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乃土、穀之神。所以社稷就是国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山河社稷图是女娲娘娘借给杨戬用的,可以说暂时性的,杨戬拥有了控制山河社稷图的能力,所以他能在山河社稷图里来去自由,袁洪自然不能。(注):“社稷土谷之神,有德者配食焉”解。

古人所说的“江山社稷"是什么

“江山”,引申特指国土及国家。即疆域的山川与山河。“社稷”,乃土、穀之神。《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说。(注):“社稷土谷之神,有德者配食焉”解。《白虎通义》三.《社稷》载有:“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 …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释。《孟子》.《盡心》下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

历史上为什么称国家为“社稷”呢?

社指宗庙,祭祀场所。稷指粮食,土地。《左传》有一句话叫: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国家只有两件大事,就是祭祀和战争。祭祀起到的作用其实就是一种共同的认同,通过祭祀让国家内的每一个人有一个共同认同,其实就是建造一种国家的向心力。类似我们的爱国主义。可以说是国家组织存在的文化基础。战争的作用是扩展和保护土地,而土地是粮食的来源,国家的经历基础,如果没有土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怎么养活国民。

所以战争维护的是经济基础。只有在民众有共同认同,承认自己属于特定的国家组织,接受国家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国家组织具有土地作为经济基础供养国民。一个国家才能存在。在这之上才有国家政治,官僚贵族等体系。所以社稷就是国家。这里引申一下,土地作为国家经济基础,一直都没有变过,任何经济活动都在土地上进行,但是国家认同却发生了好几次变化。

第一次是独尊儒术,国家认同从祭祀转移到儒家思想。利用的是华夷之辨和忠孝节义的思想。当然儒家也是脱胎于祭祀的,属于一脉相承。但是祭祀活动本身的意义没那么大了,所以很多古老的国家彻底消亡。而儒家的意义也展现出来,那就是维持我国长期以国家形式存在的思想动力。第二次是民族国家的兴起,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建立就是靠民族国家的逻辑建立,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中国的民族国家时期最早应是明朝,因为明朝建立的口号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对明朝的认同基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明朝也可以归类成民族国家。第三次也就是我们现代人对国家的认同,其实是源于对其他国家的认同。简单说就是我们认同其他国家是国家,那么我们自己也应该是一个国家。什么意思呢?打一个比方,我们认同英国是一个国家,因为在清朝我们不如他们,为了获得平等地位,我们也承认自己是一个国家,而不是什么天朝上国。

从而获得对等的地位。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百姓的普遍态度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战争是很冷漠的。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则全民抗战,几乎每个人都被调动起来。其实这就是国民们意识到,啊,原来日本是一个国家,西方鬼子也不都是一伙的。有了这个认识,认同了其他国家的存在,扫除了传统的华夷思想,我们才认同了中国这个概念,也才出现爱国主义。

为什么说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是第一位的,国家次之,君主靠后。这是因为,人太多了,各有私利,就会有很多矛盾,为了生存他们才立下规矩,结伴生活,这样就形成了国家,有了国家就须要一个管理者,才有了君王。也就是说,国家是民众建立的,有了国家才须要一个管理者,也就是君,或者称皇帝、总统、或主席之类的。

这样轻重关系都很明确了,可见民众才是君王的代表。但在古代,这种真正的道理一直不能被统治者所接受,看看历史上无数昏君,最终被推翻,身败名裂,这就说明,民众的地位不但在君之上,也在国之上。因为国家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国的的利益应当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孟子强调‘民为重,社稷次之’,坚持这个原则,来防止有些政客借国家的名义来侵害人民的利益,真正的好君王是懂的这个道理的,是会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他们会认真的听从民众的意愿,接受民众的监督,关心民众的疾苦,与民同乐的。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中山公园  社稷  改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