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带再黑一下曹操。说曹操肆意屠杀百姓。这种两面三刀的伪君子性格,就是刘备的真实性格。刘备称帝前后有哪些变化?这变化就更大了。刘备称帝之前,他给自己设立的形象就是勤政爱民,积极采纳臣子的建议。但称帝后呢?就从刘备对东吴发动战争这件事来看,刘备显然当上皇帝后就听不进意见了。虽然我很理解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目的。

但刘备的做事风格我还是不太认同。本身动物就是盟友,对盟友宣战这种事大家肯定要商量一下。结果呢?刘备根本不和你商量,谁同意攻打东吴就和我一起去,不同意的就留着守家。诸葛亮和赵云就因此被留在家中。赵云还受到了刘备的斥责。但事实上证明刘备是错误的。刘备夷陵之战惨败后,要不是赵云救援及时,刘备自己都得当东吴的俘虏。

可见刘备我当上皇帝后刚愎自用有多么可怕。再有就是刘备在没当上皇帝前,刘备一直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忠于汉室,忠于汉献帝的忠臣形象。但事实上这都是假象。曹丕在逼迫汉献帝禅让称帝后,刘备连打听一下汉献帝是死是活这么简单基础的工作都没有做,他着急的就要称帝自立。结果刘巴、费诗、雍茂三人认为,刘备应该暂缓称帝。一方面先打听清楚事情虚实。

董卓在三国时期对现实格局的影响有多少?

首先纠正一下问题本身,董卓的自然生命尚且没有到达三国时期,他只是属于东汉末期的一方诸侯,起于陇西,爆发于京师洛阳,至于说董卓在当时所处的时期里,对于现实格局影响有多少?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一道来;东汉末年的甘肃地区,遍布着羌人、胡人、匈奴人等少数民族,这里局面复杂,而董卓恰恰喜欢在这样的土壤中生存,他游走其间,不择细流,大力结交各部落的头领们,在这一带,董卓董仲颖越来越强大,渐成气候。

董卓这个人没什么所谓的宏大抱负,也没有什么忠心汉室的思维定式,既然大将军何进和袁绍请他进京摆事儿,那么,从来就不怕事儿大的董卓就领着五千西凉兵赶奔至洛阳城。 要说董卓这个人也是运气不错,等他到了洛阳城下之时,大将军何进已经被困兽犹斗的宦官们乱刃分身,接着,袁绍袁本初又诛灭了这些宦官,兵戈方息,董卓的五千西凉兵来了。

西凉是啥地界?洛阳是啥景色?这五千西凉兵到了京城之内,满世界的花花草草,西凉兵咋想的无据可考,但是,董卓此时是不想挪地方了。这时候的洛阳城,要兵没兵,要趁手的将领也没有,只有满眼的朝臣。董卓先把目光投向了京城内外的几股军事力量,他搞掉了丁原,并吞了丁原的军兵,又收编了大将军何进的队伍。这两件事情做罢,京城之内,他的威势弥漫朝野上下。

  但是,清读者诸君注意,董卓虽然嚣张一时,可毕竟也就是在洛阳地区延展着他的势力范围,董卓其人满足于傀儡天子,欺压臣僚,董卓没有什么雄心大志,更没有想到要取而代之之类。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董卓残杀汉室大臣,纵容手下兵士在洛阳地区烧杀掠抢,黎民叫苦不迭,换言之,董卓一点不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这样怎么能培养起人望?其政不出于洛阳地区, 纵然后来董卓不死,那么,后续也就是在关中称王称霸,进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效果,一定不会很好。

因为董卓来自非中原地区,部下人员冗杂,加之董卓本人没什么政治素养与威信,朝野上下,怨声载道。 设若董卓后期,就算没死,以其军事实力和掌控力,也撑持不了多久,他的主力西凉兵也就几千人,其它吞并丁原的军兵由吕布掌握,大将军何进的残军则是大将张辽统领。  综上所述,董卓在东汉末期,乃至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的势力也就染指帝都和洛阳周边,其它影响就很微薄,不过尔尔。

如果董卓吕布看穿了连环计,后来局势如何变化?

只按演义而论的话,吕布这会儿已经跟董卓有了间隙了,二人不会再是同一条心了。就算董卓真的看穿这是王允设下的计谋,貂蝉在他身边只是一枚棋子。董卓最多就是去剐了王允,然后留下貂蝉在身边继续享乐。因为他这会儿只想着怎么僭越皇帝,然后登基,并不会把吕布放在眼里的,他觉得吕布只是一介武夫,也是他个人保镖,断不敢把他怎么样。

吕布始终是利己主义者,谁给的“待遇”更高,谁就是爸爸。董卓呢,权力欲滔天,这会儿僭越当上皇帝才是他的终极目标。这其中有一点是他最不能忍受的,就是他的权力受到挑战。董卓的身边歌姬美妾不计其数,其实并不差貂蝉一个。但是当他听说吕布对貂蝉图谋不轨的时候,他并不是为了情,所以才怒斥吕布冲吕布丢戟,完全是因为吕布的这个举动侵犯到了他的尊严,挑战到了他至高无上的权力。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董卓  化红有  角度看  变化  
下一篇