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年轻人勇则勇矣,却也有个缺点,就是年轻气盛。秦国占领燕国都城以后,并没有急着把整个燕国灭掉,而是把主力大军调往南边,对付更大的国家楚国。秦王要灭楚国,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秦王找来李信和王翦这一少一老两个名将,问他们,要灭楚国,出动多少大军可以完成啊?李信年轻气盛,说二十万足矣,秦王又问王翦,王翦说少于六十万大军拿不下来。

秦王一听,就觉得李信这个人数少,花的钱少,他对王翦说,老将军,你老啦。意思是王翦没了锐气,胆子也小了。王翦一看秦王不信任自己,就告老还乡,回家养老去了。于是李信就和秦国另一个名将蒙恬,带领二十万大军去攻打楚国了。楚国名将项燕。楚国名将项燕,早年的生平没什么记载,我们只知道他家世世代代是楚国人,算是楚国贵族。

项燕本人,可能知道的人少一点,他有个孙子,却是鼎鼎大名,就算不怎么读历史的也知道,就是一代楚霸王项羽。项燕有三个儿子,长子就是项羽他爹,英年早逝,项羽是项燕的次子项梁一手带大的,项燕的第三子就是项伯。刘邦参加鸿门宴,项羽的堂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要杀了刘邦,出来为刘邦挡枪的就是项伯,是项羽的三叔,此人收了刘邦的好处,可谓项氏家族的叛徒。

话说李信和蒙恬带领二十万大军攻打楚国,一开始打到河南南边这一片,进展顺利,攻城略地,连胜连捷。没错,当时河南这一片归楚国,原来这一片,包括河南东部和南部以及鲁西南,都是一些小国,秦国和赵国长平之战的时候,两边把全国兵力都投入进去了,于是楚国看着没人管他了,就趁机派兵攻打这一片,灭掉了这些小国,兼并了中原地区不少土地。

李信果然勇猛,一路高歌猛进,在河南打得顺风顺水,可人家楚国也不是吃干饭的,江东子弟岂是好惹的,楚国派名将项燕应敌。当时李信和蒙恬兵分两路,李信主打河南驻马店地区,蒙恬主打安徽阜阳地区,两个人约定到河南平顶山将大军汇合,结果项燕抓住李信军队要去跟蒙恬汇合的喘息之机,带领大军尾随李信的军队,李信也是,年轻气盛,打了胜仗,就放松了警惕。

结果,项燕带领的楚国大军三天三夜不休息,一直紧紧的跟着李信大军,然后趁李信大军不防备,攻入李信军营,杀死多名秦国将领,大败李信带领的秦军。李信只能带着秦国的残兵剩勇仓皇逃跑了。秦国老名将王翦。历史上有战国四大名将一说,也就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颇。两个秦国的,两个赵国的。白起和廉颇是秦赵长平之战的老对手,抛开国力的对比,二位可谓棋逢对手。

秦灭赵时,王翦和李牧又成了对手,也可谓棋逢对手,战场上李牧更胜一筹,谋略上,王翦更为老辣。秦国赢得长平之战,靠的是用反间计诱使赵国以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稳重善于防守的老将廉颇,秦灭赵,一开始王翦对李牧没占到便宜,秦国故技重施,同样用了反间计,诱使赵国替换掉了同样善于防守的主将李牧,最后王翦灭赵成功。王翦家族可谓秦灭六国的第一功劳家族,王翦本人除了灭韩没有参与,秦灭其他五国时,王翦和儿子王贲都是秦国大军主将,王翦一辈子打了无数胜仗,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立下了第一等的大功劳。

李信被项燕打败以后,秦王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这才打到楚国北方地区,秦国就吃了亏,而楚国南边还有大片的土地,长江两岸还有无数的楚国人,想凭着二十万大军就灭掉地大物博的楚国,秦王有点想当然了。所以就像当年秦昭王不听白起的,在赵国吃亏了,不得不拉下老脸去请老将白起一样,秦王嬴政也只好跑到王翦老家,去请老将王翦,而且答应王翦的要求,就给你六十万大军。

王翦于是老将出马,带领六十万秦国大军再次出征楚国。当然,王翦老奸巨猾,他一下子带走了秦国六十万大军,几乎是秦国整个家当,秦王能不起疑心?他和儿子王贲都是秦国大将,立了那么多功劳,所谓功高震主,秦王能放心得下?所以在出征的过程中,他不断派人向秦王要这要那,一会说给我弄块肥沃的田地,一会说给我弄方大大的池塘,一会说给我盖个大宅子养老,一会说给我的子孙多留点地,一会说打了胜仗多给我点金银财宝啊,总共派了五拨人,要了五次东西。

