耿耿,不畏强敌,不惧艰险的形象,另有在杨家女将佘太君、穆桂英等非凡事迹。

真实的杨家将真实的杨业确实有七个儿子和二个女儿,除了长子杨延昭外,其余六个儿子全靠杨业的功劳得到微末的官位,一生碌碌无为。杨业原名杨崇贵,今山西太原人,是五代时期北汉小朝廷的武将,一直负责北方防御契丹,略有成绩,小有名气。北汉覆灭后投降宋朝,因为身份特殊的原因在宋太宗组织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役中担任西路军副将,但不受主将潘美待见,又贪功冒进导致本部全军覆没,好在杨业有点骨气,没有投降契丹。

至于佘太君穆桂英完全是杜撰出来的人物,《宋史》中杨业传记载业既其子延玉亦殁焉,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昭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为供奉官,延环等并为殿直。岳飞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名气,是在面临蛮夷肆虐中拯救王朝万民的英雄,主动扛起反抗大旗,其而杨家将也就是普通的武将,抵抗外敌,忠君报国也是其本分,应该做的,更何况,杨家将大部分是因为时代需要虚构杜撰出来,用来鼓舞士气的。

杨家将有后代吗?后人在哪里?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既然谈到杨家将我们就有必要理清历史和小说,以便于我们拨云见日,看到历史上真正的杨家将。这篇文章我先谈一下杨家将开创者杨业的史实;然后再谈一下大家关心的杨家将后人问题。在陈家谷之战中被俘的西路军副帅杨业,成为后来民间杨家将故事的主角。元明戏曲小说中的内容,虽也有历史的影子,但颇多附会成分。

历史是不能戏说的,但杨家将倒是值得在这里细说的,目的也是把历史和附会区分开来。一、杨业其人其事1.北汉时期的杨业及其先世杨业是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后来迁居太原,《宋史》本传说他是并州太原人,是指他的今籍而言的。新秦地近边塞以战射为习俗,杨氏也以武力称雄一方。杨业的父亲叫杨宏信,这是根据欧阳修为杨琪作的墓志铭,而《东都事略》《宋史》和《资治通鉴》都说他叫杨信。

有人以为是名信,字宏信,实际上可能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的讳,史家才改称杨信的。后晋末年,契丹骑兵经常剽掠汉地居民,杨信大约在这一期间组织地方武装,在火山起事,自称麟州刺史。后汉代晋以后,他听命于汉,麟州刺史一职也得到了承认。后周建立,杨信表示归服,不久去世,职位由杨业之弟杨崇训继承。杨崇训一度投降北汉,避北汉国主刘崇的讳,改名重训;后来重新依附后周,避恭帝的讳,改为重勋。

北宋建立以后,重勋继续担任麟州防御使,多次击退北汉军队的侵犯,宋朝在麟州设建宁军,太祖让他做节度留后。其子杨光扆仍监麟州兵马,欧阳修为作墓志的杨琪就是光扆之子。重勋子孙世居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还有杨家村,都是这一系。杨业原名杨重贵,大约在北汉建立前后不久投效刘旻,赐姓名为刘继业。晚唐五代之际,军阀为拉拢亲信,收为义儿,赐以同姓,原本就是风气,刘旻让杨业做自己儿子刘承钩的养子,故而将其名与孙辈继元等同一排行。

杨业效忠北汉,而其父却归顺后周,这种父子兄弟各效其主的现象在五代并不少见。开宝元年(968年),北宋派李继勋进攻北汉,杨业奉命扼守团柏谷,但当地守将降宋,他自度寡不敌众,领兵返回太原。不久,宋军兵临汾河,杨业封锁通往汾河桥的要道,被射中坐骑,只得退回城中。次年,宋太祖亲征北汉时,杨业曾率数百精骑突袭党进所部,被宋军追击,缒城才得脱险。

太原被围日久,杨业奉命与司空郭无为以精兵千人夜袭宋营,却因风雨晦冥,马足受伤,被迫收兵回城。看来杨业擅长突击和夜袭,善于进退自如,掌握作战的主动权。虽然北汉与契丹结盟,但杨业对契丹却始终持抗击的态度。开宝二年,宋太祖久围太原撤兵之际,杨业向刘继元建议袭击屯驻于太原城下的契丹援军,他说:“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

今救兵骄而无备,愿袭取之,获马数万,因藉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杨业这一建议,还是出于传统的夷夏之防与正统观念,没有必要把它现代化为爱国统一思想。他在北汉官至建雄军节度使。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灭北汉一战,杨业殊死守城,十分骁勇。刘继元已经投降了,他还举城苦战。宋太宗素知其威名,让刘继元派人去招降。

杨业北面再拜,恸哭解甲,来见太宗。2.归附宋朝的杨业太宗一再抚慰,让他恢复原姓,名业,但宋人乃至辽人还有叫他杨继业的。杨业归宋以后,太宗因他习知边事,洞晓敌情,让他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成为三交都部署潘美的部属。潘美在后周时就与宋太祖交谊颇厚,攻荆湖、讨南汉、灭南唐、征北汉,他都是统帅级的大将,他的女儿嫁给太宗之子赵恒(也就是后来的真宗),与太宗的关系非同寻常。

杨业上任以来,深知代州的重要性在于雁门关,因而他加紧修筑了雁门、大石等十余座关寨,大大加强了防御力量。太平兴国五年,辽西京节度使萧多啰与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率军十万侵犯雁门关,杨业率数百精骑,由小径绕至雁门北口,南向与潘美的大部队合击,大败辽军,杀萧多啰,俘李重海。七年,他与潘美再次在雁门关击破来犯的辽军,斩首三千,追击入辽境,破垒三十六,俘获老幼万人、牛马五万。

雁门之捷以后,辽军一见杨业的旗帜,就胆战心惊,率兵退去,杨无敌的威名远播辽朝。《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到这一情况后有一段话:“主将戍边者多嫉之,或潜上谤书,斥言其短。上皆不问,封其书付(杨)业。”主将当然就是潘美,史家在为其讳饰。而太宗不但不戒饬他,反而把原信转给杨业,其用意一方面表示对杨业的亲近和信任,另一方面也暗示杨业你的动静自有人汇报上来,这是统治者一贯使用的互相牵制的手段。

雍熙北伐中,潘杨分任西路军的正副统帅,攻克了寰、朔、应、云四州,宋方记载都把这一战绩归功于潘美名下。倒是《辽史》相关战将的传记都说“宋将杨继业陷山西城邑”,只有《辽史圣宗纪》说“宋潘美陷云州”,可见西路军战功主要是杨业的贡献。七月,当东路军溃败、中路军撤退以后,西路军担负起掩护四州居民迁入内地的重任。

