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以来,民间出现了一种以“三合土”整个浇筑墓穴的方法,使墓穴被一层又一层的石灰糯米浆、三合土等紧密包裹,增强了墓葬的密封和防盗性能,这种方法在普通官僚士大夫阶层尤其流行。 盗墓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凿穿好几层发现仍距离墓室遥遥无期,再也无力坚持下去,只好悻悻而去。而考古工作者对这类墓进行发掘时,普通的钢钎打秃了好多根,还是无法进入墓穴,最后是动用了钻井机械才发掘成功。

这种机关没有杀伤力,只起到保护墓葬作用。二,弩弓。盗墓影视剧中总会有弩箭机关杀掉一批炮灰盗墓者。而弩出现于春秋时期,能控制射击的弩机已是比较灵巧的机械装置。在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传诣七十余万人,穿三皋,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听起来似乎很先进厉害,但是实际上由于墓葬的防盗弩机是木质、骨质或者铁质,经过长时间的氧化作用,就会因腐朽而失去作用。

三,连环翻板。鉴于弩弓法有它的局限性,历代的工匠们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连环翻板等机关。这种方法就是在墓道中挖掘深约3米以上的陷坑,而在坑中放置刀剑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小型相同重量的物体,整个机关呈天平秤状,板上有掩盖物。若盗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随之下陷,人必掉到坑内的刀锥之上,受万剑穿心之苦。

这种方法的确有可能还会对今世的盗墓贼有一些杀伤力,但是现代考古可不是像盗墓一般,都是慢慢的将墓葬一层一层的剥开,这种机关在考古人员面前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四,流沙墓。流沙墓可以称得上最为盗墓贼头疼的墓冢类型之一了,主要是利用沙子的流动性,通过对挖掘的陵墓进行流沙封存,只要墓室被打开,沙子马上涌入,让人无处可逃。

这种防御方法就是以柔克刚,同时在考古发掘工作中,流沙墓也是考古工作者最头疼的一种墓葬。但是只要不贸然进入,仍然不会对考古人员造成威胁。毕竟岁月变迁,流沙板结,造成的伤害可能性很小。 上述如此多种类的防盗机关,对考古工作者来说,这些机关根本就伤不到人,而史籍中,也只有《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内藏有弩箭,而其他帝王陵墓的史料,几乎都没有出现机关等陷阱的记载。

但是这并不代表发掘现场就没有危险。考古最害怕的是塌方,因为很多工地都在地下深处。此外就是文物的安全,要时刻防止发掘过程中有二次破坏,因此现在考古工地的安全是重中之重。可能很多人听起来无趣,但是,在现代的考古发掘工作过程中,的的确确罕有发生过因古人留下的机关而致死致伤的情况,除非你相信古埃及法老神秘诅咒致命细菌这一套。

八名“摸金校尉”盗掘古墓被判刑。为什么盗墓贼叫“摸金校尉”?这个称呼怎么来的?

“摸金校尉”一词最早是由曹操设立的,最早语出陈琳写就的《为袁绍讨檄豫州》:“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有人可能无法理解,曹操为什么会干这样的勾当,其实,军队盗墓,在东汉末年特别普遍。比如,我们知道,关中军阀董卓在汉灵帝死后,曾经带军队进入京师,随意废立皇帝,俨然以太师自居。他不但把宫廷里面的宝物据为己有,还在离开首都洛阳的时候,盗取皇帝和贵族的陵墓,攫取宝物。

后来袁绍发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其中一个罪名就是“发掘陵墓,虐疾鬼神”。东汉时期,整个汉朝皇帝的墓,除了汉文帝霸陵的墓没有被盗掘,其它的墓,就连汉武帝的原陵都被盗掘。汉文帝的陵墓为什么没被盗掘?就是因为汉文帝的饿陵墓是薄葬,里面没有什么宝物。所以,后来曹操、曹丕看到这种情况,都坚持薄葬,不要大动干戈。

曹操在临死前曾经发布命令,说天下尚未安定,坚持要求薄葬,不封不树。所谓不封不树,就是不封土,不再陵墓上面种树,因为如果种树的话,就很容易被别人发现,然后墓葬被盗。曹丕曹操的这一行为赢得了后人的赞赏,他的儿子曹丕,当了皇帝之后,也坚决支持薄葬,他说,历史上那么多人的陵墓就因为厚葬被别人盗取,然后尸骨就被焚烧,实在是太令人心痛了。

所以,我要薄葬。曹丕还说,要把我的这个命令放到宗庙里面,为后世的子孙借鉴。曹操为什么要设立摸金校尉,主张盗墓呢?其实,是为了军费。曹操这个人与董卓不同,他是比较爱护老百姓的,有一次自己的马受惊,践踏了老百姓的农田,还主动割须来惩罚自己。虽然里面有作秀的成分,但是曹操的确是勤政爱民。所以他也就只好通过盗墓来获取军需物资了。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塔防  PVP  暗影  三国志  国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