王翦的部下都觉得这个老头太过分了,仗还没打呢,就要封赏了,老头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啊。王翦说: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秦王嬴政一看,这个老东西,整天就是想着田啊地钱啊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啊,真是没有什么野心,成不了大气候啊,便打消了对王翦的疑虑,放心让王翦用兵。

于是王翦带领大军来到了楚国边境,跟项燕对上了。王翦毕竟是老将,不像李信,一上来就是猛攻,他比较稳重。秦国大军安营扎寨以后,也不进攻,就是让士兵休养生息,操练基本功,甚至于大军一点没有紧张的气氛,秦军在军营里还玩起了投石子的游戏,心情非常放松,这让另一边的楚军充满了疑惑。你不是来攻打我们的吗?怎么不进攻啊?还在军营里玩游戏?你这罐子里卖的什么药?就这样,王翦带领秦国大军,竟然优哉游哉的跟楚国耗了一年。

其实,王翦能成为一代名将,自有他的道理。从李信的失败那里,他就发现了项燕此人有两下子,善于打运动战,打运动战,自己六十万大军也未必能占到便宜。一代伟人毛爷爷不是总结过运动战十六字方针:“敌住我扰、敌疲我打、敌进我退、敌退我追。”项燕打李信,就是利用的敌退我追,敌疲我打嘛。毛爷爷读史书,肯定读到过项燕打败李信的事例。

王翦可不上项燕这个当,所以他采取以静制动的方略来应对项燕,打阵地战,我秦军比你多得多,你项燕对我无可奈何。而项燕虽然懂得敌驻我扰,可是王翦严令手下大军,不管楚军如何骚扰,就是坚壁不出,不给楚军任何机会,秦军又有人数优势,楚军硬攻等于送死。终于,一年以后,楚军按奈不住了,开始调动自己前线的军队。王翦抓住楚军失去耐心,心情急躁,军队又调整的空隙,命令六十万大军全线出击,来了个“敌退我打”,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败项燕,给李信报了仇。

关羽和张飞,谁对蜀汉基业的铸就起到的作用更大?

关羽和张飞,谁对蜀汉基业的铸就起到的作用更大

关张二人是刘备桃园三结义的兄弟,刘备称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二人攻城拔寨也有不少战绩,为建立蜀汉政权出了不少力,在蜀汉基业上,是被关张二人拖垮,关公兵败走麦城,张飞为报仇打衣甲,被杀,刘备为报仇走夷陵,火烧连营七百里,导致兵退白帝遗孤,蜀汉转为衰退,国力大减,在基业方面没起到什么作用。

三国里刘备是用什么方法或者什么优势来吸取人才的?

刘备势力的“人才济济”其实是一种假象,相比较魏吴来说,蜀国的人才基础是最为薄弱的,也许是演义给予了蜀国文武官员太多光环,因此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就是蜀国人才众多。一个国家的事业不是单单靠着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上将”就能兴起的,而是由人才集团一同付出努力。蜀汉政权的人才集团比较薄弱,由于前期的颠沛流离,并没有给刘备打下人才基础,因此刘备真正形成人才引进的时期为荆襄客居时期和占领南部四郡时期。

特别是刘备带着荆襄十万民众撤离的事件,让刘备在荆襄广得人心,因此荆南四郡大多是归降刘备,而非武力征服。而在刘备入川蜀以后,川蜀的人才也分为归顺派和宁死派,最出名的就是李严、许靖为代表的归顺派,张任为代表的宁死派。当蜀汉稳定以后,川蜀人才的提拔也成为刘备集团人才储备的主要来源。当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集团基本上就失去了荆襄一带的人才资源,因此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面临了一个问题就是“益州疲弊”,这里的疲弊不单单指经济物资,而包括人口,募兵量以及人才资源。

刘备称王以徒有虚名的许靖为文臣之首,也只是单单为了招揽人才,可见蜀汉的人才基础还是很贫瘠的。反观曹魏,占据着最富庶的中原、河北地区,州郡人口众多,经济水平最高,又有正统皇帝在手,人才依附最多,因为到了曹魏才是正经的国家公务员,这一点是刘备和孙权没法比的。而孙吴占据着江南地区,本就人杰地灵,向西扩展至荆襄一带,也会招揽不少人才,加上东吴的“四大家族”长久以来的名誉,人才吸引也比蜀汉要容易的多。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攻城掠地  五粮金  温酒  传承  千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