形势对宋军相当不利,辽将耶律斜轸率领十余万大军正在寻机聚歼宋军主力。杨业认为,辽军势盛,不可正面接战,可以出大石路(今山西应县西南),事先派人密告云、朔守将配合,将民众迁徙到石碣谷,我们再派强弩手千人扼守谷口,用骑兵在中路声援,就能完成预定的任务。但监军王侁却指斥杨业怯懦,要他出雁门关正面迎敌。杨业告诉他这是必败之势,王侁讥刺他说:“君侯素号无敌,如今领精兵数万,却逗挠不前,不要是别有企图吧!”这时,主帅潘美在旁不置可否,对王侁的主张表示默许。

杨业只得出战,悲愤地说:“此去必定不利。我杨业是太原降将,理应当死,天子不杀而授以兵柄。我这不是纵敌不击,而是希望立尺寸之功,报效国恩。现在诸位责怪我杨业避敌,我就应先战死在敌阵之前!”但他还打算败中求胜,临行请求潘美在陈家谷口两侧埋伏强弩步兵接应,以夹击敌军。杨业出战以后,王侁派人登高瞭望,不见契丹队伍,误以为敌人败走,欲争战功,便领兵离开谷口,沿马邑川行进二十里,后听说杨业战败,干脆引兵撤退了。

作为久经征战的主帅,潘美完全知道擅离防地的严重后果,却听之任之,不加阻拦,他确实有妒功忌能、坐视其死的责任。杨业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耶律斜轸见杨业前来,佯败退兵至狼牙村,辽将萧挞凛率伏兵从四处杀出,宋军大溃。这时杨业麾下还有百余人,他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与我一起死不值得,可以突围还报天子。”众人感动得流泪,却没有一人肯离去。

杨业且战且退,从日中战至日暮,转战到陈家谷口,见空无人,抚胸大哭。他身上已受伤数十处,仍率帐下勇士力战,手刃敌兵数百人,转人深林,被射中坐骑,堕马被俘。耶律斜轸责问:“你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有何面目相见!”杨业叹息说:“主上期望我抗敌捍边,不料反为奸臣所迫,致使王师败绩,有何面目求活!”于是三日不食而死,首级被送往辽朝。

他的儿子延玉也死于陈家谷之战中,将士无一生还。杨业所说的“为奸臣所迫”,所指为谁是不言而喻的。他与部下全部壮烈战死的消息传来,北宋朝野无不为之愤叹。迫于舆论,太宗将王侁除名配金州,而潘美“降三官”,所降的只是检校太师等虚衔。实际上,潘美、王侁之所以有恃无恐地诬陷乃至迫害杨业,正是太宗“行不测之威福以固天位”的统治政策的必然产物。

然而,人民自有他们的好恶标准,杨业的威名和节操贏得了宋辽两国人民的崇敬。至迟在宋仁宗中期,辽朝在古北口为杨业建立了杨无敌庙。而关于杨家将的传说,仁宗时期也已经在民间流传开了。皇祐三年(1051年),欧阳修就说其“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二、杨家将的后人1.杨业后人详考杨业的儿子见诸史籍记载的有七人,戏曲小说中倒与此相符。

七人之中,除延玉战死,其他六人依次为延朗、延浦、延训、延壤、延贵和延彬。《宋史·杨延昭传》说得明明白白,“延昭本名延朗”,这是真宗时为避所谓圣祖赵玄朗的讳。但后来的戏曲小说却误作两人,还以为延昭排行第四,延朗排行第六。尽管《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和《东都事略》都说契丹忌惮延朗,“目为杨六郎”,但据学者考证,他却不是杨业的第六子。

因为在这些史书记载朝廷为杨业诸子加官时,都是延朗领头。按照当时赠官长幼有序的原则,又由于战死的延玉排行不清楚,不能排除延玉是长子的可能,则延朗不是杨业的长子就是次子。但为什么史书又称延朗为六郎呢?比较合情合理的说法认为,六郎是延朗在同一先祖的兄弟中的大排行,宋人以长称幼或平辈相称时,这一习俗颇为盛行,而契丹因屡为其败,便也以宋军盛传之称相呼,后人不察,遂以为他是杨业的第六子。

杨业诸子,就数延朗的事迹最为详细,《宋史》有他的传。杨业生前认为“此儿类我”,每次大仗都带在身边。雍熙北伐时,他担任先锋攻打朔州和应州,流矢中臂仍奋战不止。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他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驻兵遂城(今河北徐水西)。辽承天太后率大军南下猛攻,遂城危在旦夕。时当十月,北方已天寒地冻,他命令士兵汲水浇灌外侧城墙,一夜之间凝为冰城。

契丹兵见滑溜溜地无法攻城,只得退兵。延朗乘机出击,截获许多武器。澶渊之盟时,他向真宗建议,趁契丹去国千里、人马俱乏之际,部署驻军,扼其要路,不仅屯驻在澶渊的敌军可以歼灭,幽易数州也可袭取。被契丹骑兵吓破胆的真宗不同意这一建议,延朗就自己率兵“抵辽境,破古城”,斩获颇多。真宗听说,立即派人前往监视他的行动,不许他闯下乱子。

他终于英雄无用武之地,死在高阳关副都部署的任上,享年五十七岁。延朗的儿子杨文广,《宋史》也有传。小说戏曲里说文广是宗保之子,在延朗与文广之间加了一代,于史无据,史书里也没有宗保其人。文广曾任秦风路副都总管,筑筚篥城,长期抗击过西夏。熙宁七年(1074年),辽朝遣使与宋争代州地界,文广献上了攻取幽燕的计划,但不久就去世了。

在抗击契丹的问题上,他是继承祖、父遗志的。2.佘太君与穆桂英详考至于戏曲小说中所说杨业之妻是佘太君,文广之母是穆桂英,都于史无证。余太君最早见于元代杂剧,到清代方志和笔记里,才出现杨业娶折德扆之女,而佘太君是折太君音讹的说法。宋初武将中确有折德扆其人,但这些方志和笔记颇有倒果为因的作派,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宋代史籍和碑刻还不能验证这说法。

三、杨家将故事流传甚广的原因杨业父子的事迹虽然在仁宗以后已流传在里儿野竖之口,但通过文艺方式广为传播似在宋室南渡以后。对杨家将故事进行全面考证的余嘉锡推断:“今流俗之所传说,必起于南渡之后。时经丧败,民不聊生,恨金人之侵扰,痛国耻之不复,追惟靖康之祸,始于徽宗之约金攻辽,开门揖盗。因念当太宗之时,国家强盛,倘能重用杨无敌以取燕云,则女真蕞尔小夷,远隔塞外,何敢侵凌上国。

由是讴歌思慕,播在人口,而令公六郎父子之名,遂盛传于民间。”宋代市民文艺的兴起,也为杨家将传说的不胫而走提供了载体,在已知宋代话本中就有《杨令公》和《五郎为僧》等名目。宋元易代,又是中原国家输给了北方游牧国家,几乎是宋辽、宋金关系的翻版,于是杂剧扮演杨家将题材,也成为当时民族感情的一种寄托。不说已经亡佚的,现存元杂剧中,《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昊天塔孟良盗骨殖》和《八大王开诏救忠》都是演述杨家将故事的。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是怎样的?

