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中,古罗马战船上的乌鸦吊桥,可勾住敌船,方便两船接舷对战。但到1588年英西海战时,火炮已普遍装配了战船,在海战中,肢体接触范围内的接舷战,注定要被视距范围内的大炮巨舰对轰战所取代。等到三百多年后的美日中途岛海战,这一战术又被视距范围以外的航母舰载机对攻战所取代,此是后话不表。依据落后的接舷战逻辑来组队,难怪无敌舰队体量虽大,却在海战中处处被动。

西班牙船只大部分是作战船和运输船两用,士兵数超过专业水手,士兵中步兵又占了大多数,这都是为接舷肉搏和登陆作战准备的。反观英舰,在总吨位和人数都处在较大劣势的情况下,专业水手的数量反而超过了西班牙,火炮数量大约是西班牙的4/5,差距并不明显,论到远射程的卡巴林炮,数量几乎是西军的3倍。这才是新一代海战战术的体现。

再加上英式盖伦船修长轻捷,速度快、操控性好,可作逆风航行,机动性远超笨重的西班牙大帆船。这就是英方一路坚持打“麻雀战”、“游击战”的资本。而西班牙既追不上,又打不着,不抱着头向前猛跑,又待如何呢?即便如此,直到火烧加来,英军仍不能说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因为无敌舰队登陆本岛的威胁仍未消除,伦敦周边的民兵还枕戈待旦,准备迎战西班牙陆军。

然而陆军却迟迟不到。这就要说到第三点,西班牙战役组织调度不力。西班牙人的意图,并非与英国人耗海战,而是最终攻取不列颠。因此,“无敌舰队”的A计划是横穿英吉利海峡,去法国的敦刻尔克与陆军会和,装载士兵后再寻机登陆,征服英国本土。如此一来,就出现了这样有意思的情景,强大的“无敌舰队”队列整齐只管向前,反倒是实力处于劣势的英国人像海盗一般神出鬼没,多次主动出击,大搞“麻雀战”,力图给西班牙以消耗。

对马海战中的俄国舰队,在全世界海军中,实力怎么样

对马海战是日俄战争的一部分,交战的双方是日俄两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通过几组数据,将日俄战争爆发前两支舰队的实力做个比较。俄舰舰艇数量为63艘,总吨位为190千吨,日舰数量为80艘,总吨位为260千吨。从火炮情况来比较,日舰火炮210门,俄舰125门;日舰每分钟炮弹发射数量为360发,俄舰为139发。

建造俄舰的外国生产厂家繁多,建造的舰艇五花八门。仅就7艘舰队装甲舰而言,就分属4种不同的舰型,7艘轻巡洋舰中,只有2艘是同型舰。另外,俄舰的舰艇装甲面积比同类型日舰几乎少一半。战术技术性能的不同,使得俄舰在作战条件下难以统一行动。俄舰的火力比日舰弱,炮弹装药少,炸药的质量比日舰差,并且比日舰炮弹轻20%,穿透力不及日舰。

俄舰的大炮仰角不能超过17度,火炮的最大射程被缩短,俄舰上的大炮还没有远距离射击用的瞄准具。俄舰的航速也普遍低于日舰。对马海战俄国太平洋分舰队覆灭,客观上是日军在兵力上占优势,内因是俄舰装备落后,士兵训练差,指挥无能。此战俄舰阵亡5045人,损失军舰25艘,其中装甲舰6艘,岸防装甲舰3艘,装甲巡洋舰1艘,巡洋舰8艘,辅助巡洋舰1艘,驱逐舰6艘。

《三体》中的三体第一舰队有一艘一直加速的飞船,它是来做什么的?

这艘飞船能干什么,自然是来接云天明大脑的,这是程心的猜测。很多读者之所以疑惑,只不过理不清其中的空间关系而已。第一个问题:这艘飞船有没有其他的可能目的?首先可以排除这种可能性,在危机纪元,也就是这艘三体星际战舰开始疯狂加速的时间,三体人面临地球最大威胁或者说唯一威胁,就是罗辑已经参透黑暗森林法则,可能利用太阳作为放大天线对三体世界进行广播,这是他们必须尽快赶到地球的唯一原因。

但这个难题不可能通过一艘战舰来解决,毕竟第一舰队所有战舰的最高速度只有光速的10%,即便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加速,也不可能在短时间来到地球。因此当时三体人做了两手准备,首先是利用ETO残余势力对罗辑进行暗杀,虽然最终迫使罗辑进入了冬眠但并没有杀死罗辑,三体人面临的威胁依然存在。所以,三体人在此基础上又发射了10枚水滴。

可以说随着水滴的发射,三体第一舰队的所有战舰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再去冒险加速。毕竟对于地球落后的科技,一枚水滴已经足够了,事实也证明如此。很多人可能忽视了第一舰队加速的危险。为了早日来到地球,这支悲壮的舰队在约1988年出发的时候只携带了一次加减速的燃料,可以说是在三体元首的强令下进行了一次破釜沉舟式的星际远航。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舰队  第一  舰船  重建  海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