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中,徐庶也仅是个陪衬角色。但是,就算徐庶的戏份少,也不影响其出场部分所倡导的全书 “忠孝仁义信”的核心思想。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春,徐庶投入刘备麾下。不久,曹操平定北方回到许都,便有攻取荆州之心。为此,曹操令曹仁、李典、吕旷、吕翔领大军三万屯军樊城,近逼新野,窥探襄阳,以查荆州虚实。

对此,徐庶献计斩杀曹军大将吕旷、吕翔,再献计败李典,又再献计大破曹仁“八门金锁阵”,后献计破曹军劫寨并取樊城。此战,曹仁所领大军损兵折将,后大败退回许都,来向曹操请罪。曹操安抚其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为此耿耿于怀,同时询问是谁为刘备出谋划策。曹仁告知是单福,曹操不解。这时,曹操麾下谋士程昱出言解惑,单福,原名徐庶,从小练习剑术,后来相助朋友报仇杀人,从而改名单福,同时强调徐庶之才胜自己十倍有余。

对于天下大才,曹操皆有欲得之志。程昱献计:徐庶自幼丧父,被其母亲养大成人,因此为母至孝。如今,一直在家照顾其老母的弟弟徐康又突然病故,其老母便无膝下尽孝赡养的亲人了。所以,只要丞相能将其母接到许昌,再令其母书信相召,其又怎能不来。曹操求才心切,当天便派人将徐庶的母亲骗到了许都。接着,曹操便对徐母讲,元直这样的大才,怎么能够在刘备这个叛贼的手下做事,应当到许都来为朝廷做事,才会有更大的前途。

随之,曹操令人取来笔墨绢砚,请徐庶之母作书,召其前来许都,定会重重赏赐。这时,体现大义的精彩情节便出现了。原文如下:徐母曰:“刘备何如人也?”操曰:“沛郡小辈,妄称皇叔,全无信义,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者也。”徐母厉声曰:“汝何虚诳之甚也!吾久闻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屈身下士,恭己待人,仁声素着。

世之黄童、白叟、牧子、樵夫皆知其名,真当世之英雄也。吾儿辅之,得其主矣。汝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乃反以玄德为逆臣,欲使吾儿背明投暗,岂不自耻乎!”言讫,取石砚便打曹操。操大怒,叱武士执徐母出,将斩之。此段原文,不难看出刘备的仁义之名多么的深入人心,无论世间的小孩、老人,还是乡间的牧童,或是山中的樵夫,都知道刘备的仁义名声。

此时,曹操的名声却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曹操能得此名号,为曾经袁绍讨曹操时,陈琳所写的檄文之功。同时,刘备在徐母的心中,可是其崇尚 “仁义”道德的忠实粉丝。为了维护“仁义”道德理念,徐母骂完曹操还不解气,并拿起石砚砸向曹操。其实,就是为了寻死,好令儿子徐庶能够安心辅佐“仁义”刘备成就大业,也更能增添曹操的恶名。

因此,经过程昱相劝,曹操才强压怒火,没有处死徐母。当时,程昱又向曹操献上一计,可将徐庶骗到许都。接着,程昱便以徐庶以往相交的好兄弟身份,经常前去看望徐母,并在礼物中放上祝福问安之类的竹笺。作为礼尚往来,徐母也会回复一些表示谢意的竹笺。一来二往之下,程昱取得了徐母的笔迹。素有模仿字迹才能的程昱,立即以其母的字迹给徐庶写了一封书信,希望其接到信后,能够尽快赶来许都尽孝。

很快,徐庶便收到了这封书信。当下,心中慌乱,泪如泉涌,不及细思,立即持书前去向刘备请辞,并道出身世。前面是徐母述说刘备的仁义之名,下在则体现刘备的仁义绝非虚名。虽然刘备心下不舍,但还是为了以全徐庶孝道之心,打算放其离开。这时,孙乾劝谏刘备,言徐庶尽知军队实情,如果其相助曹操,刘备岂不危矣。如果能够强行将其留下,时间一久,曹操必杀其母,徐庶便会寻机为母报仇,自然不会离开了。