“杨家将”满门忠烈,几代人前仆后继,精忠报国的英雄业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人均是北宋爱国名将,他们在抗辽等斗争中表现出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如同史诗般的精彩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一、杨家将简介(一)、杨家祖孙三代(1)、杨业,又名杨继业。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杨业的父亲名叫杨信,是五代时抗辽的著名将领。公元944~946年间,正是五代后晋和辽太宗执政时期,辽军曾一度冲入后晋的都城东京(河南开封),北方人民举起了抗辽的旗帜。杨信在火山(山西河曲)领导人民抗辽。现在山西河曲和保德一带地方,还有“杨家寨”的地名,相传是当年杨信活动的地方。由于杨信在抗辽斗争中表现了英勇坚木县还有杨家城的遗址。

强精神,刘知远建立后汉政权时,派他在麟州带领军队,保卫边防。现在陕西神木县还有杨家城的遗址。(赵文博《中国通史》以下简称《中国通史》)杨信任后汉的麟州刺史。杨业本是北汉名将,无论是交战宋军,还是迎击辽军他都表现出骁勇善战的气概,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又因冲锋陷阵,英勇无敌,号称“杨无敌”。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四月中旬,宋军数十万包围太原,宋太宗亲临太原城下督战。

刘继元在困守孤城、外无援兵、内部厌战的情况下,于五月初五出降,北宋统一战争至此结束。北汉降宋后,杨业亦归降宋朝。由于杨业之前在北汉三十余年的战斗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戍边经验,所以当他归为宋军旗下,得到宋太宗的赏识。“成为北宋王朝的一名将军。这时,他已经是五十岁左右的人了。宋太宗知道他熟悉北方边疆情况,派他做代州(山西代县)刺史,录属大将潘美部下。

”《中国通史》辽国也曾多次以荣华富贵诱降他,但都遭到了严词拒绝。因为杨业本身为汉人,这是一种民族情节。他宁可帮助宋朝一统江山,也不愿意被外族入侵。这也是他在宋太宗北伐时,誓死不投降的原因。“杨业在他父亲的熏陶下,具有慷慨好义的精神。根据历史记载,他有七个孩子。长子名叫延朗,后改名为延昭。延昭在北方坚守边疆达20多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

辽军很害怕他,称他为“杨六郎”,并不是他排行第六。其余六个儿子,除延玉阵亡外,还有延浦、延训、延瓖、延贵、延彬。”《中国通史》杨业归宋后,任代洲兼三交(今太原北)驻泊兵马都部署。屡败契丹兵。雍煕三年(986年),宋军分三路攻契丹,因东路军在涿州战败,杨业形成孤军深入,节度使潘美、监军王侁强令他攻取寰洲,行至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陷入重围,浴血奋战后重伤被俘,绝食而死。

时年约六十。儿子杨延玉也壮烈殉国。2)、杨延昭,本名延朗,杨业长子,称杨六郎。幼时戏为军阵,杨业以为“此儿类我”。延昭常从父从征。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曾在他父亲手下守备宁武关沿线。雍熙三年(986年)从杨业攻应、朔,为先锋,打得辽军溃不成军。“杨业死后,杨延昭仍然是宋朝守卫北方的一员名将。宋真宗曾经召见过他,说他不愧是名将的后代。

当时他担任莫州(河北任丘)刺史。他很能团结部下,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保持良好的军队纪律。”《中国通史》咸平二年(999年)冬,辽军南下,攻遂城(今河北徐水西),他在城上灌水为冰,至辽军因城坚滑不能上,遂退兵。其后屡败辽军于河北边境。官至高阳关副都部署。他号令严明,身先士卒,戍边二十余年。(3)、杨文广,杨延昭之子、杨业之孙。

将门虎子,没有辜负老辈人的厚望。他因祖父余荫庇佑,入朝为官,任侍卫亲军龙卫、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后升领防御使。宋神宗时跟随范仲淹在西北同西夏国作战,立下战功。历官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侯。后因其追随大将狄青平叛有功,授广西钤辖,后复令知邕州。他把收复失地的军事计划,连同作战的阵图送给宋朝政府。可惜一直到杨文广去世时,并没有听到朝廷的反响。

杨文广的一片爱国心,像大石沉入海底。《中国通史》杨氏一门要算杨文广绰有祖风啦!(二)、折太君佘太君与其它传说中的杨门女将不同,历史上确有其人。佘太君,杨业之妻。亦称杨令婆。佘太君生长在一个爱国名将的家庭,自幼受其父兄武略的影响,青少年时就研习兵法,颇通将略,把戍边御侵、保卫疆域、守护中原民众为己任,协助父兄练兵把关。

可以说折家名将辈出,担负起保卫西北边疆的重任。在共同抗辽、保家卫国的斗争中,杨、折两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最终杨业与佘太君结为夫妻。乾德二年,佘太君父亲折德扆病死后,她的兄弟折御勋、折御卿先后出任府州知州,官至节度使,而且都是当时的名将。折御卿,在子河汊之战中,以少胜多,大破辽军,“斩首五千级,获马千匹”,史书称“自是契丹知所畏”。

《中国通史》载:杨业的妻子折氏,也是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出自云州(山西大同)的大族。她的祖父折从阮,五代后唐时担任府州(陕西神木东北)的防务。她的父亲折德扆、兄弟折御勋、折御卿,在五代后周和北宋初年,先后镇守过府州,多次与契丹交战,保护北方的门户。今山西保得折富村还有杨业妻子折太君墓。在元曲和传统戏里面,都作“佘太君”,大概是由于“折”,“佘”读音相近的关系。

