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对总兵有一个更明确的分工,清廷将总兵所辖的军队称之为“镇”,而在镇之下,还设置了协、营、汛等分驻单位,协设副将,营设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汛设千总、把总、外委等。在职位上分工明确之后,总兵在职权上也是要进行分工的,清廷将总兵下辖的一镇军队,分为了两种性质,一种是标营,一种是营汛辖兵,其中标营就是一些经过集中训练的官兵,可用于征战,而营汛辖兵主要是维持地方治安的,很少对其进行训练,就相当于是一群保安一样。

一般情况下,清廷为了防止总兵做大做强,所以对总兵的实权会进行限制,而想要达到限制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小标营所占比例,清朝时期的标营,原则上不允许超过一个镇总兵力人数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一万人的一个镇,标营最多只有三千多人而已。清朝最巅峰时期,全国共计83个总兵拥有63万绿营兵,平均下来每个总兵旗下有7590人,但是真实情况下,总兵所辖的镇大小和重要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兵力也不会是平均分配,在比较重要的防守之地,总兵的兵力最高可达两万多,而在一些不重要的镇,总兵只有几百或者几千的兵力。

清朝时期总兵地位清朝时期的军事体系分为了八旗兵和绿营兵,其实八旗兵才是清廷最信任和重视的军事力量,因此在权力和地位方面,自然是比较偏向于八旗兵的,比如八旗兵中的驻防将军和都统,其不仅在官阶上属于从一品,比总兵的正二品高一个级别,其在军事实权和朝廷地位方面,也是远远高于总兵的,清朝时期全国总共才有14位驻防将军,其地位和实权自然不言而喻了。

可以说在八旗兵中,就是驻防将军和都统的地位最高,实权最大了,此外,还有总督、巡抚等地方大员,地位仅次于驻防将军和都统,但也比总兵要高,比如清末的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等,都是实权很大的,当然有时候也会设置抚远大将军,但是因为不常设,我们就不加以分析讨论了。在八旗兵之后,就是绿营兵,可是总兵在绿营兵中的地位,都很尴尬。

在绿营兵中,权力和地位最高的是提督,提督又根据水军和陆军的区别,专门设置了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清朝时期全国共有12个陆路提督,3个水师提督,提督自然就是绿营兵中实权和地位最高的了,其官阶也是从一品,比总兵高一个级别。综上所述,总兵虽然从明朝时期就开始设立,但是其在清朝时期的地位并不算高,不说和八旗兵的那些长官相比了,单纯是在绿营兵内部,总兵也受到提督的限制,权力范围很小。

结语总兵从明朝时期开始,到清朝正式成熟起来,在清朝时期,全国共有83个总兵,每个总兵的兵力几百到两万不等,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们也还是比较风光的,可实际上总兵地位不仅比不上八旗兵中的驻防将军、都统,地方大员总督、巡抚,甚至连绿营兵中的提督也是总兵的上级,可发挥的空间并不算大!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迫击炮在实战中都有哪些不俗的表现?

1938年武汉会战打响后,汤恩伯的第31集团军被调往江西上高,隶属于第二兵团总司令张发奎指挥,再后来薛岳负责此地战事,而在薛岳面前,一向骄横跋扈的汤司令也比较规矩。薛岳命令第31集团军在瑞武公路两侧进行运动战和遮断战,破袭日军交通线和兵站基地,老汤立即派出得力部队第110师开赴作战地域。(廖运周将军)第110师328旅656团的上校团长我们倒是如雷贯耳,正是后来在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廖运周,黄埔五期炮科毕业。

他率部在瑞武路附近游荡和捕拿战机,期间连续打掉了两个日军辎重中队。在德安县城,他还邂逅了第18军军长黄维,两人“一见如故”,后者听说廖运周出身炮兵,立马拨了一个四门战防炮的反坦克连给他。这一日廖团来到一个叫“小坳”的地方,是两山之间的一个坳口,瑞武路在此处呈S型延伸,中间有一个小高地,原本这里有国军部队驻防,现在却跑个精光。

令廖运周大喜过望的,是在阵地附近发现一个国军弹药库,仅迫击炮弹就有10000多发,而公路上已有日军活动,正是杀敌良机。(薛岳、张发奎和陈济棠)廖运周立即进行作战部署,在S型公路的第一个转弯处侧面安排了反坦克炮兵连,在第二个拐弯处的山后设置了迫击炮阵地,将全团12门迫击炮全数安放于此,反正炮弹管够。第656团团部则设于小高地上,便于观察战场和作战指挥,全团散开在山上警戒。

 5/7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弹弹  攻略  时装  稀有  军衔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