对此,刘备回道:“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注:刘备回答原文。)为感念刘备仁义之感,徐庶离别之时承诺:“庶虽至曹营,终身绝不为曹操设一计一谋。”后世“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便是出于此处。由此可见,刘备确实为大仁大义之人,宁愿身死,大业不就,也要全“仁义”的人生理念。

很快,徐庶赶到了许都,急见其母。其母却大惊:“吾儿怎么到了这里?”因此,徐庶便将书信一事相告。其母闻言,当下大怒,拍案骂道:“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能两全。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冑,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 注:徐母之言原文。

)意为:告诉世人,面对忠孝,如何取决。当忠、孝两难相全之时,应以忠为先。接着,就在徐庶惶恐不安之时,其母已回到屋内悬梁自尽。由此,可见徐母气节之高、大义之明。因此,李贽评语:徐元直不奇,其母大奇,真元直之母也,可敬可敬。后来,徐庶确实也没有为曹操设一计一谋。特别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大战之时,徐庶已看出诸葛亮、周瑜的火攻之计,也未曾言明,便是实证。

为什么三国时期名士名将扎堆,到了西晋感觉就只有低端选手乱斗?

不完全对,三国时期战乱频繁,乱世之中因战争而出现的名士、名将也便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到了西晋,就是低端选手乱斗。之所有两个时期,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有着几个原因:首先,三国这一特殊时期的局势,造就了因乱世而生的名士名将在三国乱世之中,为了争霸天下,往往出身世家或者身居官职的豪雄,会纠集自己的势力参与乱世之争。

在这个过程之中,并没有儒学士子等的“经世济民”的机会。即便如诸葛亮在投奔刘备之前,也是因战乱而躲避在荆州隐居,直到遇到了自己认为的明主刘备,才出山帮助刘备争霸天下。像诸葛亮这样的有才干的名士,和其他有武力谋略的名将等,如果是生在安定时期,那么出仕做官、封疆拜侯才是应该有的途径。但是在三国乱世之中,这些名士名将,没了出仕做官的途径,只能投奔各股势力,发挥自己在军事等方面的才能,因此也逐渐成为这一时期的名士、名将。

三国时期出现这么多名士名将,是由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决定的。其次,西晋名士也不少,只因局势影响而转为玄学清谈司马氏掌权及西晋统一天下之后,因其经常被人诟病的“得位不正”等问题,所以对于当时的名士们多加限制。如果不能为司马氏所用的名士们,那么司马氏便会加以迫害和压制。像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因为不愿意接受司马昭的招揽,便得罪了司马昭,最终一代名士被司马昭处死。

由此,西晋时期便产生了一种有别于三国时期名士们的生存方式,那便是玄学清谈。所谓的玄学便是相较于两汉时期的儒学,而清谈则是谈论玄虚,不议政事,躲避迫害。玄学清谈这种特殊的名士活动,是西晋名士们为了躲避司马氏的迫害,而无奈选择的结果。不过,玄学清谈成为风气之后,反而逐渐被统治者所接受,也成为当时逐渐崛起的士族门阀阶层热衷之事。

最后相较于三国时期,已经实现了统一局面的西晋时期,已经很少有多方势力之间斗智斗勇、争夺天下的机会。而西晋时期司马氏的统治严苛,导致原本挥斥方遒的名士名将们,不再敢于轻易反抗司马氏的统治,也因此形成了区别于三国时期的玄学清谈。这也就是为何与三国相比,西晋名士显得有些没有存在感,这其实只是表象而已。三国名士因三国乱世而瞩目,西晋名士也因司马氏而转为玄学清谈。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下一页

文章TAG:名仕  40407  赠礼  网页  乱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