她善骑射,曾帮助丈夫屡建奇功 …“杨业牺牲后,他的妻子折太君向宋朝政府提出了控诉,在正义的呼声面前,宋太宗只得把潘美降级,把王侁和刘文裕革职,并给杨业六个儿子以官职。”《中国通史》佘太君不慕容华富贵,不畏帝王淫威,敢于和以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为代表的邪恶势力做斗争的可贵气节感人肺腑。二、杨家将的抗辽斗争契丹不断南侵,宋、辽之间曾先后发生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

(一)、高粱河救驾第一次: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消灭了北汉,准备乘胜收复幽云等十六州。“但是,由于宋军长期连续作战,兵将没有好好地修整,战斗力已经十分疲乏,而辽朝以强大的兵力援救幽州,终于在高粱河大败了宋军。”《中国通史》在宋太宗单骑陷入泥淖危险关头,杨业正押运粮草巧遇,及时将太宗救起,用驴车护送急撤。

杨业、杨延昭父子迎击追兵,连杀兀环奴、兀里奚两员大将。宋军倍受鼓舞,反攻辽军,辽军落荒而逃。宋太宗任杨业为重镇代州 刺史,以阻止辽军南下。"第二年(980年)的三月,辽兵10万又向雁门关(山西代县北)进攻,气势汹汹。宋朝杨业一军,在雁门关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通史》(二)、视死如归第二次:公元982年,年仅十二岁的耶律隆绪坐上辽朝皇帝的宝座。

宋太宗想利用辽政权大变动的时机,出兵收复十六州失地。《中国通史》雍熙三年(986年),战斗开始了。“北宋的反击战,得到了北方人民的支持和响应。杨业的部队出了雁门关,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收复了云州(山西大同)、应州(山西应县)、寰州(山西朔县东北马邑镇)、朔州(山西朔县)等四州。在攻打应州和朔州时,杨业儿子杨延昭当先锋,把强悍的辽兵打得惊慌溃败。

《中国通史》但是由于东路军大将曹彬的贪功冒进,粮草一时供应不及,在涿州西南40里的歧沟,被辽军打得大败,损失惨重,当部队夜渡拒马河时溺死无数兵士,部队退到易州后,在沙河附近又死亡过半。杨业知道辽军已经占了主动地位,只能分散他们的兵力,予以个别击破。杨业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卫云、朔、应州人民南撤的作战方案, 但没有被潘美及监军王侁、刘文裕等人所采纳。

之后杨业又与潘美约定,由潘美带领精壮步兵埋伏在朔州以南的陈家谷口,等待杨业把辽兵引到这边时,前后夹攻,痛歼敌人。在退到陈家谷口时,指望潘美的部队前来接应,誰知他们早已逃之夭夭。西路军杨业由于得不到主帅潘美的支援,在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东北)战伤被俘,绝食三日而死。《中国通史》(三)、澶渊之盟第三次:宋、辽的第三次大规模战争发生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朝萧太后和耶律隆绪带领20万人马南下。

“杨延昭部队在广信军(河北徐水东)拦截南下辽兵,并上书要求北宋朝廷团结军民,打击敌人,收复失地。他认为辽朝孤军深入澶州,抢去的财物都留在马上,军队虽多,而人马困乏,只要宋军合力反击,是完全可以大败敌人的。”《中国通史》但宋真宗缺乏这样的勇气。在北宋军民合力反击下,辽兵处处被动,处于不利地位。终于签订了“澶渊之盟”。

之后,宋朝于1005年(景德二年),派杨延昭防守保州(河北保定),后又调到高阳关(河北高阳东),这是宋朝的边防重镇。《中国通史》结束语:杨家将祖孙三代人精忠报国,舍生忘死,奔向抗击敌寇战场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尊重爱戴和敬仰,杨家将的拳拳爱国之心,为国捐躯,铮铮铁骨,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鼓舞着广大民众而经久不衰!。

杨家将有后代么?后代在哪里?

很多人所了解的杨家将都是从演绎当中而来,真实历史当中的杨家将并非如此。真实历史上的杨家将虽然演绎的版本很多,但是杨家将确实存在。第一代名叫杨继业,曾经先后投靠过后汉、后周,归顺北宋之后成抗辽大将。可惜被潘仁美陷害,惨死在阵前。生前留下七个儿子,最出名的是大儿子杨六郎杨延昭。之所以取名为六郎,是因为北宋把第六颗星认为是战星。

为了表彰他的抗辽战绩,给他的一种尊称,实际上是大儿子。其他六个儿子的记载不详细,杨家第三代代表人物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当时前方战事比较缓和,北宋已经与辽国签订停战协议。杨文广是因为祖父辈的庇护出名,实际上的战功并不多。从杨文广之后,杨家基本上就算是没落了。不过由于演绎的版本太多,杨家似乎又在演绎当中逐渐扩大。

比如说七郎八虎,以及杨家二十二位女将,这些人物都不存在。不过佘太君确实存在,他是杨继业的老婆。不过演义当中的百岁高龄挂帅,现实当中并没有。不过杨家的后人却很多,只给大家介绍几个找到的。江城杨家将后人吉林市的市民杨永玖从家中翻出了来了一本《杨氏族谱》,虽然只有简单的300多页,但是根据上面记载的内容看,如:溯查杨姓始祖原籍系贵州人,自康德年间携眷属移居永吉州……康德元年岁次甲戌夏四月”、“追远堂记”等字样。

似乎是杨家后人迁移过来,而且里面还记载了很多杨家后人立功的故事。比如在清朝的时候,就有5位杨家后人被清政府封为将军,超过30多人都在军中担任过职位。后来经过查找发现,他们这一脉来自于杨继业的28世孙,名字叫做杨荣。家中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个哥哥。当时父亲已经在山西的鹿蹄涧居住,是杨荣在后来迁到了贵州。后来又由于战乱,杨荣带着全家老小从贵州来到了吉林。

再后来他的孙子和侄孙生了8个孩子,然后形成了8个分支。他的八世孙是黑龙江副都督杨凤翔,曾经是非常出名的抗沙俄大将。后来根据吉林省文物管理部门考证,此地的杨家将后人确实是杨家将一脉。九世同村的杨家将后人在高淳淳溪镇往西10多公里的地方,有两个紧挨着的村子——杨家村与新杨村,两个村子当中的人基本上都是杨姓,共同供奉着同一个宗祠,乃是杨家将的后人。

两个村子当中辈分最高的是102世的杨广木,如今已经是90多岁的高龄。辈分最小的是还在上二年级的杨麟间,中间整整差了8倍,正好是九世同堂。虽然他们自称是杨继业的直系后人,但是并没有把杨继业当成第一祖辈,而是一直尊称第七十八世的杨千一为世祖。因为他们本来也并不居住在高淳淳溪县,而是在杨千一的时候搬迁过来。

