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意义上的吐蕃帝国在松赞干布手中得以建立,松赞干布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吐蕃帝国的建立者。这一阶段是大唐和吐蕃两个帝国的初建时期,大致的历史是唐高祖和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在唐太宗登基两年后继承赞普之位,唐太宗去世一年后,松赞干布也去世)。双方总体上来说还是友好和平相处,但是决定这种良好关系的关键性事件之一是公元638年的松州之战,登基九年21岁的松赞干布吞并了周边部族,心态有些膨胀,因为吐谷浑的争夺和唐朝开战,结果唐军主力侯君集的部队还没有抵达战场,唐军就打败吐蕃部队,松赞干布赶紧撤兵谢罪,从此老老实实跟随天可汗李世民混。

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相继去世之后,唐朝开启了唐高宗和武则天执政的时代,这一时期吐蕃迎来了一个发展期,唐高宗的主要精力放在击败东北的高丽政权上,因为一直以来的良好关系对西南的吐蕃帝国的扩张没有过多关注,导致吐蕃吞并了吐谷浑。但是消灭高丽政权后警觉起来的唐朝政府开始着手限制吐蕃向河西走廊的扩张,双发爆发多次战争,展开反复争夺,总体上仍然是唐朝略微占据优势。

但是吐蕃吞并吐谷浑所占据的青海地区仍在吐蕃控制之下,唐朝控制的河西走廊等地吐蕃也没有办法侵入。唐玄宗继位之后,唐朝国力达到顶峰,因此也开始了对吐蕃的进攻性策略,以安西四镇为基地,从西北面和东面两个方向不断进攻吐蕃。吐蕃帝国连战连败,丧失大片领土,此阶段唐朝取得了对吐蕃的全面胜利。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不得不从安西四镇抽调大量军队投入国内的平叛战争。

吐蕃帝国乘势不仅夺回被唐朝占领的青海等地,还顺利占领了河西走廊,彻底切断了唐帝国和西域的联系。占领陇右之后的吐蕃不断蚕食和控制西域诸国,同时也不断袭扰和攻击唐朝。双方爆发多次战争,但除了763年朔方军主动放吐蕃东进导致吐蕃占领唐朝首都长安之外,唐朝军队多次击败吐蕃的进攻。虽然整体上是吐蕃占据进攻态势,而且吐蕃的疆域在此一阶段的确达到了鼎盛,但是基本上没有办法再向唐朝腹地扩张(双方大致上以陇山为界),当然唐朝也无力收回丢掉的河西陇右之地。

连年的战争导致吐蕃国力也迅速衰落,进入9世纪后,唐朝和吐蕃都有强烈的罢兵休战的想法,821年长庆会盟之后,双方进入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但是此时吐蕃已经日落西山开始走向衰亡了,848年吐蕃爆发内乱,唐朝陆续收回一些州县(但是因为国力不足,其实大体上是名义上收回,实际控制权不在唐朝中央政府)。9世纪末,在内乱和奴隶起义的冲击下吐蕃帝国瓦解崩溃。

几十年后,公元907年大唐帝国也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盛极一时的吐蕃帝国为什么会在达到顶峰数十年后迅速衰落灭亡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连年的扩张战争严重削弱了吐蕃帝国的国力。吐蕃的帝国的兴起毫无疑问是靠扩张战争的胜利所带来的。从松赞干布时期基本统一西藏高原地区,到松赞干布的孙子芒松芒赞吞并和控制吐谷浑,吐蕃势力进入青海;再到安史之乱后,吐蕃攻占陇右控制西域,疆域达到最大。

伴随着这些扩张不仅仅有土地财富人口等收获,同样也伴随着国力的严重消耗。佛教和苯教的争端严重影响吐蕃政权的稳定。苯教是西藏先民的原始信仰,而佛教则是松赞干布时期引入的新兴宗教。松赞干布试图通过扶持推广佛教来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虽然当时苯教仍是主流,但是佛教的引入和迅速传播,使得吐蕃帝国始终无法摆脱苯教和佛教的冲突。

这样的冲突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和思想统治的混乱,而是多位赞普付出生命代价的流血冲突。比如吐蕃分裂前的最后两位赞普赤祖德赞和达玛,一个是因为崇佛被苯教徒暗杀,一个是因为灭佛被佛教徒暗杀。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残酷和激烈的冲突。权臣和外戚的争端导致吐蕃内乱不断。吐蕃帝国从松赞干布建国以来,几乎没有停止过内乱。这些内乱往往由旧贵族、权臣、外戚和军事贵族等阶层和王室的矛盾或者互相之间的矛盾引发。

而且这些内乱还往往和上面提到的宗教纷争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加血腥激烈。比如和唐玄宗争斗了半个世纪的赤徳祖赞就是被权臣弑杀、而他的孙子辈牟尼赞普和牟如赞普兄弟两个都是外戚权臣家族弑杀;吐蕃帝国的分裂瓦解也是达玛被弑杀后,他的两个儿子在两个外戚家族的支持下将吐蕃帝国一分为二,并展开长达几十年的夺位内战而导致的。

 4/7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莽荒纪  武墓  炼丹  上榜  五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