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位国之重器,为什么宋朝一些文官都有国公爵位?

爵位国之重器,为什么宋朝一些文官都有国公爵位

宋朝的官职体系中,爵位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谈不上国之重器。对古代历史不了解的人可能认为,中国古代各个时代制度上差不多,这是一种错误印象,实际是不同时代差别非常大。官职头衔同样如此,爵位在汉代、明代等时代算得上国之重器,但在宋代则只是个不太重要的头衔。宋代的爵位除了宗室爵位外,一般不可以世袭,也没有实际的封地。

宋代的爵位虽然也有相应的封户,但实际上只是个虚名,并没有领地和人口属于自己。因此,宋代的爵位除了作为虚名的荣誉头衔外,实际的好处只有一点经济利益,食实封的封户,每户每月给钱二十五文,食实封的封户一般情况下也就能达到一千户,折合每月25贯每年300贯钱。这笔钱树木也不算小,但对于能享受的官员来说在俸禄收入中也是比例很小的。

能享受最高一千户食实封的官员,一般只能是宰相级别,宰相级别级别官员朝廷一年发放的合法收入也有近万贯,爵位收入微不足道。可以看出,在宋朝,爵位只是个崇高的荣誉称号而已,实际没多大意义。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把人物的爵位看的很重要,就很不切合宋代背景。我们以司马光在修撰《资治通鉴》过程中的头衔为例,来看看司马光各个时候爵位带来的实际经济利益。

司马光的头衔中开始有爵位,在编撰《资治通鉴》9-71卷时,起点是侯爵,爵位是河内郡开国候食邑一千三百户。此时司马光的爵位没有食实封的部分,一点实际好处都没有,只是个空头衔。一个侯爵,其实没有任何实际好处,在有的时代是难以想象的。编撰《资治通鉴》72-78卷时,司马光的爵位变为河内郡开国候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实封二百户,有实际好处的只有食实封的部分。

每户每月二十文钱,司马光食实封二百户,每月可以从爵位获得五贯钱,一年六十贯钱。编撰《资治通鉴》79-118卷时,司马光的爵位升为河内郡开国候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实封四百户,每年从爵位获得的钱增加到120贯。编撰《资治通鉴》159-265卷时,司马侯爵升为公爵,爵位是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两千二百户食实封九百户。

每年从爵位中可以获得270贯钱。编撰《资治通鉴》266-294卷时,司马光爵位升为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两千六百户食实封一千户,每年从爵位中可以获得300贯钱。对于非宗室来说,爵位系统升到司马光此时的地步已经是最高等级,没有机会再升了。司马光此时也成为宰相级别官员,达到文官的顶点。司马光的合法俸禄收入,各类总计折合近万贯,300贯的爵位收入不值一提,经济上意义有限,更多只是个官职系统中的头衔。

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

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

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劳大小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

看到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觉刷新了三观?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应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应该是比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位,为什么封赏的时候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还是个伯爵呢?首先我们说说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国公也不是侯爵。1、时间短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仅仅十余年。

2、资历低说这个肯定有人不同意,刘伯温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他资历低呢?我们看一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上面说了,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邀请加入起义军的。这之前,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府,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手中已经掌握了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刘伯温的加入只能说是锦上添花。

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之前的公侯几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队伍之前的这些人。有人说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冲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团压制浙东集团。这种说法十分牵强。这两个所谓的集团并不明显,即使真的存在的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也是搞平衡战略,就像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来互相牵制,怎么会扶持一方打击一方呢?朱元璋眼里,区别群臣远近的主要是出身和归附时间,最核心的成员就是早期红巾军时期与朱元璋一同起义的将领。

说到这里,就提到了刘伯温爵位低的另一个原因。3、职位关系我们看朱元璋的分封会发现:在所有公侯里面,只有李善长一个文官,其余都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伯温只是个伯爵的原因。刘伯温和李善长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李善长是最早期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属于创业股东之一,并为朱元璋设计了总的战略方针。

在朱元璋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善长就像汉初的萧何一样,主持着后勤工作,为朱元璋提供了极大的保证。可以说李善长封公爵实至名归。作为后期被邀请的刘伯温是谋臣出身,这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没有冲锋陷阵的大将重要的,刘伯温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经很不错了。4、出身刘伯温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进士,数次出仕为官。也就是说在刘伯温眼里,元朝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在朱元璋眼里减分不少。

朋友聊天,他说欧洲爵位其实没有公爵,公爵是强大建公国的侯爵,爵位没变化,是这样吗?

按照我的了解,这个朋友的说法不是很准确。首先,欧洲爵位中的公爵与侯爵只是因为翻译的原因才与中文中的五等爵中的两个对应起来,其中的公爵或者是Duke,或者是Archduke,或者是Grobherzog,或者是Erzherzog,本身有着因为国别或者其他原因形成的细微差别,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不能被认为是强大建公国的侯爵,甚至反过来,因为他们是公爵或者大公,他们的采邑封地才是公国或大公国,也存在着没有公国的公爵。

其次,公爵与侯爵的渊源不同,公爵源自于罗马帝国守疆拓土的军事统帅职务,侯爵源自于边疆总督或者封疆大吏,其管辖区域或者封地有着一定的差别,并不是侯爵大了就是公爵、公爵只是侯爵中的一种这样的概念。一般意义上而言,公爵比侯爵地位要高,但是侯爵在欧洲的五个贵族爵位中数量最少,有一定的稀缺性,从这个角度也不能说公爵就是侯爵的扩大强化版。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三十六计  开服  爵位  公爵  福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