整个村子还恪守着很多的传统,比如说不听不唱《双龙会》。孩子入学之前,每个人都必须先到祠堂前面跪着,聆听家族当中的长辈讲述杨家将的故事。湖南凤凰阿拉阳寨杨家将后裔一处位于湖南凤凰县的偏远小山寨,居住着200多户杨姓人家,他们自称是杨家将的后人。现年36岁的杨秀河,自称是杨家将的第37代传人,甚至还拿出了了一本扫描版的《杨氏族谱》。

族谱当中记载他们这一脉的来历,是由于当年苗民叛乱。杨六郎的第3子杨再思,奉命南下平乱。由于此地地势险要,杨再思就决定留在这里。后来朝代更替不断,他们也没从这里走出过。整个村子依山而建,除了没有西门之外,村子还有着上中下三个部分。整个村子家家户户的设计方式,似乎形成了一种迷宫的形式。可能是由于早年匪盗为患,特意打造的一种防范模式。

虽然是杨家将的后人,但是都是靠种地为生。整个村子几千口人,但是只出来了几个大学生。他们希望最好致富的途径,就是通过旅游来让村民的生活过得好起来。因此这些年来,整个村子都在积极申请旅游文化的相关事宜,只是一直未能成功。他们这一脉到底是否是杨家后人?仍然要留有疑问。不过他们的书家堂确实是一座古城,如今已经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他们是否是杨家将后人已经不重要了,保护好自己所在地的文化才更为关键。熟练杨家枪法的杨开华老人既然提到了杨家将,就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杨家枪。然而过去千年时间,杨家还有后人会使吗?让我们来看一下杨继业的第37代传人杨开华老人。当年为了躲避元朝大军,杨开华老人的祖辈带着家人来到了四川。由于四川本来就是一座天险,所以当时杨开华的祖辈就决定定居在这里,也就一直到了现在。

杨开华告诉记者,如今后辈当中会使用杨家枪的人已经不多了。大多数人都出去打工,家族里面只留下来了一些老人和妇女。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经还用过这套枪法救过人。他还告诉了记者,当时家族也留下过传统。每个到一定年龄的男子,都必须学会一点绝学,以此来缅怀祖辈的光辉岁月。可是随着太平盛世的不断变长,很多人就把吃饭的家伙都忘了。

因此杨开华心里也充满了担心,因为自己年龄都比较大了,但是孩子和孙子辈都没有人表现出对枪法的上心。他担心他们这一脉所学会的绝技,很有可能断送在他的手上。雁门关下的鹿蹄涧村杨家后人一直以杨家祠堂著名的鹿蹄涧村,虽然整个村子不过1000多口人,但是一半以上都是杨姓,而且都自称是杨家将后人。在村子的正中央,还有着一座建造辉煌的杨家祠堂。

这座祠堂始建于元,是当前中国存在最大的杨家祠堂。里面是供奉的太尉杨继业,祠堂也被称为杨忠武祠。祠堂前面有着一块非常大的鹿蹄石,背后还有着一段传说。杨家将的14代孙杨友,打猎的时候曾经打中一只梅花鹿,但是被他带着箭逃跑了。于是一路追了上去,便来到了如今鹿蹄涧村。他眼看着梅花鹿钻入地底不见,等到挖开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石头。

上面有着一只鹿,身上还带着一支箭,而且下面还有着一排鹿蹄印。于是他把这块石头搬走,带到了如今的杨忠武祠,整个村子也根据这块石头改名。村子每年都会举行祭祀,而且全村人聚集在一起,高唱杨家将的戏曲,可谓是好不热闹。而在此地的鹿蹄涧村,也被很多流散在祖国各地的杨家将后人,共同认为是最大的祖地之一。到底真的有这么多的杨家将后人吗?通过我之前的讲述,大家也可以看得出来。

很多自称是杨家将后人的宗族,他们的辈分动辄都是几百世。但是要知道杨家将距离现在也只不过是1000多年,几百世人意味着什么?虽然古代人一般都是早婚早育,但是大多数结婚也都是到了18岁左右,生了孩子就得20多了。但是总不见得每一个人头胎都是男孩子吧,再加上古代由于医疗条件问题,就算真的是男孩子,也不一定可以留得下来。

所以综合下来,预估差不多30多年可以有一代人。而且越是靠近杨家将故事发生的时候,这个间隔的时间越长。比如说我家族的族谱,最远的记载是600多年,到现在还不过20世不到。再拿孔子的后代说事情,由于孔子被尊为儒家之首。所以基本上每朝每代,都会册封孔子的后人,他们这一脉的族谱基本上从来没有断掉过。距今2500多年的孔子,他们家族现在也只不过是80多世。

北宋灭亡的时候,威震八方的杨家将去哪里了?

杨家将在北宋时期确实是威震八方,杨家虎将个个神勇无比,敌人听了杨家将的名字闻风丧胆。杨家将以杨业,杨延昭,张文广三代最为著名。在杨文广过世后,杨家将逐渐衰败,他们已不居住在天波杨府,有的迁移到山西,有的在河南。在金兵攻打北宋时,北宋当时有160万大军,金兵只有6万,以160万大军对6万敌军,金兵竟然以少胜多,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确是事实。

也许当时的160万大军是一个虚拟的数字,甚至有可能是官员虚报的,来获取更多的饷银。或者是160万大军中滥竽充数的不在少数,他们拿着国家的钱不干实事,这样的军队怎能取胜?再加上皇帝昏庸无道,听信了郭京的谗言,即用7777人布阵,可以退敌。这样一个江湖骗子的话,他也能听信,最后导致一败涂地,作为一国的皇上却被金兵有掠去,北宋毁在自己的手里,真是可悲可叹!金人敬佩天波杨府的忠烈,在开封被沦陷后,天波杨府没有被金人毁掉,竟然毫发无损地保留下来,但此时已成为一个空架子,此时的杨家后人,已经流落到民间。

当年杨家将被困的二郎山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有哪些历史故事?

