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觉得自己能够把这些奖励拿到手,那么他在考试,甚至学习的过程中,每天都是在盘算,我这些钱拿到手之后,我应该买什么呢?我应该怎么花这些钱呢?如果他的心思都不在学习上,学习成绩怎么可能取得进步呢?再或者,你给孩子设定的目标可能有点高,此时孩子的想法很有可能是,既然这些奖励我也得不到,不如现在玩一会儿。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让孩子学会主动?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让孩子学会主动

1.一个故事关于物质奖励的危害,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人非常喜欢清净,但是附近有几个顽皮的孩子,每天都在老人的房子周围玩耍,老人想尽了各种办法要阻止这些孩子,但效果都非常不好。后来老人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有一天,他对所有的孩子说:“非常感谢,你们能来我院子里玩耍,为了表示感谢,我愿意给你们每人两美元作为奖励。

”这些孩子当然不了解这个老人的意图是什么,第二天仍然过来玩耍,但这次老人只给了这些孩子一美元。虽然这次拿到的奖励和上次相比少了一美元,但是孩子还能够接受,第三天他们又来了,但这次老人只给他们了5美分,其中有一部分孩子已经表现出了不满意,但孩子还是勉强的接受了老人的奖励。第4天这些孩子又来到了老人的院子进行玩耍,但是老人对他们说:“最近我的经济状况太糟糕了,我现在没有钱给你们了。

”这些孩子听过之后,非常气愤的离开了院子。2.一个实验心理学家德西也承受过一个事件,发现金钱等外部强力会削弱人类的行动动机。德西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邀请了两组学生在不同的房间里玩立体积木拼图,每个房间都摆放有娱乐杂志。然后要求这两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积木拼出制定的图案。并且在实验之前对第一组学生说,如果拼图能够拼正确则会有金钱奖励,而对另外一组学生没有告知任何奖励。

实验经过10分钟之后,他告诉了这些学生,你们现在可以自由活动,但是他在离开房间之后,通过镜子观察,这两组学生的不同反应。结果发现,第一组的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一般会放下积木,去翻看杂志,而另外一组学生则在继续研究拼图。3.物质奖励为什么会有副作用?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不恰当的激励,会削弱一个人的内部动机。

有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认为,孩子本来就充满好奇心,充满探索的欲望,即便是没有任何外在的奖励和惩罚,在兴趣、内在满足等因素的驱动下,他们也愿意做一些事情,因为这些行为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成就,从而让他们感到满足。如果学生在做某件事情时,家长没有分清楚,孩子是受内部因素驱动还是受外部因素驱动?孩子做某件事情,可能只是觉得做这件事情有意思,做这件事情能够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但家长和老师错误的认为,孩子做这件事情是为了获得奖励,为了获得表扬这种错误的表扬和奖励,往往会改变孩子原来的认知结构,让孩子产生错误的归因方式。

举个简单例子,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有些家长的做法是直接告诉孩子:“如果你下次考试成绩进步,你进步一个名次,我就直接奖励你100块钱,这些钱你可以自由支配。”让这样的做法看似是在激励孩子,但如果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你就会发觉孩子的想法可能和你是不一样的。如果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觉得自己能够把这些奖励拿到手,那么他在考试,甚至学习的过程中,每天都是在盘算,我这些钱拿到手之后,我应该买什么呢?我应该怎么花这些钱呢?如果他的心思都不在学习上,学习成绩怎么可能取得进步呢?再或者,你给孩子设定的目标可能有点高,此时孩子的想法很有可能是,既然这些奖励我也得不到,还不如现在玩一会儿。

并且父母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学习是比较苦的,正是因为你比较苦,所以我才会给你奖励。物质奖励有这么多的弊端,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那么物质奖励,是不是就不可用了?答案是建议慎重选择物质奖励,如果非要用物质奖励的话,主要是要把物质奖励和孩子的内在动机联系起来,尝试把外在驱动转化为内在驱动。4.如何把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发现,要想让激励产生应有的效果,最关键的是要让激励和目标相一致。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激活  一池春水  元石  雷霆之怒  带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