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这句话的,只需要看最后一句就行了。连敌对者的评价都如此之高,结果还抵不过喷子的一张嘴。诸葛亮的一生可以用忠义礼智信来形容。诸葛亮从27岁出山辅佐刘备,就一直兢兢业业为刘备出谋划策,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一心辅佐刘禅,最终达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境界。此谓之忠也。诸葛亮在乱世之中还有远大抱负,当时汉室衰微,天下群雄之中,最有能力平定天下的也只有刚刚平定袁绍的曹操,但是诸葛亮并没有选择已经大权在握,是汉献帝为傀儡的曹操,而是投奔了有汉室血统的刘备。

此谓之义也。诸葛亮一生恪守成规,不因为刘备托孤自己而肆意妄为。刘阿斗虽然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也大权在握,但从未有不礼之举,战败后能自我贬值的权臣还有谁?此谓之礼也。诸葛亮隐居多年,一出手就从战略上改变了刘备东奔西走的命运,规划了占据益州、汉中、荆州从而平定天下的大战略,并且一生为之奋斗,此谓之智也。

诸葛亮在刘备生前答应托孤,做到了吗?做到了!诸葛亮说自己死后不留家财,只留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够诸葛一家子吃喝就行,他做到了吗?做到了!就算拿演义中说的七擒孟获,他做到了吗?做到了!诸葛亮一生忠义礼智信俱全,连敌人都说: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年齐桓公称霸是有管仲在内,王子城父(齐桓公时著名大将)领兵在外。当年刘邦能称帝是因为萧何在内,韩信领兵在外。这是因为就算管仲和萧何这样的大才,一个人不能同时兼顾内政和军事,要有一个专门的人才来干。诸葛亮的才能虽然和管仲、萧何差不多,但是诸葛亮并没有一个向王子城父或者韩信这样的人才做帮手。

诸葛亮是被气死的嘛?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诸葛亮是被气死的嘛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依据正史来看,诸葛亮是被累死的。诸葛亮死于第五次北伐期间,我们先看看史书中对当时情形的记录:诸葛亮派使者去魏军大营。司马懿见到使者,不询问任何军事方面的情况,只打听诸葛亮的饭量、睡觉多久以及工作是否繁忙等家长里短的琐碎事。蜀汉使者如实回答如下:1、睡眠情况。“夙兴夜寐”,也就是起早贪黑,睡得很少;2、饮食情况。

一天“所啖食不止数升”,当时的标准,一升大概等于200毫升。我们现在喝的一罐红牛是250毫升,可以据此估算下几升饭是多少的量。这种饭量,对战场上的成年人来说,显然是不够的。3、工作量。“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打20板子以上的处罚,诸葛亮都要亲自审核。而他身为总指挥,带领的可是10万人的军队,这种程度的处罚称得上是微不足道。

事无巨细,亲自过问,诸葛亮还能有多少休息的机会。所以,当掌握这一情况后,司马懿对他身边人说:“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诸葛亮吃得少睡得少,又承担那么多事,哪能活得久?果然,诸葛亮没有撑过当月,在军营中逝世。如今我们谈及诸葛亮被活活累死,常常说这是他咎由自取:为什么不放权?为什么要把所有事都要抓在手中,结果害得在他死后,蜀汉后继无人?这是典型的专权!这种思维,就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也是阴谋论心态。

诸葛亮这种处事风格的原因,要归结于他的责任心与危机感。1、责任心作为正统的儒生,诸葛亮一直尽心竭力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尤其在白帝托孤之后,他更是以协助刘后主恢复汉室为己任。“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他还如此表露心迹:“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日日夜夜担心,害怕自己有辱使命,损害了刘备的名声。责任心过强,已经形成了精神压力,并对他的睡眠、饮食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并由此影响了他的身体状况。(以上引号内文字均出自《出师表》。)2、危机感在公元228年第二次北伐前,诸葛亮给刘禅的上书中,表达了他的危机感:其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政权的合法性,要求自己不断把握机会北伐;其二,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的形势将更加危急;其三,眼睁睁看着从荆州带来的将士日渐凋零,赵云等武将先后病死,而这些人正是蜀军的精锐。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诸葛亮  高能  面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