传说,杨业兵入两郎山,听闻山名大惊:“羊(杨)入狼口,岂能生还!何况两只狼!”之后撞碑而殁!演义云:金沙滩一战,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替了八王赵德芳,三郎马踩如泥,四郎八郎流落番邦,五郎出家五台山,七郎被潘贼乱箭射死高杆上,射了一百单三箭,七十二箭透心穿,老令公杨继业碰死在李陵碑前。现在只剩下六郎稳坐中军帐。

评书演义中,金沙滩一战,杨家将七郎八虎死伤殆尽。杨大郎假扮成宋太宗,双龙会上,用袖箭射死辽天庆王。之后经过一场恶战,四郎、八郎被俘,大郎、二郎、三郎战死,其中三郎在荒荒草滩被乱马踏成肉泥。五郎出家,最惨的是杨七郎,被潘仁美射了一百单三箭,七十二箭透心穿。最后只剩下了杨六郎。那么,两郎山、金沙滩究竟还有何神奇故事,历史真相如何?如今又在哪里呢?战役历史背景。

北宋成立后,朝廷上下对当初后晋高祖石敬瑭,甘当儿皇帝,割让了燕云十六州的行为,切齿痛恨,发誓要夺回故土。宋太祖赵匡胤采取的办法是:积蓄金钱,从辽国手中赎回。可惜没有等到他钱攒够,更没来得及和辽国谈如何赎买,他就驾崩了。宋太宗赵光义采取的办法,则比较简单粗暴:采取武力夺回。后来,辽国的一代贤主辽景宗耶律贤驾崩,辽景宗的皇后:萧燕燕执政,被群臣上尊号为“承天皇太后”,也就是评书演义中的“萧太后”(其实辽国历史上有好几个萧太后,此处不展开讲)。

女子当政,在中原王朝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认为有机可乘。赵光义又听说:萧燕燕和韩德让(也就是评书演义中的韩昌韩延寿)关系暧昧。赵光义大喜,他想当然地认为辽国处于内乱,这是天赐良机,是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将会碰到极厉害的对手。萧燕燕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强人。公元986年,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

赵光义发动雍熙北伐,东路军由曹彬率领,攻击今河北、天津、北京一带,西路军监军为王侁,由潘美任都部署,杨业任副都部署,进攻山西一带。杨业、潘美一路军队开始比较顺利,连拔云、应、寰、朔四州。但曹彬所统东路军在歧沟关大败,辽军遂集中兵力大举进攻西路军。西路军于是面临困难的局面,只好准备退兵,并将四州民众南迁。

在这种非常不利的局面下,杨业被迫冒险出击,两狼山陈家谷之战爆发。按照杨业和监军王侁、主将潘美事先的约定,杨业率领军队与辽国力战,引诱辽军进入两郎山陈家谷战场。潘美等人在此布下伏兵,等到辽军来到时,预先在此等候宋军突然出击,杨业返身杀回,宋军两股军队夹击,辽军必然大败。但杨业出击后,监军王侁以为辽军溃败,生怕自己没有功劳,所以提前命令部队出发,之后听说杨业兵败,又提前撤退。

最后导致杨业陷入重围被俘虏。后绝食而亡。“两狼山”今在何处?关于杨业被俘之处究竟在哪里,目前有多种说法。我认为“两狼山”位于今山西省朔州市境内的说法比较可信。但朔州市又有两处,都声称:两狼山在自己辖区内。其中一处是朔城区张蔡庄乡下辖的狼儿村,另一处是朔州市怀仁市西南的大峪口村。《辽史》记载:杨业被俘于狼牙村。

狼儿村位于朔州西南方向二十五公里处,隶属朔城区张蔡庄乡。那么,在此附近是否可以寻访到陈家谷呢?恰好,在狼儿村附近不远,就有一处陈家窑,但这里并没有山谷,不符合“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相援”,在这里埋伏大军,等待辽国人进入包围圈的客观条件。但在狼儿村南面的恢河源头山谷中,地形收窄,当地也有王侁的观战台,具备打伏击战的条件。

此外,距狼儿村30余公里,也有一处陈家沟,峡谷南北走向,长达十里有余,东西两崖奇峰怪石,陡峭如壁。地形也比较险要。此处阴气逼人,山沟幽深,有许多废弃的土窑洞。据当地人描述,这里就是杨家将演义中的陈家谷口。以前这里居住过的人家,经常死牲口。当地人纷纷外迁,不敢在此居住。因此,狼儿村的地理环境,具备在山谷口埋伏的条件。

当年,估计是杨业自雁门关出广武,遭遇辽军后,与之交战,由于兵力悬殊,杨业边打边跑,把辽军引诱到狼儿村的陈家谷口。当杨业所部,经过拼死搏杀,付出重大的伤亡代价,终于奔跑到这里,终于松了一口气,以为会得到救援。但想不到的是,盼望中的伏兵并没有杀出,因此杨继业到达此处后,发现援兵不在,其心情是异常崩溃的。“拊膺大恸”,只好“率麾下力战”,最终兵败被俘。

第二种说法:两狼山位于山西怀仁的金沙滩,在山西怀仁城南30公里处的黄花梁脚下,正式的名字是大峪山,位于怀仁市西南大峪口村西“翠峰对峙”,形成两山夹一沟的奇观。据《怀仁县新志·山川篇》:“大峪山在县西南四十里、高五里、盘曲二十余里,与左云四(峙)峰山接连。翠峰对峙,林木森郁,上有雕窝寺,险处有雕巢遗迹,故又名‘雕峪’”。

此处也具备伏兵的条件。据当地县志记载,1938年2月17日,日伪军近30人到大峪口征粮,被我军伏击消灭。解放战争中,也在此处伏击,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人。当地豆今仍保留了烽燧等古代军事设施。杨业之死,究其实质,是宋朝将领内部协作机制出了问题。而《杨家将演义》里,这些罪过都由“老贼潘仁美”一人承担了。演义中,开封府尹寇准装神弄鬼审问潘仁美,骗得了潘仁美的口供。

相比北宋的“杨家将”赫赫有名,“种家将”少有人知是为什么?

种家将纵横沙场的时候正值北宋衰落并最终灭亡那个时期,而杨家将叱咤风云时正是北宋相对较强的时期,这应该是种家将不如杨家将名气响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种家将抗敌御侮,救民救国的悲壮故事并不逊色于杨家将,堪称阖家报国,满门忠烈。种家将的第一代是种士衡,他是范仲淹镇守西北时的两个得力干将之一,另一个是大名鼎鼎的狄青。

种士衡边塞抗击西夏人数十年,曾以离间计除掉西夏两员大将野利兄弟最为精彩和杨家将创始人一样,种士衡也是祖籍山西,这两个了不起的尚武家族都是山西人的骄傲。种士衡有八个儿子,其中长子种诂、二子种诊、五子种谔战功最为卓著,号称“三种”,八子种谊虽然年轻,实力也不容小觑,延安百姓赞美他说:“得谊,胜精兵二十万!”《水浒传》中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给读者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老种经略相公可以指种谔,也可以指他的侄子种师道。

种师道、种师中和种谔的儿子种朴并称“小三种”。种师道是种士衡七子种记的儿子,他和弟弟种师中被人们尊称为老种经略相公、小种经略相公。“小三种”活跃在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北宋末年,金人入侵,种师道率兵勤王,是北宋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的主要军事主帅,也是北宋最后一个能官至二品(同知枢密院)的武将。在金兵二次南侵中,种朴和种师中先后悲壮地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种师道则在忧怀国事中含恨而逝。

北宋灭亡之后,为何不见杨家将的身影?杨家将、杨门女将去哪了?

