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时期,隋炀帝曾修建京杭大运河,各地的粮食可以通过水路运到洛阳,这就是洛阳作为都城的底气。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治和武则天并不是去洛阳游玩的,而是有着背后的经济意义。唐朝开国的前一百多年,有五十多年皇帝是在洛阳办公,原因就在这里。从这一点来说,武则天最后将武周朝定都在洛阳,也并非不好理解,实在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关中缺粮只是武则天迁都的表现,真正的内核原因,实则是天下形势的变化。长安建都历史长达1200年,而洛阳建都1500年,都是历史悠久的都城,但是中国进入大一统王朝的前半段,关中的地位更突显,战国时期的秦国,楚汉之争的刘邦,都是以关中为根据地夺取天下的。按照当时的地缘情况来看,以“关中 巴蜀”可以完全压制中原,不是说关中地区的体量完爆中原,而是爆发战争的时候关中往往自成一体,中原地区却很难统一,大多数是一盘散沙,难以对关中地区形成钳制,比如战国七雄混战,关东六国加一起绝对吊打秦国,但是只有少数次数能够打过函谷关,而过了函谷关后,六国就不愿向前了,打起自己的小算盘。

但是关中作为压制中原的地理优势,在经历魏晋南北朝后,发生了改变,关中之外,除了中原地区,还有其他区域都得到了开发,一方面是东吴和东晋在江南的开发,另一方面是游牧民族南下,北方也得到开发。这样的情况下,关中就镇不住整个中国,而洛阳却成了香饽饽,比如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要将都城从大同迁到洛阳,后来隋朝也是定都在洛阳。

在古代历史上,为何开国皇帝都会选择定都在北方?

这个问题有失偏颇。并不是所有朝代开国皇帝都会选择在北方定都。比如明朝开国皇帝就定都南京。南北朝时候南朝皇帝也是定都南京。所以南京才有六朝古都之称。南宋的实际上的都城一直是临安。所以并不是所有开国皇帝都会选择在北方定都。但是,基本上所有大一统王朝,或者一些偏安东南的政权,心目中的都城都在北方。比如朱元璋就一直想把都城迁到北方。

这种愿望最终被他的儿子朱棣实现了。南宋的临安被称为行在,南宋皇帝心目中的都城一直是开封。东晋皇帝和南朝很多皇帝也进行过北伐。他们并不是不想定都在北方,而是实力不允许。而朱元璋是因为时间不允许。给朱元璋一定的时间,他也会迁都北方的。所以问题可以改为:在古代历史上,为何开国皇帝心目中的都城都是北方?这样比较恰切。

而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多个原因:1、北方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是炎黄子孙。我们的祖辈,很多都是黄河流域那边来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北方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只有南北统一,我们民族才能完整。2、北方地形相对来说比南方具有优势。

优势在于,北方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能够迅速形成强大的军事帝国。而南方山林水网密布,在古代来说相对交通不便。容易出现割据势力。以统一的军事帝国对抗割据政权,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由于地形平坦,北方相对发展较早,早期的帝国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经济中心才移到南方。但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是北方。

3、更为重要的,在我国古代,对我们威胁最大的一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定都北方,能够有效调集各种资源应对威胁。正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在中国时代,从秦朝统一中国到大唐王朝时期,我们的威胁是西北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所以我们定都西北。在近古时期,我们的威胁是相对偏向东北的蒙古,女真,所以我们的都城在北京。

这样我们能够有效地调动资源,应对威胁。如果在南方定都,等你皇帝确定要进行抵抗,调动资源,在到达北方,黄花菜都凉了。还有,北方具有广阔的战略纵深,北方丢了,还有南方。定都南方,北方很容易就丢了。丢了北方,南方或者被动挨打,或者离死不远,这是任何一个政权都无法忍受的。顺便说一下,我们祖国现在的首都,也在北京,也是北方。

朱元璋本打算迁都西安,对于明朝,西安、北京、南京哪个更适合做国都?

拒以《天下郡国利病书》的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早已定都南京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西北,大有"搬家"的架势,可就在这节骨眼上,回到南京的朱标染病身亡,朱元璋伤心欲绝,一场本可影响明朝国运的"搬家”,就此打住。朱元璋搬家这个念头绝非心血来潮,从南京登基起,汴梁洛阳甚至老家凤阳,都曾是他意中的国都,无奈,明朝开国经济惨淡,朱元璋只能先发展生产。

从当时角度来看,西安很合适,有黄土高原天然屏障,可以防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可以缺保朝庭粮食丰足。但后来的发展到朱棣手上,朱棣看到南京防守上的缺陷,选择了北京,北京地理位也缺实付合朱棣当时的需求,北可拒蒙人入侵,东连朝鲜半岛,南是大后方,攻退自如。所以定都地点只能跟当时的需求而考量,并不是后来人去评判的。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下一页

文章TAG:霸气  国都  皇帝  数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