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妇孺皆知,也很激动人心,但很遗憾,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大多数都是演义中杜撰的。真实的杨家将只有三代,而且并没有杨门女将,这跟演义中的区别是很大的。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也确实是满门忠烈,而且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例,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杨家将一共有三代,第一代杨业,第二代代表人物为杨延昭和杨延玉,第三代则主要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

那么杨家将有着怎样的故事,为什么北宋灭亡的时候看不到杨家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事。第一代:杨业。杨业原名杨重贵,是麟州新秦县(山西神木县)人,他的父亲杨信是当地的豪强,以武力称霸一方。杨业从小就很风流潇洒,有大侠风范,骑射功夫十分了得,而且很憧憬未来成为一名领兵打仗的将军。后晋建立之后,刘崇到麟州担任刺史,主动与杨信交好,得到了杨信的信任,杨信便将自己的儿子杨业送到刘崇身边效力。

老实讲,杨业的运气确实不错,因为刘崇可不是个简单人,他是后晋的权臣,并且在951年的时候建立后汉并称帝,杨业也因此近水楼台先得月。杨业在跟随刘崇南征北战的过程中骁勇善战,立功无数,所以刘崇对十分欣赏他,称帝后便封他为保卫指挥使,并赐给他一个名字,刘继业。不过北汉地瘠民贫,政权十分弱小,无力与赵匡胤效力的后周对抗,所以刘崇便向辽国称臣以获取保护。

也正是在辽国的帮助下,后汉才没有被后周消灭,并且还夺取了后周不少地盘。在与后周交战的过程中,杨业的表现一如既往的好,他不但身先士卒,而且有勇有谋,还少打败仗,他因此被后汉国人称之为“杨无敌”,这就是杨业无敌将军美名的由来。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夺后周江山。经过数年发展,宋朝逐渐平定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和南唐等国,逐渐统一全国。

宋太祖也曾亲征北汉,但在辽国的帮助之下,北汉抵御住了宋军的进攻。979年赵匡胤死后,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为帝。赵光义也是个有雄心壮志之人,他把收复幽云十六州作为自己人生最大的理想。不过要想收复失地,就必须先消灭北汉,所以赵光义刚一继位,就马上开始对北汉用兵。当时北汉皇帝是刘继元,他是刘崇的外孙,本姓何,因为舅舅刘承钧无子,刘继元便当了他的养子。

刘承钧被人杀死之后,刘继元便继位为帝。刘继元十分忌惮杨业,早在宋太祖亲征北汉的时候,他就找借口解除了杨业的兵权。不过杨业对国家忠心耿耿,他并没有嫉恨刘继元,而是在太原危急的时候,带着十几个人前去救援。赵光义吸取了哥哥赵匡胤的失败教训,对北汉发起快速猛攻,不等辽国军队到来,北汉军队就被击溃,刘继元也向宋军投降。

不过杨业并没有投降,而是据守城池,坚持与宋军作战。赵光义爱惜杨业的才干,于是让刘继元写信劝降杨业,杨业在坚持了数月之后,这才望北而拜,痛哭流涕一番之后出城向宋军投降。杨业投降之后,宋太宗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并让其恢复原来的杨姓,还为他改名为杨业,这就是他名字的由来。宋军回朝之后,杨业又被赵光义任命为郑州防御使,但后来宋太宗考虑到杨业对边境战事比较熟悉,于是改任他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这个职务也不简单,担负着防守雁门关的重任。赵光义虽然很重用杨业,但似乎对他并不算太放心,因为就在杨业上任之前,赵光义特意将一个锦囊交给他,似乎是在敲打他;但赵光义后来又赏赐杨业大量财宝,似乎又是在拉拢杨业。实际上,赵光义还是不了解杨业是何等忠义之人,他之所以投降宋朝,不但是因为他的弟弟是后周旧臣,后来又在宋朝为官,更在于北汉皇帝命令他投降。

杨业既然决定效忠宋朝,那么他绝对是以死报国的,后来也确实如此。杨业刚来到雁门关一年不到,辽国大军就开始进攻了。980年10月,辽景宗出兵十万御驾亲征雁门关。那时候杨业的顶头上司是北宋名将、时任三交都部署潘美。辽国进攻雁门关的时候,潘美刚好从三交口巡视到代州,于是同杨业一道抵御辽国进攻。杨业与潘美的这一次合作是完美的,两人在了解战场局势后作出决策,潘美负责在正面防守辽军,而杨业则带着数千骑兵绕到辽军背后偷袭。

在二人的前后夹击之下,辽军被打得溃败,死伤无数,辽景宗只带着少量士兵逃走,这就是著名的雁门关之战。因为雁门关之战的胜利,潘美被封为代国公,而杨业则被任命为云州观察使,依然兼任在郑州和代州的职务。此战过后,杨业在辽国名声大噪,辽军一看到杨业的军旗,要么扔掉旗子逃跑,要么就只能在原地等死。雍熙三年,也就是雁门关之战后第六年,赵光义决定出兵收复幽云十六州,他分出三路大军进攻辽国,一路以曹彬为主将,一路以田重进为主将,一路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

潘三路大军原本都很顺利,收复了涿州,朔州,应州和云州。但辽国萧太后在得知宋军进攻辽国之后,亲率十多万大军与宋军作战,很快就收复了应州。随着辽国主力到达战场,再加上曹彬所部在岐沟关之战中失败,战场形势开始发生急剧改变,宋朝各路大军开始后撤,潘美和杨业则率军返回代州。不久之后,朝廷又下令,要潘美和杨业回去把各州百姓都带回来。

原本恩潘美和杨业已经安全回到代州,但在得到朝廷命令之后,又不得不返回去接百姓,这是很危险的。为了达到目的,杨业提出一个建议,自己率军在应州吸引辽军主力进攻,潘美等人则带着百姓返回,并在途中埋伏在陈家谷口,等杨业转战到那里,再合力将追赶的辽军一举歼灭,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了。按照计划,潘美便在陈家谷口排兵布阵,而杨业则去了应州。

辽军将领耶律斜轸在听闻杨业出战之后,决定设计将其俘获,于是派遣萧挞凛佯装与杨业交战,然后将其引导实现设下的埋伏里。杨业被包围之后,英勇杀敌,终于撤退到狼牙村。不久之后辽军又至,杨业领军与之交战好几个小时。监军王侁原本就对降将杨业没有好感,他在得知杨业逐渐处于优势的时候,不顾潘美的反对,带兵离开谷口王狼牙村靠近,企图争夺功劳。

但不久之后,王侁有探知杨业开始败退,于是也不断后撤,到陈家谷口也没有停留,一路返回代州。而留在陈家谷口的潘美见王侁撤退,以为杨业真的败了,于是也跟着王侁一起返回代州。杨业奋力与辽军作战,终于在傍晚时分来到陈家谷口,他原本有大队人马等着他,但最后却发现谷口空无一人。此时杨业的处境十分危险,他在作战的过程中手伤十几处,手下也只剩下寥寥数人。

但杨业依然奋力作战,亲手杀死了数百名辽军。不久之后,杨业伺机骑着马钻进了一个树林里,但不幸被辽将耶律奚低发现,他一箭射死了杨业的战马,杨业从马上路落了下来,最后被赶上去的辽军俘虏。而大约就在杨业被俘的同时,他的二儿子杨延玉也战死。杨业被俘之后,面对辽军的威逼利诱,他坚决不投降,于是绝食三天而死。而杨业在死前还耿耿于怀的是,自己对大宋忠心耿耿,最后却被奸臣(潘美和王侁)害死,军队也因此打了败仗。

杨业死后,他的头颅被耶律斜轸拿回去邀功。但不论是宋朝还是辽国,都对杨业以死报国的精神十分赏识,宋太宗为之落泪,而辽国百姓更是建造了杨无敌庙纪念他,这也许就是杨业作为英雄的感染力吧。至于说丢下杨业撤退的潘美和王侁,一个被降职三级,一个被免职流放。第二代:杨延昭和杨延玉。杨业有七个儿子,杨延昭是老大,杨延玉是老二,他们都成为了武将。

而杨业的其他儿子都比较平常,都在朝中担任散官,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杨延玉在历史上的记载比较少,只知道他很早就跟随杨业四处征战,在陈家谷口的战斗中与部将王贵一同战死。按照杨业家族排行,杨业的长子杨延昭在族中排行老六,因此也被叫做杨六郎。在杨业的众多儿子之中,杨延昭也是名气最大的一个,甚至连辽军也十分惧怕他,还把他说成是天上作为大将之象的北斗第六星,所以比较巧合地也喊他为杨六郎。

杨延昭出生于958年,从小习武,被杨业认为是最像他的一个儿子。雍熙北伐中,杨延昭曾作为杨业的先锋与辽军作战,在战斗中虽然左臂受伤,但依然奋勇杀敌,取得了很大的战功。后来杨业返回应州的时候,跟着去的是杨延玉,所以杨延昭得以躲过一劫。杨业死后,杨廷昭被赵光义委以重任,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知定远军,任崇仪使。

999年,萧太后再次举兵进攻宋朝,当时杨延昭身在遂城,正是辽军进攻的目标。不过遂城城池很小,而且防备不足,所以说宋朝军民都很害怕。就在守将一筹莫展的时候,杨延昭挺身而出,他将城中所有壮丁全部叫到城楼上防守,然后利用天气寒冷的便利,将水全部泼在城墙上,等水结成冰之后,就变得坚固而光滑,辽军无法攻城,因此退去。

辽军退走之后,杨延昭去找驻守在河北的大名的宋真宗,请求出战。不过宋真宗考虑到各种原因而没有答应杨延昭,但对他嘉奖了一番,称赞他有其父杨业的风骨。1000年,辽军自此攻打宋朝,杨延昭率兵在河北羊山与辽军作战,他智勇双全,利用伏兵打了辽军一个措手不及,杀得辽军大败,还俘虏了辽军许多将领。宋真宗在得知杨延昭大胜之后十分欣慰,他说朝中有很多人因为嫉妒杨家功劳而说杨家的坏话,但他知道杨家人都忠心耿耿,所以一直很庇护。

1002年,辽军再次进攻宋朝,杨延昭率军救援,但被辽军偷袭,最后大败而归。有人借机弹劾杨延昭,但宋真宗不理睬,依然让杨延昭领军出战,最后大胜而归。杨延昭晚年一直在边境与辽军作战,战绩卓著,多次被宋真宗嘉奖。1014年,杨延昭去世,享年五十七岁。第三代:杨文广。杨文广算是个悲情人物,因为他誓给祖父杨业报仇,但他却终生都没有机会与辽军作战。

杨文广出生于999年,是杨延昭的三儿子。杨文广四岁的时候,辽国进攻宋朝,在宋真宗和寇准的主持下,宋朝和辽国达成澶渊之盟,双方就此进入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杨文广长大之后,靠父荫入朝为官,但那那时候宋朝无大的战事,所以杨文广一直都没有用武之地,只是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参加过平定陕西的农民起义,因功被封为殿直。

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被罢相,出任陕西知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结识了当时在陕西任职的杨文广。范仲淹在与杨文广交谈之后,觉得他军事才干不错,于是将他招到自己麾下。1052年,当时还是德顺军知军的杨文广调任广西,在名将狄青手下任职,但并没有太多机会参加战斗。1064年,朝廷开始评议各地将领,宋英宗评价杨文广“名将后,且有功”,不久之后杨文广升任兴州(今陕西略阳)防御使、秦凤路副都总管。

1068年,在韩琦的号召下,杨文广在陕西铸造城堡防范西夏人进攻,期间曾与率兵与西夏人爆发小规模战争,杨文广利用自己的智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战果,让党项人不敢在轻易犯境。1074年3月,在沉寂了三十年之后,辽国再次要挟宋朝。杨文广主战,还向朝廷献上了夺取幽燕地区的战略图,但那时候朝廷主和,杨文广因此无法出战,宋朝最后以增加岁币的方式,结束了与辽国的冲突。

1074年11月,杨文广升任同州防御使,但不久之后就因病去世,享年75岁。那么,北宋灭亡的时候,杨家将还在吗?在历史上,杨家后人确实繁衍得比较旺盛,杨业本人有七个儿子,他的儿子们也都生育了不少子孙。到北宋灭亡的时候,杨家后人确实不少,但已经很少有人在朝中做官或者在军中效力了。历史上杨家将也就前三代,自杨文广之后,杨家再也没有出什么大人物了,到北宋灭亡的时候,基本上都已经成普通老百姓了。


文章TAG:杨家将新传哪里下  《杨家将新传》简单攻略  杨家将  家将  新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